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德川還是打寧遠?志司傾向一個一個地打,韓先楚:兩個一起打

2023-12-14     古今記實1

原標題:打德川還是打寧遠?志司傾向一個一個地打,韓先楚:兩個一起打

在第二次戰役之前,由於美軍長驅直入,致使負責其側翼安全的南韓軍第七師、第八師被遠遠地甩在後面,分別位於大同江兩岸的德川和寧遠,這也給志願軍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戰機。不過,到底先打哪一部分敵人成了討論的焦點。志司的多數人員傾向於一個一個地打,可副司令韓先楚卻非常的堅定:兩個一起打。

從第一次戰役後期開始,38軍112師承擔起誘敵深入的重任。112師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一縱一師,戰鬥力非常強。當美軍已經在戰場形成突出部後,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產生了懷疑:哪有戰鬥力這麼強,還可以收發自如的游擊隊?麥克阿瑟當時認為來朝鮮參戰的中國人都是些自發組織起來的散兵,性質跟游擊隊差不多。

由於南韓軍推進得太慢,美軍的側翼已經暴露。鑒於這種態勢,沃克讓第八集團軍放慢了前進的腳步。也就是說,志願軍的殲敵(南韓軍的兩個師)良機很可能稍縱即逝,必須迅速地做出回應。針對這個變化,志司做出了兩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38軍從球場出擊,然後配合42軍先後攻占德川、寧遠。第二個方案:由38軍和42軍共同向德川、寧遠發起進攻。

可以看出,志司的作戰方案比較穩妥,用近兩個軍(38軍欠112師、42軍124師在東線)的兵力分別殲滅南韓第七師、第八師還是很有把握的。不過,這並不是絕對意義的終極指令。韓先楚是當時的前敵總指揮,志司也給了他足夠的靈活空間:「以上由韓先楚同志根據實際情況作調整。」

韓先楚經過仔細地分析後,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38軍打德川、42軍打寧遠,兩個軍同時行動。客觀地說,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計劃。只要戰鬥打響,美軍必然會有所反應:側翼被攻擊,沃克很可能立刻讓第八集團軍回援。

除此之外,42軍是四野一支年輕的部隊,在入朝之前甚至已經全員參加了農業生產,他們的戰鬥力顯然無法和38軍、39軍、40軍相比。假如38軍和42軍在短時間內拿不下各自的對手,韓先楚的計劃沒有實現,那這兩個軍不但會腹背受敵,志司在第二次戰役的戰果也必將大打折扣。

既然有這麼大的風險,為什麼韓先楚還敢做這樣的計劃?這不僅僅依靠膽量,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來說,他都有自己的理由。

從客觀上講,美軍和南韓軍的關係極為不友好。我們都知道,美軍和南韓軍之間的「嘴仗」貫穿於整個韓戰。美軍認為南韓軍戰鬥力差、沒有軍人的樣子;南韓軍認為美軍貪生怕死、只會推卸責任。

在第二次戰役中(西線),南韓軍之所以推進緩慢,就是因為不想給美軍當「炮灰」。通過這件事至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南韓軍的士氣並不高。韓先楚正是看清楚了這個關鍵點,才堅決使用1個軍打掉敵人的1個師。

從主觀上講,韓先楚想對梁興初使用「激將法」。梁興初被彭德懷痛罵後,本就憋了一肚子火。正好現在志司又有命令,讓38軍配合42軍攻打德川、寧遠,韓先楚也就有機會好好地「激一激」這個「梁大牙」了。其實,在他心裡從沒懷疑過38軍,也從沒懷疑過這個鐵打的梁興初。

德川和寧遠最終分別只用了一天的時間就被38軍和42軍攻克,這當然跟梁興初、吳瑞林兩位軍長的指揮以及將士們英勇奮戰有關,可也離不開韓先楚將軍的關鍵決策。這位從大別山走出來的貧苦農民不但策劃了解放海南島的「好戲」,在朝鮮戰場上仍然繼續撰寫著自己的傳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84d5bb60883ab35b088d40d8449a4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