張學良袒露往事:老蔣托他找個公文包,發現包里有他和美齡的信件

2024-08-11     張桃子

1925年,孫中山先生因病於北京城故去,眾人將其棺木暫時停放在碧雲寺。

1927年,張宗昌敗於國民革命軍之手,率軍逃入碧雲寺,偶然發現孫中山先生棺木,為泄其恨,竟強迫百姓搬運柴草,打算焚燒先生棺木。

消息傳至張學良耳中,張學良立馬派兵趕到香山,

在張宗昌下令點火前,及時拯救孫中山先生棺木於危機時刻。

1929年,國民政府傳訊宋慶齡,稱南京中山陵已建成,可回國參加先生國葬儀式。

宋慶齡聽罷,於當年5月中旬回到瀋陽,並在張學良夫人于鳳至的安排下,到張氏帥府小憩。

典雅莊重的四合院雕花門前,張學良特地為宋慶齡準備一場盛大隆重的歡迎儀式,親迎宋慶齡到大青樓落腳。

站在孫中山的畫像前,張學良和宋慶齡深深向其鞠了三個躬,張學良復指牆上懸掛的由孫中山親筆書寫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說道:「

我曾有幸同孫先生見面,先生對我親切教誨,抱以很高期望。您放心,我定不忘先生的教導,會不計個人得失,極力建設華夏東北。」

二人聊罷,于鳳至帶張學良的3個孩子前來拜見宋慶齡,並和張學良於大青樓大擺筵席,款待宋慶齡。

席間,宋慶齡再三感謝張學良保護孫中山棺木之舉,且接受張學良的好意,在他的親自護送下,離開瀋陽,踏上前往北京的列車。

為什麼宋慶齡歸來途中一定要登門拜訪張學良一家?

其實,除了張學良曾保護孫中山棺木一事外,宋氏同張氏的往來交際亦是十分頻繁。

張學良的父親張作霖曾資助孫中山,也和宋慶齡的父親宋嘉樹有過交往;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更是曾認宋慶齡的母親為「乾娘」,且和宋美齡親密如姐妹。

而後一件事的促成,則和宋美齡與張學良的私交有一定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蔣氏夫人的宋美齡為何會和張學良產生關聯?二人的真實關係又是怎樣?

01,恨未相逢君未娶時:他說,如不是二人相遇時他已有夫人,他肯定會大膽追求她

宋美齡生於1897年,擁有一個眾所周知的豪富家庭。

她比張學良年長4歲,少年出國留學,心比天高,是以年近3旬尚未出嫁,於上海名媛圈子中占據一定位置。

1925年,正在東北軍擔任陸軍上將及東路軍總司令的張學良因「五卅慘案」引起的中外衝突來到上海。

當天夜裡,美國駐上海領事專門在自己的別墅內舉行一場非常熱鬧的宴席歡迎張學良的到來。

燈紅酒綠中,微醺的張學良忽然在人群里看到一名身穿旗袍的女子,她的長相算不上出眾,但卻令張學良心底生出疑惑,不知自己為何會覺得這位女子十分眼熟?難道他曾見過那女子嗎?

一番思索之後,張學良驀地想起自己早上剛到上海,確實曾在站台見過這位女子一事。

就在他暗自感慨自己和那位女子之間緣分時,陪同在側的胡漢民察覺張學良的失神,好奇順著他的視線看去,驚訝道:「

漢卿將軍,您是在看宋小姐嗎?您認識她?」

張學良聞言轉首,沉默搖頭。

胡漢民見狀,遂主動向張學良介紹起那位小姐。

「宋小姐?她是誰的太太?」

張學良續問。

胡漢民聽罷,笑了起來:

「不不,誰的太太都不是,宋小姐尚且待字閨中,還是位姑娘呢……對了,宋小姐的姐姐您肯定認識,是孫中山先生的夫人宋慶齡,宋小姐是孫先生的妻妹。」

張學良當即震驚,立刻起身,要求胡漢民陪他去向宋美齡打招呼:

「你好,宋小姐,我方知你原是中山先生的妻妹。早先我在天津時,經常向先生問安,我的夫人于鳳至也和孫夫人往來頻繁,今天在此見到宋小姐,是漢卿的幸運,若是宋小姐不嫌棄,漢卿願同宋小姐滿飲三杯。」

彼時,宋美齡正處於感情失意的狀態,她屢屢挑中「良人」,又總因各種原由失之交臂,而張學良本人,則恰巧符合她的「擇偶觀」,她未因張學良的突然搭訕心生不悅,反倒刻意露出一抹笑容與張學良順勢交談起來。

