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臨終時久久不願咽氣,直到一個人來到床邊,他才慢慢閉上雙眼

2023-12-29     郭秀華

原標題:溥儀臨終時久久不願咽氣,直到一個人來到床邊,他才慢慢閉上雙眼

前言

溥儀,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他的一生承載了大清王朝的衰亡、中國近代歷史的風雲變幻。雖然他常被嘲笑為「唯一一個回自己家卻要買門票的人」,但與其他歷代皇帝相比,溥儀的命運卻顯得更為曲折和坎坷。在紛紛擾擾的歷史洪流中,溥儀打破了「無情最是帝王家」的詛咒,但他所經歷的波折與困境也讓人唏噓。

從光緒帝病重的那一刻起,溥儀的命運就與大清的風雨相伴。光緒帝去世後,他被慈禧太后立為皇帝,但此時已是大清王朝的餘暉,而其統治地位更是短暫。繼位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辭世,留下了年幼的溥儀面對一個國家的沉淪。

皇位的孤獨

在歷史上,許多皇位爭奪都是流血鬥爭,家族之間爭權奪利,而溥儀卻是一個例外。他作為光緒帝繼位的最後一位皇帝,不用為繼任者擔心,也不用憂慮兄弟間的爭鬥。這一點在歷史上頗為罕見,讓他在帝位之上感受到了手足情深的溫情,這或許是他命運中的一抹亮色。

然而,這種相對平靜的局面並未持續太久。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讓溥儀發布罪己詔,宣布退位。儘管失去了皇位,他仍然繼續居住在皇宮中,而在當時政局混亂的情況下,溥儀仍受到了袁世凱等人的尊重,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和生活水平。

伴讀與西化

溥儀的人生進入新的篇章,他與弟弟溥傑以及英國軍官莊士敦一同生活在紫禁城。這一時期,溥儀開始接觸到近代西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莊士敦成為他的老師,教授有關近代學科的知識。與此同時,他一直牽掛的弟弟溥傑也成為了他身邊的伴讀。

這段時間,溥儀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嘗試著穿西裝、剪辮子,然而這些文化的衝突引起了保守派的反對。這一時期的溥儀,正站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交匯處,他開始思考著自己的人生和國家的命運。

逃離紫禁城

然而,即使在西化的道路上,溥儀仍然無法逃脫歷史的巨輪。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雖然未能實現逃脫的願望,他還是繼續居住在北京,並接觸到了近代西方生活的更多方面。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更深的興趣,同時也為自己尋找新的出路。這一時期,他與西方各類領事軍官接觸,試圖拉攏支持他復辟的力量。然而,他發現能夠真正支持他的人寥寥無幾,特別是在中國的新局勢下。

偽滿洲國與新生活

1935年,日本承諾在偽滿洲國建立後繼續奉他為帝,溥儀懷著復辟的思想答應了這一提議。從此,他成為了日本在偽滿洲國設立的傀儡皇帝。然而,這並非溥儀真正追求的權力,而是為了維持他一直喜愛的奢靡生活。

在偽滿洲國建立後,溥儀的生活開始與日本皇族姻親、嵯峨家的女兒嵯峨浩相聯,成為了一段被稱為「親善婚姻」的歷史。然而,這並未改變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仍然是一個被日本操控的傀儡。

戰後歲月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溥儀與溥傑被蘇聯紅軍俘虜,五年後被帶回中國,開始了戰犯生活。在新中國的環境下,兄弟倆過上了平靜安穩的日子。然而,他們對過去的罪行和對國家的背叛,使得他們在社會上備受質疑。

1959年,溥儀首獲特赦,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然而他的身世和歷史地位,讓他始終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而溥傑也在此後擔任了一些文史研究職務,過上了相對安定的生活。

平靜晚年

在溥儀的晚年,他受到尿毒症的折磨。在周恩來的關心和問候中,他在思念著自己的胞弟溥傑的日子裡,於1967年離世。在溥儀去世後,溥傑則在平靜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於1994年病逝。

在飄搖浮沉的歷史長河中,溥儀和溥傑經歷了悲歡離合,曾是帝王之家的一員,卻在歷史的巨變中顛沛流離。從少年時的紫禁城到流亡日本,再到戰後的審判與平凡生活,兩兄弟的命運交織著中國歷史的坎坷,也見證了時代的更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71429dfa05ad294b9f42678e12aa6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