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爭」與「不爭」:越不爭,越有福

2022-05-13     有畫說藝術

原標題:《道德經》的「爭」與「不爭」:越不爭,越有福

之前有做過一期節目,和大家探討了老子《道德經》里的兩個關鍵詞——「無為」與「不爭」。「無為」和「不爭」,在整部《道德經》里出現過很多次,甚至在最後,就是以一句「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作為結尾。

記得在上次和大家探討《道德經》的時候,咱們提出過這樣一個觀點,老子所說的「不爭」,可以理解為一種境界,或者說是一種層次。

道德經

當然,從道家文化的角度,「不爭」還包括了更為廣泛和深遠的內涵,但是對於普通人而言,老子道德經里「不爭」的智慧,具體應該怎樣運用到現實生活中,我想這或許更值得我們來探討,所以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道德經》的「爭」與「不爭」。

「爭」這個字,貫穿了人類的歷史,每個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這個「爭」字——比如美好的生活要自己「爭取」、做人要「爭一口氣」、生存就是「競爭」、為了捍衛權利可能還要「爭戰」……

總之,好像人只要活著,就一直在「爭」個不停,但千萬要記住:有三件事,卻一定不要去爭。

道德經

首先第一件,不要和自己最親近的人爭對錯,比如和父母,和丈夫,或者和妻子,凡事如果要爭個對錯,那你的家就很難有安寧的日子。和家人爭對錯,或者和親人爭對錯,是最愚蠢的做法。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連最正直最公正的人,都很難給家事定對錯,可見和最親的人完全不需要爭對與錯,因為親人之間根本不存在對錯,只有包容與理解,很多人爭來爭去,結果贏得了道理,卻輸掉了感情。

家人或者親人之間,越不爭對錯,家才會越幸福。

道德經

第二件不爭的,是朋友之間不爭高低。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什麼同學聚會朋友聚會變成炫富比賽的例子,其實這就是「爭」的一種表現,大家表面上客客氣氣,其實背地裡都暗暗地在較勁,比一比誰開的車更好,爭一爭哪個的面子大,簡簡單單的朋友關係,變成了相互攀比嫉妒的名利場。

真正的朋友,應該是既不趨炎附勢,也不妄自菲薄,莊子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大家在一起相處的時候,不會給彼此帶來高下之分的壓力,也不會因為對方的優秀而眼紅,相反,朋友之間應該相互成就,彼此都希望對方越來越好。

道德經

只有身邊的朋友都變得成功和優秀,自己才可能會變得更好,因為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的層次,實際上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一個人身邊的朋友,全部都是成功人士,那他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但如果他的朋友都是窮困潦倒的人,那他也必然好不了多少。因此,朋友之間不爭高下,只有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成就彼此,才是真正的朋友!

最後一件不爭的事情,是不為面子爭勝負。有人覺得面子很重要,為了面子,可以捨棄一切,俗話說「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時候,面子只不過是人的虛榮心而已,但這種虛榮心,往往被人當成是尊嚴。

道德經

其實真正的尊嚴,是先有里子,再有面子,有一本書里曾這樣形容面子,說人不一定有里子,但有里子一定會有面子,真正聰明的人,一定是埋頭修煉好自己的里子,而不是打腫臉充胖子,為了所謂的面子和人爭一時的長短與勝負,就真的是「死要面子活受罪」。

以上,就是《道德經》「爭」與「不爭」留給我們的智慧——聰明人有「三不爭」:不和親人爭對錯,不和朋友爭高低,不為面子爭勝負!這三個「不爭」,越不爭,越有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f856b18ac843da74558920a096bd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