在宋美齡的眼中,張學良無疑是她所遇之人中家世、相貌皆屬「上等」的一位,

尤其和同期追求她的蔣介石相比,更有雲泥之別。

故而在張學良停留上海的半個月里,宋美齡與張學良的往來愈加親密,他們攜手遊玩,並肩參加舞會,漸漸變成上海灘的「明星」,人人皆在猜測宋美齡是不是要嫁入張家,同張學良「喜結良緣」。

然而,宋美齡未曾料到,她的苦心謀算到底還是落了空。

十餘天后,張學良重回北京,繼續當他的少帥,全程沒向宋美齡袒露半點兒「追求之意」。

宋美齡暗自心傷的同時,不願放棄自己對權勢和地位的追求,轉而果斷放棄張學良,改選蔣介石。

很多年後,張學良向別人說起這段往事,才袒露他對宋美齡的真實感情。

他說,他並非沒有看上宋美齡,只不過那時他已經結婚,實在不好意思拋棄妻子,另尋她人,是以只得視而不見宋美齡對他的「示好」,打消追求宋美齡的念頭。

當然,站在後來的角度,我們反倒能看出來,張學良的這段話大抵只是一段「場面話」而已,因為如果張學良的家庭觀念確實如此保守的話,那麼後來他就不會和趙四小姐有一段緣分了。

說到底,還是那時的宋美齡沒能真正博得張學良的歡心罷了。

宋美齡未能看清楚當年「真相」,所以哪怕她嫁給蔣介石,當了蔣夫人,也依舊把張學良當作「留下遺憾」的「知己」,瞞著蔣介石,同張學良譜寫了一段「婚外世紀情」。

02,暗室逢燈絕渡逢舟:她說,倘若你對那個「小傢伙」不利,我不僅立馬離開你,而且會把你的事情全部公之於眾

數年後,漸漸掌握大權的蔣介石在北京同張學良碰面,陪同在側的宋美齡不知為何絲毫未曾避諱自己和張學良的關係,當著蔣介石的面,直接呼喚張學良的英文名,擺出一副與張學良相熟的模樣,問他最近可好?

蔣介石果然十分詫異,問宋美齡是不是和張學良認識?張學良代為回答:

「我認識她比認識你早。」

1930年,蔣介石同閻錫山等人爆發「中原大戰」,張學良幾番思索後,決定選擇蔣介石。

中原大戰結束後,得勝的蔣介石於南京設下宴席,請張學良夫婦前來一敘。

宋美齡以蔣夫人的身份出面接待于鳳至,刻意投其所好,令于鳳至感動萬分,引宋美齡為此生「至交」,並認宋美齡母親為「乾娘」,同宋美齡當了「干姐妹」。

于鳳至和蔣介石一樣,都不知道他們各自的另一半曾在很多年前有過親密交往,甚至宋美齡險些取代于鳳至的位置,成為「少帥夫人」。

當然,這件事,宋美齡和張學良也不敢輕易向外人袒露,

因為隨著蔣介石地位的升高,倘若二人再傳出桃色緋聞,即便是過去式,亦會在蔣介石的心上留下一道芥蒂,從而給蔣介石和張學良的「盟友」關係造成負面影響。

令蔣介石和宋美齡的關係出現罅隙,是以二人非常默契地保持沉默,對過去之事緘口不言。

張學良更是把他和宋美齡的往來當作是宋美齡的一個秘密,一直嚴守到生命盡頭,讓蔣介石至死不知他們二人的私下「真實」關係。

可蔣介石作為宋美齡的丈夫,真的如此遲鈍,從未察覺嗎?實際上,並非如此。

1936年,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後,宋美齡第一時間給張學良寫了一封信,請他務必看在自己的面子上,體諒蔣介石的倔脾氣。

隨後,宋美齡親自趕到西安,同張學良見了一面,並默契略過楊虎城,彼此達成和解協議。

張學良的確是條漢子,事情暫時解決後,他毅然拒絕身邊人的勸阻,執意按照約定,親自護送蔣介石返回南京,遭到蔣介石的報復,被蔣介石推上國民政府軍事法庭,淪為「階下囚」,徹底失去自由。

