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中國家庭,大部分都有「隔代親」的現象,爺爺奶奶對兒女反而不如對小孫子親近。很多人小時候親身感受到隔代親的溫暖,爺爺奶奶經常很嚴厲地呵斥爸爸,但對小孫子卻總是無比呵護。
對於隔代親這種現象,有專家解釋說,是因為身處晚年的老人自知時日不多,他們在孩子身上能感受到生命延續的力量,所以對孫輩顯得格外親近。
古訓
還有種解釋認為,現在的老人很寂寞,因為兒女都要忙事業,含飴弄孫就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精神慰藉,同時也是最大的樂趣,甚至可以讓老人家回到「童心未泯」的狀態,所以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老人嘴上說帶孫子有多麼多麼的累,其實心裡卻甜滋滋地。
其實,隔代親的根源,還是藏在咱們的傳統文化當中,過去有句古訓叫「君子抱孫不抱子」,你聽過沒有呢?
「君子抱孫不抱子」,出自《禮記》。大家知道,《禮記》是儒家必讀的經典書目,書的內容,主要是講古代的典章和禮制。
古訓
《禮記》中說:「君子抱孫不抱子,此言孫可為王父屍,子不可以為父屍」。這句話,要怎樣理解呢?咱們先來解釋一下其中的「屍」字。「屍」字,通常的理解就是屍體。
在遠古時代,族群中的長者(比如族長)去世以後,族人會將其屍體端端正正地扶坐在祭台上接受族人的祭祀。下葬以後,族人每年依舊會為他舉行祭祀禮儀,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人到祭台上假扮已逝的族長來接受大家的祭拜,這個假扮的人,就充當了「屍」的作用。
應該由什麼人來扮演這個「屍」呢?《禮記》中說由孫子來扮演,但是兒子不可以。而且,如果孫子的年紀太小不能配合,就叫一個大人抱著他坐在台上,總之,充當「屍」的人只能是逝者的孫子。
古訓
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情況,比如萬一去世的人沒有孫子,那又怎麼辦呢?《禮記》中也有補充說「無孫,則取於同姓可也」,意思就是找一個和逝者同宗同姓的後人來代替。
這裡咱們順便來分享一個小知識,大家都聽過「坐如鐘立如松」,其實《禮記》中正統的說法,應該是「坐如屍,立如齋」,為什麼「坐如屍」,就是因為在祭祀中充當屍的那個人必須坐得非常端正莊嚴,所以被當作最標準的坐姿。而「立如齋」,說的是站立的時候,要像齋戒時一樣挺拔穩重。
古訓
《禮記》中說「君子抱孫不抱子」,講的是古人在祭祀去世的長輩時,可以由他的孫子來充當扮演他的「屍」,而不可以是他的兒子。這句話和我們今天要講的「隔代親」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君子抱孫不抱子」,就是隔代親最早的根源。
在母系氏族社會,男女通婚是由男子嫁到女方的部族去生活,而且那個時候,往往是兩個氏族之間相互通婚。比如,夏族和商族通婚,假設夏族族長夏洛的兒子叫夏小洛,夏小洛嫁到商族以後生了一個兒子,叫商小洛。
由於禁止族內婚配,所以根據夏族和商族的通婚約定,商小洛只能嫁到夏族去生活,這樣一來,夏族的族長夏洛就特別高興,為什麼呢?
古訓
因為商小洛是他的孫子呀!您看,夏族族長的兒子嫁了出去相當於已經是外人,沒辦法陪在身邊孝敬自己,但是現在,他的孫子回來了,所以夏族族長對孫子商小洛格外親近。
等到族長去世的時候,族人要舉行祭祀,這個時候,他身邊最親近的人只有他的孫子,所以才留下了「君子抱孫不抱子」的傳統。這種傳統,雖然最開始講的是祭祀禮儀,但這種隔代親的基因,卻深深地刻入了中國人的骨髓,一直延續到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