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看了一千年的病,卻都「看錯」了?

2023-07-01     胡月芳

原標題:人類看了一千年的病,卻都「看錯」了?

當現代人提起各種疾病來,多少都有些了解,各種各樣的視頻圖片早就揭開了許多疾病的神秘面紗。無論是教科書上詳盡的圖解,還是X光片里人體的骨骼「快照」,又或者是顯微鏡下的細胞、菌體,人體似乎已經是「透明」的,疾病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具體形象。但是在古代世界、中世紀,所有的疾病幾乎都是盲區。如何「看」病,如何治療這些「看不見」的疾病是一個千年的話題。

鑽顱術

然而往前追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疾病」對於人類都是一個相當抽象的概念。尤其是對於古人來講,它經常與鬼神的概念聯繫在一起。「疾病」像是一種外來物,天神或者鬼怪進入到身體里從而奪走了病人的知覺,占用了身體。所以人類早期社會中將巫術與醫術相結合,驅魔也就是治療疾病了。考古學家們在美洲、歐洲以及亞洲都曾發掘出來的做過「鑽顱術」的顱骨,雖然從頭頂驅逐惡魔才是這項技藝的目的所在,不過它也被看作是最古老的外科手術。

古巴比倫人在常年對人類以及天體星辰變化的觀測中,產生了天人一致的觀念,認為人體就好比一個「小宇宙」,受自然的影響,而肝臟作為重要的器官,正是「靈魂」的居所。因此在古巴比倫的泥版文獻中經常看到用星象學或者和檢驗動物的肝臟來進行占卜「治療」。

埃及發達的外科技術

在醫學的領域裡,木乃伊製作高手的古埃及人可以說是當時先進醫學的代表了。他們也將氣象河水與人體相結合,認為人同自然一樣,是由土一樣的固體成分和水一樣的體液所組成。脈絡是「溝渠」,體溫是火、呼吸是氣,體液和氣流都在脈管中流動,血液是生命的源泉,而靈氣則是活力的源泉。儘管在理論上神乎其神,充滿宗教與巫術的色彩,但是古埃及醫生高超的診斷技巧與外科手術才是他們真正的榮譽所在。在流傳下來的史密斯莎草紙文獻中,公元前2625年的名醫印和闐用不加修飾不帶魔法的「科學詞彙」記述了48個病例,對每個病例都做了解剖描述、診斷、總結和預後,其中大部分病例在治療學上都有可借鑑之處。

史密斯莎草紙

比如說他對第45個病例的描述就很耐人尋味:

「如果你檢查病人的胸部有鼓起的腫塊,並且發現腫塊已經超過了胸部的範圍;如果你把手放在胸部,發現腫塊是涼的,用手觸摸它的時候沒有發熱,也沒有粗糙的顆粒,不含任何液體,亦沒有任何分泌物,但你觸摸它的時候感覺有隆起,你就該對他說:『這是腫塊病例……乳房上隆起的腫瘤意味著胸內有腫塊存在,體積大、分布廣泛、硬實;觸摸它們就像在觸摸一隻球狀包裹,或者可以把它們比作未成熟的河曼果(hemat),摸上去又硬又涼。"

即便是從現代醫學的眼光來看,這也是對乳腺癌十分生動的描述了。在治療意見這一欄,他只寫了句「沒有治療方法」,可見當時對於這些看不見的疾病,只能束手無策。儘管如此,仍然不妨礙埃及醫生在古代世界的聲譽,波斯國王、西臺國王都曾經擁有埃及御醫在自己的朝中。

希臘醫學確立

古希臘的醫生在「看病」這件事情上就變通多了,面對仍然堅信神靈統治世界的大多數患者,他們雖然不會拒絕「神的干預」,然而,他們也承認沒有神靈指引的治療方式也是有效的。希臘人沒有顯微鏡和其他檢測儀器,更加想像不到存在「細胞」這樣的實體,面對那些肉眼可見的疾病表征,甚至惡性的如腫瘤、息肉、膿皰等等,只能是將他們對流體力學的研究引入到醫學和病理學之中。在這種比較樸素的科學觀念下,疾病被更具體的看作是由身體內體液的不平衡造成的。

「體液」指的就是在人體里各種管腔中流動的軀體液體,血液與生命的維繫有關,精液與生殖密切聯繫,傷口感染會流膿,傷風感冒要流鼻涕,胃不舒服會嘔吐,腹瀉的時候會有水樣便,這其中大部分症狀在病人康復後也都會隨之消失。體液也因此成為了對所有疾病進行診治的依據。

四種「體液」

希波克拉底認為,人體主要就是四種「體液」構成的,包括血液、黑膽汁、黃疸值和黏液,每種都有獨特的顏色、黏性以及特質。一個人健康就代表他體內的四種體液處於平衡之中,反之則表示平衡被打亂。比如另一位希臘名醫蓋倫就認為黑膽汁是最惡性的,心理上的抑鬱症以及生理上的癌症(腫瘤塊兒們)都拜它所賜,尤其是後者,正是因為黑膽汁淤滯而無處釋放,最終糾結成腫塊兒。這種觀念一直到16世紀都被廣泛地接受和認可。