而蔣介石之所以同張學良反目成仇,除了他錙銖必報的狹小心眼外,也和一件事有關。

很久之後,張學良袒露往事,說自己剛把蔣介石「控制住」後,蔣介石即拜託他到華清池尋找一個公文包,且言明包里藏有機密,絕對不能落到他人之手。

張學良不疑有他,急忙趕到蔣介石說的地方,找到公文包。

但當他抱著檢查心態,打開公文包,見到內中所謂「文件」時,卻當即大驚失色,

因為包里竟然放有他和宋美齡的諸多信件,雖一封未拆,可足以叫張學良心驚膽戰。

對於信件如何會到蔣介石手中,張學良百思不得其解,不過他深知此事「重要性」,故往後數十年光陰里,張學良始終對此疑惑隻字不提,只將它當作他和宋美齡的又一秘密,深藏心中,至死不曾吐露。

同時,宋美齡也從蔣介石忽然轉變的態度中仿佛窺見什麼端倪。

她在蔣介石欲殺張學良泄恨之際,出面阻止蔣介石,並生硬表示:

如果蔣介石敢對那個「小傢伙」不利,她不僅會立馬離開蔣介石,而且會把蔣介石的秘密全部公之於眾。

她稱呼張學良為「小傢伙」的意思在於她想告訴蔣介石,她並未和張學良有什麼見不得人的關係,在她的眼中,張學良就是她的「弟弟」,被她視作「小傢伙」的存在,蔣介石不必介意張學良。

此外,宋美齡亦很了解蔣介石,她知道自己離開對蔣介石不算什麼威脅,可倘若加上公布蔣介石的「秘密」,那麼蔣介石必定會向她服軟,因為蔣介石是一個十分愛惜面子,又疑心重的人,

他無法放手一搏,任由宋美齡離開,所以註定被宋美齡「威脅」。

03,惟願此生不復相見:他說,宋美齡活在世上一天,張學良也能活在世上一天,夫人即是張學良的「保護傘」

1949年,蔣介石逃亡台灣前夕,特地命人殺害楊虎城,且將張學良轉移至台灣繼續囚禁。

宋美齡未因蔣介石好似知曉她和張學良往事而刻意疏遠張學良,反倒繼續充當「對張學良心懷愧疚」的「好人」角色,

當著蔣介石之面,與張學良保持書信來往。

1950年,宋美齡極力爭取到同張學良見面的機會,答應替張學良周旋,代為轉交他給家人的信件;話罷,二人之間再不復當年「默契」景象,顯得無話可說,只能沉默。

次年,宋美齡又特地安排張學良同故友伊雅格見面,並於1953年,給張學良送去各種「新春禮物」;1954年,到美國治病歸來的宋美齡再給張學良送去一台收音機,令日日枯燥,幾乎雙眸失明的張學良終於在無趣的生活中找到一絲樂趣。

可宋美齡為什麼要不顧蔣介石的心情,執意與張學良往來?

原因有幾:

其一,宋美齡篤定張學良會幫她保守二人秘密,不會向蔣介石及外界袒露二人曾經的「桃色往事」;

其二,宋美齡自認為已經同蔣介石「說清楚」,她不會再因和張學良的往事而同蔣介石產生「矛盾」;

其三,她對張學良展現「愧疚」行為,也是在向世界宣布,她宋美齡的確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這種類似作秀的方式能幫她收攏人心。

宋美齡的謀算未曾落空,張學良確實對宋美齡的「幫助」十分感謝,公開表示:

只要有宋美齡在,張學良就不會死,宋美齡即是張學良的「保護傘」。

然而,宋美齡此舉也並非全然「無錯」,至少她和張學良不避諱地來往,到底還是觸及了蔣介石的敏感心靈,雖然蔣介石至死不曉得他們的往事,但仍對張學良生出怨懟之心,臨死也不忘叮囑蔣經國:

務必要繼續關押張學良,切不可輕易「放虎歸山」。

張學良因為宋美齡的關係,多被關押十餘年,直至1990年,台灣局勢大變,才重獲自由,舉家前往美國定居。

此後,哪怕張學良和宋美齡同處一個國度,二人也未再見過面。

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讓人懷疑,張學良所說「宋美齡是我的保護傘」一話和他對宋美齡的「感激」是不是僅為一種明面上的「客套話」,實則張學良早將蔣介石、宋美齡夫婦看透,不願再與二人有任何牽連。

參考文獻:

《宋美齡與張學良,牽絆一生》

《張學良與宋美齡的世紀情緣》

《宋美齡寫給張學良的信:「我沒有忘記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a04659bf3fea0eabeb7ac24117a1a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