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鳳凰WEEKLY
一切都來得猝不及防。
12月16日下午5點左右,商湯科技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訃告,公司創始人、人工智慧科學家、浦江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因病救治無效,於2023年12月15日23時45分永遠離開了大家。
商湯科技香港公司總經理尚海龍發布朋友哀悼:「你真的不知道明天先來還是無常先來!巨星隕落,天妒英才,沉痛悼念。」
現年55歲的湯曉鷗,有著豐富的人生履歷和亮眼的標籤。
他被業界稱為全球人臉識別技術的開拓者和探路者。早在1992年,他就開始學習人臉識別算法。畢業後,湯曉鷗在香港中文大學建立實驗室,繼續從事計算機視覺相關領域的研究。2005年至2007年,他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擔任視覺計算組主任;2008年,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多媒體集成技術研究室任主任和研究員。
在學術上,他也筆耕不輟。據2023年11月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網站數據,湯曉鷗發表的論文多達400餘篇。連商湯聯合創始人、CEO徐立都是湯曉鷗的「徒弟」。
某種程度上,湯曉鷗就是商湯重要的技術源泉。
而今斯人已逝,對於上市僅兩年、依舊未能實現凈利盈利的商湯科技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邊做AI邊燒錢
湯曉鷗「一戰成名」,最早源於和Meta前身Facebook在人臉識別領域的比拼。
2014年3月,Facebook對外發布了一項名為Deepface的人臉識別技術,其人臉識別準確率達到97.25%,已接近人眼的識別能力。
緊隨其後,湯曉鷗團隊發布了獨創的「高斯面部」(GaussianFace)人臉識別算法。按此算法,人臉識別準確率可達到98.52%,比臉書的Deepface還要高上1個百分點,在全球首次突破了人臉識別能力(97. 53%)。
自2014年6月起,湯曉鷗團隊開始發表DeepID系列算法。據悉,該系列算法將人臉識別準確率提升至99.55%,由此開啟了整個人臉識別行業技術落地的時代。
很快,IDG資本合伙人牛奎光慕名前來,豪擲數千萬美元投資商湯早期團隊。據說,「這是IDG少數沒有看產品就投資的項目。」2014年10月,商湯科技正式成立。
從2015年2021年間,商湯科技吸引了無數著名機構投資者,累計融資12輪,共計52億美元。這也助其成為全球估值最高、最有價值的AI獨角獸之一。
大量的融資,也使得商湯科技有能力進行代價高昂的研發。
一個細節是,2015年到2017年期間,湯曉鷗團隊不斷用上億人臉進行訓練,只為了追求在準確度上再提高0.01%。
用人類進行反覆訓練,特別是上億人臉,涉及不菲的費用。再加上AI企業為保持核心競爭力,通常需要不斷加大投入。
從商湯科技招股書及財報來看,2018年至2023年上半年,商湯科技的研發投入普遍占收入的一半以上。
2022年,商湯科技研發投入40億元,營收38億元,研發占營收的比例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5.2%。
除了研發開支,商湯科技的行政開支也顯得非常「巨額」。
此前,「商湯科技三名高管年薪11.92億元」的話題曾引爆網絡。據其招股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的六個月, 公司高管徐立、王曉剛、徐冰的薪酬分別為5.12億元、3.75億元和3.05億元,總計達到了11.92億元。
實際上,上述三位高管薪酬中大部分以股權為主,包含獎金在內的實際高管薪酬範圍為200至300多萬人民幣。公司創始團隊的激勵主要為長期股權激勵,並公告延長股票禁售期,但依然引發了業界擔憂:一旦他們減持套現,對於商湯無疑是一場「地震」。
2022年,商湯集團銷售開支達到9億元,同比增長32%。除了營銷等活動帶來的費用增加,雇員薪酬開支也依舊「可觀」。
在生成式AI應用布局火熱、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跑步入局的當下,商湯豪擲資金投入研發,有其必要性和緊迫性,但來自各方的擔憂也一直伴隨著商湯的發展。
搶跑上市,壓力倍增
作為國內AI獨角獸,商湯科技也曾是「最靚的崽」。
早期眾多資本追捧時,商湯科技高管曾說,商湯不是誰想投就能投的。湯曉鷗也直言,「我們不是燒錢的公司,是能賺錢的公司,可以做到盈虧平衡。我們的融資不是用來燒的,而是做偉大的事。」
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於港交所正式上市,發售價為每股3.85港元,最高曾達9.7港元/股,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港元。這也標誌著,商湯成為「AI四小龍」(曠視、雲從、依圖)中最先上市的那一個。
