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蕭勁光看電視新聞後,當面詢問劉華清:誰說海軍不準備造航母

2024-10-08     古今記實1

「我那1999年的事兒瞞不住了。」

1999年,一個叫陳虞文的小朋友把自己積攢的零用錢140餘元,捐給解放軍總裝備部,專門用於造航母,沒想到20多年後,隨著新聞媒體的發展一下子被大眾所熟知。

圖|總裝備部將陳虞文的捐款退回並送上一張新年賀卡

更沒有想到的是,隨著後來事情發展,還真的找到了這個叫陳虞文的小朋友。

時隔多年以後,陳虞文還在網上公開回應了這件事,並談到自己當年的心路歷程。

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悍然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年幼的陳虞文看到了國人的憤怒,回到家後天真的問:

「是不是我們造出航母了,別人就不敢欺負我們了?」

從那時開始,陳虞文便有了捐款建航母的想法,家裡的父母也都很支持他的決定,為此他們一家特地跑了四趟郵局,將140元錢分四次寄給了解放軍總裝備部。

「後來我才知道,也正是在那個時候,在我不知道的地方,許多人正在為了人民軍隊向著成為世界一流強軍的目標奮力奔跑著。」

其實捐款的不僅僅只有陳虞文,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後,海軍參事室。報社便陸續收到了少年兒童從各地寄來的捐款。

據海軍政治部編研室原主任吳殿卿說:

「當時參事室、海軍報社收到若干少年兒童的捐款,支持我們海軍買航母。還有孩子把存錢罐里的錢都寄來了,非常感動。」

圖|蕭勁光

之所以海軍會收到這些捐款,是因為在1987年,原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在《海軍雜誌》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明確提到了一個觀點:

「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航母。」

幾乎與此同時,時任海軍司令員的劉華清也向中央彙報了發展航母的必要性。

因一條電視新聞,蕭勁光發了火

1980年,蕭勁光卸任海軍司令員。

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擔任海軍司令員最長的人,蕭勁光經歷了中國海軍從無到有的整個過程,儘管中國的海軍力量一日千里的發展著,但老將軍的心裡始終還是牽掛著。

離開工作崗位五年後,蕭勁光給老首長鄧小平寫了封信,在分析了世界海軍和我國海軍的整體情況後,蕭勁光直接建議:

「為了應對未來發展,應該建造航母。」

不過,信遞上去以後,鄧小平考慮再三,最終回復了一句:

「目前還不到時機。」

圖|1959年10月,蕭勁光在中南海和毛澤東一起

對蕭勁光的建議,鄧小平是非常贊同的,但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國已經將全部的經歷都放在了經濟建設上,儘管經過了幾年已經小有建樹,但各方面經費仍然不是很充裕,不過在回信中,

鄧小平也明確表示:

「待經濟騰飛之日,便是航母建造之時。」

蕭勁光也始終為此期待著。

從1985年開始,蕭勁光在寫完回憶錄後,因身體不適被送醫,結果被確診為癌症,病情纏綿了幾年,身體一直不是很好。

1987年3月上旬,蕭勁光住院治療期間,偶然從報刊、新聞上聽說了一個消息:

「總參一位領導與外賓談到中國海軍建設時說,中國海軍的戰略是近海防禦,中國不需要、也不準備搞航空母艦。」

蕭勁光一聽,一下子就著了急,據他的秘書傅啟東回憶:

「那天,我陪首長看電視新聞。聽了那條消息後,他輕輕地重複了一句:『中國不需要搞航母?』說著看了我一眼,像是對我又像是自語地說:『這個問題要研究,不知劉司令怎麼考慮?我的印象中,他是主張搞航母的。』」

蕭勁光口中的劉司令員,其實就是劉華清。

劉華清是1982年8月接替葉飛出任海軍司令員的,更重要的是,在五十年代,劉華清是蕭勁光親自點名調到海軍來工作的,期間曾兩進兩出海軍,他上任之初,鄧小平就明確告訴他:

「海軍問題有不少,要整頓。」

劉華清當時顯然也注意到了電視新聞里的情況,立即馬不停蹄的趕往蕭勁光那裡。

「1979年葉飛來海軍,先任政委後改任司令員。當時,我還在三0一住院,交班是在總醫院的病房裡進行的,裝備建設沒談多少……」

蕭勁光聊得卻很遠,使得劉華清也不由自主回想起了那個難忘的年代。

新中國的海軍建設,是一路磕磕絆絆走過來的。

俗話說「十年陸軍、五十年空軍,百年海軍」,儘管百年海軍的提法是源於大航海時代,木質船所用的材料需經過百年成長,但後來通常都用來形容海軍建設消耗巨大。

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中國近代海軍的建設始於晚清時期,因為歷經戰亂,始終未能成型,

