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與幻殤——西藏環境初探

2023-12-08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壯美與幻殤——西藏環境初探

西藏,一個另無數人魂牽夢縈的地方。它的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它是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極。它有著多種地貌類型和氣候類型,因此,在西藏境內可以看到不同的自然景觀、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這裡有湛藍的湖泊、蒼茫的冰川、奔騰的江河,有最純粹的藍天白雲,有肆意奔跑的野生動物,它可以滿足人類一切對於自然的想像,是旅行者的終極夢想目的地。

作為無數旅行愛好者之一,筆者於2020年終於夢想成真,踏上了這片神秘而壯美的土地。原本以為這可能是一生只去一次的地方,未曾想到,去過之後,西藏成了心頭無法抹去的印記,鄉愁般思念時常縈繞在心頭。3年之後,在冥冥之中的召喚下,我再一次踏上了去往西藏的旅程。

2次西藏之行,我們都是2個人單車自駕,在西藏境內的時間每次都是20天左右。我們去了西藏的多數地方,有些地方前後兩次都曾到過。第一次,我們從唐蕃古道進藏,基本走了阿里大環線,最後從青藏線出西藏。第二次,我們選擇了滇藏線、丙察察進入西藏,從改則沿216國道向北出西藏。兩次的旅行,讓我對西藏的環境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感嘆於風光壯美的同時,也對於肉眼可見的一些有關環境和生態的問題,有了一絲憂慮。

旅遊路途中看到垃圾是經常的事,尤其是沿途方便停車、拍照的地方。如果是正式的停車拍照點,有時情況會好一些,因為畢竟會有人定期打掃。無人管理的地方,垃圾日積月累,就不那麼樂觀了。

能看到的垃圾主要有:塑料袋、飲料瓶、罐、一次性用品、氧氣罐、煙頭煙盒、廣告牌、編織袋以及一些宗教用品。另外還有因為故障,被停放在路邊的汽車。山崖下也偶爾可以看到滾落的汽車,因為人力和成本問題,常年留在了峽谷里。草原上有時能看到成堆的垃圾,可能是牧民遷徙留下的。隨著生活方式和可獲得的生活用品、食品的改變,肉眼可見垃圾里有很多難以降解的物品。

(通往甲應村的路上,海拔4500左右的埡口路邊的垃圾。)

(318國道4000公里處,由於遊客多在這裡停車拍照,垃圾隨處可見。)

兩次旅行,我們每次都有一半左右的時間在阿里境內。阿里,這個平均海拔4500米的地區,被稱為「千山之宗,萬水之源」,面積33.7萬平方公里,常駐人口12.3萬。在這樣的海拔高度,基本是看不見樹木的,目之所至都是無邊的高寒草原。草原上的野草並不太茂盛,但是因為有很多適合牛羊食用的豆科植物,牧民會駐紮放牧。

(日土縣海拔5000多米的高寒草原上的牧民。)

兩次旅行,我們都走了阿里中線,時間都是7-8月份。第二次,明顯感覺到氣候更加乾旱,看到的野生動物相比3年前要少很多。當然,這也許是因為不同年份的不同降雨量造成的,或者有著更多、更複雜的原因,並不是我們這樣的普通旅遊者通過兩次很初級的旅行可以探究到的。我們也希望能夠持續觀測阿里地區的氣候、環境以及野生動植物的變化,從而能夠更好地保護這片高原凈土,但時間並不允許。

(仲巴縣境內,省道302。)

眾所周知,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範圍不斷擴大,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令它們不得不在距離人類棲息地很近的地方活動,到牧場或農田覓食是常有的事情,遭受獵殺、農藥中毒等嚴重威脅,有時甚至會發生人獸衝突。這些情況都使得野生動物不得不改變原有的習性。

在旅途中,我們看見了黑頸鶴,它是棲息在海拔2500-5000米高原淡水濕地的大型涉禽,它們是世界上唯一一種終生生活在高原上的鶴類,在人類聚居地附近和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經常能發現它們的蹤跡。黑頸鶴已經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目錄》中,屬於「近危」保護等級。他們也在我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目》里,和大熊貓、金絲猴、雪豹、亞洲象、東北虎等一樣,同屬於一級保護動物,全世界僅有1萬隻左右。

(國道317邊,獅泉河支流形成的濕地,是黑頸鶴和其他一些鳥類的棲息地,可以看到塑料袋、礦泉水瓶、易拉罐等垃圾。)

旅遊者的增加,以及旅遊活動對動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使得一些動物改變了原有的習性,變得更加依賴人類而獲取食物。

(班公湖畔,等待遊人投喂的紅嘴鷗。)

在我們兩次都去過的西藏一些地方,能明顯看到城鎮在擴張,不少地方開闢成為人類居住或使用的場所,樓房或其他大型建築設施正在建設中。

(阿里地區某在建機場。)

在我們結束旅行之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正式實施了。在這個保護法裡,凝聚了社會各界人士太多的心血和期望。毫無疑問,只要對青藏高原發展有利的,都是所有關心、熱愛青藏高原的人所樂見的。

青藏高原這片最後的凈土,是那樣的讓人心嚮往之,但生態系統又是那樣的脆弱,環境問題、冰川縮減、氣候變化等,又讓人不得不產生隱隱的憂慮。希望這部保護法的出台,可以提升青藏高原現有生態問題的解決能力,使得青藏高原的動植物和環境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也希望有機會再去時,能看到更加美麗健康的青藏高原。

供稿:小魚

整理/Pierre 審核/Cherry 編/angel

長按加入{月捐人計劃}

別忘了點

分享、

收藏、

在看、

點贊

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738c0af1359f97a2275e3c9c1977c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