早期投資了商湯科技的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厲偉直言,「商湯創立之初,AI還是一個不太受人關注的領域。但短短數年,人工智慧對各個行業的改變已全面鋪開。」而商湯科技給自己的定位,也是一家「賦能百業,行業領先的人工智慧軟體公司」。
然而從商湯當下的經營狀況看,卻並不領先。
今年上半年,商湯科技毛利率為45%,相較去年同期的66%大幅下滑超20個百分點;經調整凈虧損為23.93億元,虧損程度遠超其14.33億的營收規模;應收帳款高達77.26億元,是收入的五倍。
而從2018-2023年上半年的5年半時間裡,商湯科技累計虧損額高達469億元。
針對龐大的應收帳款,商湯遭到了美國做空機構灰熊的阻擊。2023年11月底,灰熊發布報告,質疑商湯核心面部識別業務增長乏力以及偽造收入。報告還列舉了兩起法庭案件,認為商湯通過循環貿易來偽造收入。
對此商湯迅速回應,表示灰熊指控內容為拼湊的舊信息,包括大量不實陳述和對公司業務的誤讀。
但負面的影響已經造成。做空報告發布後,商湯股價盤中一度跌至1.3港元,創近一年多以來新低。
與此同時,資本對 AI 企業的風險評級已然上升,開始「用腳投票」。
今年7月,商湯在港交所發布公告,稱收到阿里巴巴的全資子公司 Taobao Holding Limited 通知,其已經有序出售所持有的商湯所有B類股份。這意味著,阿里選擇退出曾經投資多年的商湯科技。同月,軟銀一次性減持了1490.4萬股商湯股票,持股比例由13.04%降至12.99%。
上市之後的商湯,面臨的外界質疑和挑戰,顯然比上市前要大得多。
押注大模型,前景未知
從學術圈走到商業世界,「值錢的技術如何賺錢」,一直是懸在商湯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從計算機視覺出發,商湯的AI探索涉及多處,包括以智慧商業、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車為代表的領域。
今年上半年,面向政府的智慧城市業務繼續承壓,營收在上年同期腰斬的情況下,繼續大幅下滑近60%。
出現下降的還有智能汽車業務,同比下降30.5%,而去年同期還實現了超過70%的增長。
相比之下,表現較好的是智慧商業和智慧生活業務。其中發展最為迅猛的是智慧商業,為商湯貢獻近六成營收。商湯稱,這主要受到AI大模型和生成式AI產品的落地推動。
在財報中,商湯花了不少篇幅講述了其在大模型和生成式AI產品的研發布局,並透露相關營收達到2.9億元,同比暴增670%。
這似乎給此前苦於缺乏落地場景的商湯,帶來了新的機遇。
從商湯近一年的動向來看,也開始頻頻圍繞大模型做商業化布局。
2022年8月,商湯發布了一款名為「元蘿蔔SenseRobot」的AI下棋機器人,還請來郭晶晶代言,不過反響並不熱烈,還被網友吐槽為「偽需求」、「門面性質的東西罷了」。
今年4月,商湯科技推出了「日日新SenseNova」大模型體系,在政企、智駕領域都帶來諸多突破。
此外,商湯還推出了對標 ChatGPT 的大語言模型「商量 SenseChat」、AI 文生圖創作平台 「秒畫 SenseMirage"、AI 數字人視頻生成平台「如影SenseAvatar」,並在上海建立了超3萬塊GPU的算力大裝置。
生成式AI和大模型似乎給商湯帶來了幾分想像力。在艾媒諮詢首席分析師張毅看來,當下這些AI產品,大部分都以招投標的形式面向政企客戶,在整個過程中,壓價就成為不可避免的問題,企業利潤也受到很大影響。
「等C端產品大規模上市和應用後,企業才會迎來盈利的曙光。並且這些產品大多還停留在概念階段,且同質化嚴重,距離真正觸達消費者,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張毅對《鳳凰WEEKLY財經》說道。
國金證券研報認為,與其他提供大語言模型的企業相比,商湯在技術與人才、算力供給、資金等方面具備優勢。但與網際網路公司、華為、科大訊飛等相比,商湯在穩定的盈利模式和落地應用生態建設方面略有不足。
無論如何,靈魂人物的突然離世,對當下的商湯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
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6月14日,湯曉鷗在商湯科技持股比例為20.63%。
而在2022年11月底商湯科技所發布的公告中強調,湯曉鷗(連同徐立、王曉剛、徐冰及由彼等控制的實體)已自願承諾,自2022年12月30日開始起計的兩年期間內,不會出售於2022年11月30日由湯曉鷗或湯曉鷗控制的任何實體持有或實際擁有的任何商湯股份,以展現公司高層對商湯長期價值及前景的信心。
想必,為了不辜負湯曉鷗的期望,商湯也將在動盪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