而新中國建立以後,又趕上了抗美援朝戰爭,當時空軍的作用很明顯要比海軍更大,所以只好優先陸軍、空軍建設,海軍建設只能從牙縫中擠出為數不多的經費來建造。

這一切,許多曾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海軍建設者印象很深刻。

圖|1957年8月4日蕭勁光陪同周恩來總理海上閱兵

大家不是不明白海軍建設的重要性,只是手中確實缺乏各方面的資源。

蕭勁光與劉華清聊時,曾提到了中國的近海防禦戰略,實際上也是建立在海軍裝備基礎上提出的。

「毛主席講的積極防禦,就是「消滅敵人,保存自己」。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永遠不稱霸。需要清楚的是,近海防禦,仗怎麼打?中外戰爭史上,在戰略退卻中組織進攻,在戰略進攻中組織退卻,是常有的事。近海防禦戰略,實際上是以近海作戰為主,絕非不要中遠海作戰。事實上,單純的近海作戰是防禦不了近海的。」

作為海軍司令員,劉華清對蕭勁光所說的話十分贊同:

「我們這樣一個瀕海大國,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隨著海洋開發事業和海上鬥爭形勢發展,面臨的海上威脅與過去大不相同。要對付具有遠戰能力的彈道飛彈核潛艇和艦載航空兵,僅有中小型艦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不成。積極防禦,當然包括戰略退卻中的進攻,沒有航母,不能遠距離作戰,仗打起來只能望洋興嘆。」

「沒有航空母艦是不行的」

航母是航空母艦的簡稱,是一種大型的水面艦艇。

其實發展到了今天,哪怕是一個普通人,也知道航母在未來海軍建設中的重要性。

海軍在起源之初,主要的發展方向一開始不在航母上,而是在戰列艦上。

在飛機尚未誕生的時代,戰列艦就是海上的霸主,這種堅船利炮在海面上橫衝直撞,能夠快速的反應作戰,特別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風帆戰列艦被鐵甲戰列艦所取代,使得戰列艦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時期。

不過隨著飛機的出現,海上作戰實現了時代跨越,因為有了更靈活的飛機出現以後,海上龐大的戰列艦就相當於是活靶子。

從二十世紀初,西方各國就開始探索,如何能使飛機在船上起降。

這樣一來,航空母艦便應運而生。

有意思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簽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嚴格控制了戰列艦的建造,卻沒有對航母做出規定,那時的人們局限於眼界,認為重炮巨艦仍然是決定海戰勝負的關鍵,而航母只是艦隊的輔助力量。

一直到在二戰中,航母在海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後,各國才意識到,航母是能夠改變傳統海戰的利器。

航母出現之前,海上作戰取決於雙方艦艇數量,噸位以及重炮,雙方面對面交火,有了航母以後,雙方不需要照面,只需要派出飛機轟炸對面的艦艇、港口。

1941年12月7日,日軍出動6艘航母,354架飛機,襲擊美國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結果就是,除了航母以外,美軍太平洋艦隊損失了全部的艦艇,而日軍只損失了29架飛機。

這種新的海戰形式,一直影響到了今天。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航母,特別是有了核動力以後,航母的續航能力大大提升,可以在遠離本土的環境下作戰,雖然戰爭結束以後,世界各國都削減了航母的數量,但性能和攻擊力卻都大幅度提升了。

航母無疑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

身為海軍司令員,蕭勁光自然深知航母的重要性。

圖|劉華清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劉華清從國防科委調回海軍,接到了有關部門的通知:

「提出有關建造航空母艦的初步意見。」

之前在艦艇研究院(國防部第七研究院)從事核潛艇、飛彈驅逐艦等研究時,劉華清就關注過航母的問題,

在得到中央命令後,劉華清欣喜若狂,立即召集有關部門開會,經過兩個多月的緊張工作,劉華清主持形成了《關於建造航母問題的初步意見》初稿。

在遞交給中央時,劉華清還特別附函說明:

「我獲悉中央首長關於建造航空母艦的指示後,受到極大的鼓舞。建造航空母艦是一項非常重大、非常光榮的政治任務,這是建立強大海軍的重要戰略措施。我根據領導小組辦公會議決定,召集七院、六院有關人員進行了兩次討論,七院又組成專門小組進行了探討,現提出初步意見。」

不過很遺憾,建造航母的意願雖然很濃,卻忽略了客觀現實,當然這也與當時的國情有很明顯的關係,總而言之,方案雖然制定出,卻明顯的偏離了實際,使得這一項目還未開工,便宣布落馬。

就這樣兜兜轉轉,一晃十幾年就過去了。

儘管屢受打擊,劉華清卻從來沒有放棄建造航母的想法。

1980年5月,時任副總參謀長的劉華清陪同軍委副秘書長耿飈率領中國軍事代表團訪美。

期間劉華清率團參觀了美國的「小鷹號」航母、「突擊者號」航母。

也就有了我們看到的那張辛酸的照片。

不少配圖文字說明都稱,美國人當年雖然允許讓中國人參觀航母,但卻只許看不許摸,因此劉華清將軍只能踮著腳去看。

可實際上,中美當時關係不錯,劉華清將軍參觀航母時,從裡到外基本上都看了個遍,摸了個遍,還坐在艦載直升機的駕駛室上,其實真要保守什麼秘密,美國人大可以不同意去參觀,就算是看一下、摸一下,也帶不走什麼機密。

