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里一閃而過的一個小物件,透露了小說的創作年代

2023-07-26     少讀紅樓

原標題:《紅樓夢》里一閃而過的一個小物件,透露了小說的創作年代

《紅樓夢》第52回寫晴雯生病,寶玉讓麝月拿了一個鼻煙壺來,這個裡面裝著上等洋煙的鼻煙壺,作者對其有一段非常細緻的描寫:

麝月果真去取了一個金鑲雙金星玻璃小扁盒兒遞給寶玉。寶玉便揭開盒蓋,裡面是個西洋琺琅的黃髮赤身女子,兩肋又有肉翅。

這一段描寫里,對這個用西洋工藝打造的鼻煙壺,從材質到做工再到圖案畫,都事無巨細均細細描摹,讓人印象深刻。通過這段文字的描寫,尤其是後面特意提及的黃髮赤身又生有肉翅的西洋神話人物的描畫,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這個鼻煙壺,當是來自國外的西洋貨,且採用的是西洋畫琺琅工藝。

說到琺琅工藝,今天的人們已經很陌生了,但是,如果我們說景泰藍工藝,那就人人皆知了。琺琅其實就是景泰藍,不過是一項工藝的兩種不同稱呼。它們的製作方法是在銅的胎體上採用掐絲、繪畫、鏨鑿等方式,再經上釉料,燒制而成。

我國古代並沒有琺琅器物,在青銅器衰落以後,瓷器大行其道,由陶到彩陶到半陶半瓷再到青瓷,最終到了宋朝,我國瓷器工藝完全成熟,出現了官、哥、定、汝、鈞五大名瓷名窯。

不過,在同時代的歐洲地中海各國,它們同樣經歷過青銅器時代,但是並沒有走上舍青銅器而走上發展瓷器之路,相反,他們繼續在青銅器的道路上一路前行。在青銅器的基礎上,他們進一步發展出青銅工藝,也就是把彩釉用於青銅,由此產生了琺琅工藝。

歐洲各國的琺琅工藝,主要有三種,分別為:掐絲琺琅、鏨琺琅、畫琺琅。掐絲琺琅,就是用銅片絲掐成紋樣粘到銅或銀胎上,形成圖案,再用不同顏料填入其中,後燒制而成。鏨琺琅,就是把製作成胎的銅或銀片,用鏨鑿的工藝,敲制出各式浮雕紋樣,再用釉料填入其中,後煉製而成;畫琺琅,顧名思義,就是用各種色彩的釉料為墨,以西洋繪畫的方式,在銅或銀胎上作彩繪,後燒制而成。畫琺琅燒制出的成品,既有瓷器的美感,還突出體現了油畫式的藝術效果,色彩絢爛,令人愛不釋手。

琺琅工藝在元朝時就已經傳入我國,但是並不被重視和推廣,因為我國的銅製品,質地硬且脆,並不像西方的銅製品,含鋅成分多,可以任意彎曲變形,澆築成器物。

直到明代時,我國的青銅工藝才再次迎來新生。用歐洲的薄銅片為胎體,用歐洲琺琅釉料為填充物,再結合使用西方的煉銅工藝,我國的古青銅藝術風格,製作出一系列體現中國文化習俗的琺琅製品,這就是後世廣為人知的景泰藍。不過,在明朝當時,它的名字並不是景泰藍,而是大鬼窯,後覺不雅,又改稱琺藍、法藍。

景泰藍的製作工藝,採用的就是西洋的掐絲琺琅工藝。

《紅樓夢》第四十四回提到的「十個十錦琺琅杯」,第五十三回提到的「象鼻三足泥鰍流金琺琅大火盆」,就是典型的結合西洋琺琅技藝製作出的體現鮮明東方文化色彩的琺琅工藝品。「十錦」(與「什錦」通)、「象鼻三足」,均體現出濃厚的東方文化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元明時期我國的琺琅工藝主要是以掐絲琺琅為主,間或亦有鏨琺琅,而畫琺琅工藝傳入我國,則是在清朝的康熙年間。其後在康雍乾不同時期得到發展。康熙時期的畫琺琅釉色亮麗潔凈,雍正時期的畫琺琅製作工整,乾隆時期的畫琺琅講究稠密細緻,裝飾繁複,且與掐絲琺琅工藝相結合,更顯技術成熟。

至遲在康熙五十五年,我國已經能夠獨立加工生產畫琺琅工藝的鼻煙壺了。據歷史資料記載,康熙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廣西巡撫陳元龍得到了一個御賜的鼻煙壺:御賜琺琅五彩紅玻璃鼻煙壺一個。

不過,康熙時期的國內畫琺琅工藝還不夠成熟,不論是在彩釉還是造型上,都有很大局限,因此遠不如進口的西洋畫琺琅受歡迎

西洋畫琺琅是在十五世紀中葉,由佛朗德斯發明,後盛產於法國中西部。在我國的清朝時期,隨著中西方貿易發展,畫琺琅經由廣州傳入我國。《紅樓夢》小說里描寫的寶玉遞給晴雯的鼻煙壺,就是典型的西洋畫琺琅,不僅製作精美,且透露出濃濃的西方文化色彩。

康熙五十九年二月二日,在康熙御批的奏摺里,有一段涉及批評曹寅的話:近來你家差事甚多,如琺琅磁器之類,先還有旨意件數,到京之後,送至御前覽完才燒。今不知騙了多少磁器,朕總不知。

這一段御批文字里提及的工藝屬於琺琅彩瓷胎,在整個康熙時期,製作技術都不成熟,這裡提及的讓康熙很不爽的「騙了多少磁器」,猜想是不是因為技術不成熟,因而導致廢棄了不少?

這一段御批文字里出現的琺琅一詞,在此之前,最初被稱為鬼國窯,後來又稱琺藍、發藍等,直到康熙時期,才統一稱之為琺琅。據《古玩指南》載:琺琅之稱,自中國康熙始也。蓋康熙之時,西洋輸入鐘錶器物,常嵌有洋瓷畫片,極為精美玲瓏。

當時不知其名,只知來自法蘭西,法蘭西當時譯為琺琅,故凡御敕及一般均稱為琺琅,從此遂名之為琺琅。

我們也由此可知,雖然對於《紅樓夢》的作者至今仍眾說紛紜,但是卻可以斷定這部小說是寫於清朝的康熙之後。

而琺琅被稱為景泰藍,則要等到清朝的道光年間。當時的西方勢力強勢進入中國,發現一種以藍色釉料為底色的色彩華麗誘人的工藝品,大量購買並帶回國內,由此直接刺激了自明朝景泰年間便興起的琺藍工藝的蓬勃發展,並出現了一大批明朝仿製品。自從琺藍工藝品在美國世界博覽會上榮獲金獎,屬於它的專屬名字「景泰藍」便從此被確定下來。後來,人們便只知景泰藍,不知琺琅,更不知它們原為一物也。

明之景泰藍即琺琅也。(《古玩指南》)

而在那一個秋寒之夜,被晴雯擎在掌心的製作精美的小小的西洋鼻煙壺,又何止是鼻煙壺,是來自西洋的琺琅,它更是屬於曹家一個時代的輝煌。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5ec07bc4141a379aba8f98e7e843e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