這次出訪大漲了劉華清將軍的見識,也促使他推動中國的航母建造。

1982年8月,劉華清接替蕭勁光出任海軍司令員,從上任那天開始,就不斷的推動航母建造提上議事日程。

1987年1月,劉華清在海軍裝備技術會議上,著重講了航母研製的問題:

「再過30年、50年、半個世紀以後,海上常規戰爭怎麼打?武器裝備發展到那時是個什麼狀況?這就涉及航空母艦的發展趨勢問題……10年不搞10年之後再搞,也還有困難。因此,要早論證。不能等到一切都具備了,那樣就太晚了,沒有主動權。要及早立項、論證,早點把相關問題研究透。」

從這些發言不難看出,劉華清將軍對於航母建造有一個細緻的過程,即就算不馬上建造,也要提前展開預研工作。

幾個月後,總參的一位領導在會見外賓時,坦言中國海軍的戰略是近海防禦,中國不需要,也不準備搞航空母艦。不僅引起了蕭勁光的注意,還引起了劉華清的注意。

「是這位領導個人的意見還是總部乃至軍委首長的意見?是即席發言還是經過研究的決策?如即席這樣明確表態是欠妥的;如系既定意見.則值得認真研究。」

劉華清身為海軍司令員,決定就此情況向中央軍委做個彙報,為表慎重,劉華清在事前還特意找了蕭勁光,詢問他的看法。

蕭勁光看了新聞以後,心情無疑很是沉重,他也有太多的話想說,作為一個當了三十年的海軍司令員,他深知航母的重要性,在這件事上,他與劉華清是不謀而合。

劉華清談了自己對航母預研工作的準備,蕭勁光連連點頭:

「是這個意思。你這些想法,可以向軍委、總部首長作個彙報。」

回去以後,劉華清便將這一想法向中央做了彙報,與此同時,他還請求蕭勁光把這些觀點寫成一篇文章發表,作為對建軍60周年的紀念。

圖|1965年9月26日,蕭勁光接見在海南島上空擊落入侵美軍F-104C型戰鬥機的功臣高翔、黃鳳生等

1987年8月,蕭勁光的這篇文章在《海軍雜誌》上公開發表。

蕭勁光、劉華清的堅持一度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還引起少年兒童捐款給海軍報社造航母的熱潮。

劉華清:我對祖國航母建設盡了一些責任

不過很遺憾,蕭勁光、劉華清將軍沒能看到我國航母下水。

1989年3月,蕭勁光大將患肝癌,腫瘤已經嚴重壓迫了脾臟。3月20日,醫院就發出了病危通知書。

即便是到了生命最後時刻,蕭勁光仍然注意收聽新聞,並讓秘書給他讀報讀文件。幾天後,秘書告訴蕭勁光:

「中央同意海軍意見,以1949年4月23日成立華東軍區海軍的日期,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成立日期。」

飽受病痛折磨的蕭勁光笑了笑:

「海軍40年,風風雨雨,不易,該好好慶祝。你們給我準備一篇稿子,我有話說。」

很遺憾,蕭勁光將軍沒能撐到那一天。

圖|蕭勁光將軍與家人合影

1989年3月29日,蕭勁光病逝。4月1日,在海軍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大會上,時任海軍副司令員張序三宣讀了蕭勁光的遺稿

《致紀念人民海軍誕生40周年大會的賀詞》,無數海軍官兵聽聞,頓時忍不住落淚。

蕭勁光最大的遺願是,沒能看到海軍的強大,他在臨終前對家人說:

「1949年底,毛主席當面向我交代,要我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我在海軍任上30年,毛主席去世十幾年了,海軍還談不上強大。我在海軍任上有一個任務是解放台灣,後來隨著形勢發展,這一任務撤銷。以後,我的骨灰就撒在東海,隨著時間推移,我會看到海軍越來越強大,台灣回到祖國懷抱。」

對推動航母工程的推動,劉華清將軍也付出了很大心血。不過將軍心裡也很清楚,他大機率是沒辦法在任期間,親眼看到祖國的航母下水了。

從1988年初,劉華清調離海軍,出任軍委副秘書長,幾年後又出任了軍委副主席,期間仍然為推動航母的建造做了大量的工作。

退出領導崗位以後,劉華清將軍在自己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今天,我已經退出工作崗位。欣慰的是,對於我國的航空母艦發展,我盡了一些謀劃的責任。」

2005年2月3日,時任海軍司令員張定發、政委胡彥林將軍到劉華清將軍家中拜訪,並向老首長報告:

劉副主席啊,您的願望就要實現啦!中央已經正式決定要研製航空母艦了。

劉華清聽聞喜訊,高興的連說了三聲:

「好!好!好!」

圖|劉華清將軍

如今,我們的海軍日益強大,離不開老一輩兒人的努力,如果蕭勁光、劉華清將軍泉下有知,也必然會感到無限欣慰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6d2b87ce50c7ba51f01d34ae1d8cb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