中世紀如果從公共衛生學、醫學發展的角度來看,的確是帶有很多「黑暗」色彩。當古希臘人好不容易嘗試著客觀描述疾病的時候,中世紀在基督教神學的影響下,患病反而被看做是肉體的腐化,並因此染上了一層道德色彩,甚至對一些牧師來講,疼痛意味著聖潔。即便是瘟疫橫行,也是上帝將苦難施加於有罪之人,作為其臣民就要前程接受所有苦痛。在英國的都鐸王朝時期,瘟疫橫行,政府不得不關閉城門,禁止商業活動並隔離患者以及潛伏期的病人。然而者卻被當時的清教徒看做是違背上帝的旨意,妨礙對靈魂的清潔。

都鐸王朝亨利八世

因此在這樣的狀況下,很難對疾病追本溯源,最顯著的例子就是在15世紀90年代開始傳遍歐洲的梅毒,由於當時並沒有現代的檢查設備,不驗血又缺乏對細菌的研究,僅僅憑藉表征描述,即便是現代醫生也很難確診。

比較有意思的是,對很多人來講,梅毒常常與一些不道德的關係或是桃色醜聞聯繫在一起,因此讓人忽視了它更有可能是通過性接觸之外的方式傳播的。畢竟都鐸時代,接吻是兩性之間以及各階層間通行的最普遍的問候方式。據說當時紅衣主教沃爾西就被指控以在耳邊喘氣和吵嚷的方式把病傳給了亨利八世(其實當時他也有可能的得失其他的慢性病如通風或是靜脈曲張)。而梅毒直到1943年因為青黴素的出現才被成功治癒。

對於很多疾病,中世紀的醫生都會通過驗尿的方式來判斷,聞味兒、觀色、看看是否有沉澱物等等,還有專業的書籍在醫生之間流傳。當時走在街上,看到誰家門口掛著個尿壺也不用驚訝,這表示這家是開業的醫生。此外,放學療法在當時也被認為是有效的,或者切開靜脈,或者是把水蛭放在需要的部位,還有就是在皮膚上割一個口子再用玻璃器皿扣上用負壓吸血。這一療法的基礎仍然是以古希臘時期的「體液」學說為基礎的。實際上這是當時醫生的一種「把戲」,通過放血這樣的保守治療,雖然不會治病,但是也很少出生命危險。不過當時的確有很多人是死於傷口感染潰爛。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嘗試服用各種各樣的藥劑來平衡「體液」。尤其是在嘗試治療內臟器官的癌症方面,藥鋪里的藥劑簡直能閃瞎眼:鉛製劑、砷提取物、狐狸的肺、象牙、蓖麻、海底白珊瑚、番瀉葉、酒精、鴉片、螃蟹眼睛做成的糊劑、山羊糞、烏鴉的腳、烏龜肝……很像是走進對角巷的魔藥店。

不過中世紀的解剖學者們其實也沒閒著,解剖學的加速發展對17世紀往後人們觀念的改變有很大的影響。人體不再僅僅是一個乘著靈魂的罐子,而是一個遵循機械規律的生命體。一個人身體上的不適不再跟道德或者情緒捆綁,而是客觀的發生了病變。當時很多醫生為了弄清楚人體器官,先是趁著夜色去墓地拖出屍體進行解剖,絞刑場和墓地就是當時解剖學家的「便利店」。

不過到了18世紀,醫生已經可以任意使用「喪失生命的人體展示使治療無效的各種病變」,也正是從這個時期開始臨床醫學發展起來。1793年倫敦解剖學家馬修·貝利(MatthewBaillie)出了一本教材《人體重要部位的病態解剖》(TheMorbidAnatomyofSomeoftheMostImportantPartsoftheHumanBody),這本書與之前的一些作品不一樣的就是他描述的都是生理病變的人體狀態,比如說貝利描寫了肺癌(大如一隻橘子)、胃癌(類似海綿一樣的外觀)和睪丸癌(有惡臭的深度潰瘍),並為這些腫瘤提供了生動的雕版印圖。由於沒有找到傳說中腫瘤裡面堆積的「黑膽汁」及其通道,也就意味著人生病不是什麼體液的不平衡,而是一種器官的病變。

解剖學家安德雷亞斯·維薩里(1514~1564)試圖發現造成癌症的黑膽汁這種體液來源

儘管如此,醫學發展的道路仍然道阻且長,想要探究疾病的源頭,在病人還沒有病入膏肓的時候就進行觀察與治療,甚至防患於未然才是醫學的追求。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就有人嘗試通過鏡子的折射原理,通過自然腔道探入到人體去觀察器官。1853年法國醫生德索米奧發明昂立世界上第一個內窺鏡,可用於檢查直腸。1878年愛迪生髮明了電燈泡之後,醫生們終於可以擺脫煤油燈,甚至利用微型燈泡安排一些更精確的手術。

1905年世界首台胃內照相機在奧林巴斯誕生

上世紀40年代,日本胃癌高發,奧林巴斯公司聽說了日本一名消化內科醫生對「胃內相機」的訴求,決心研發一種可以用於體內照相的相機。1950年,奧林巴斯首創了世界上首台胃內照相機,1963年第一台纖維胃鏡面世,至此實現了實時觀察胃內狀況,並以此為基礎做診斷。醫學發展的最終落腳點始終在人,理性冰冷的機器實際上承載的是千百年對人類自身發展的探索與關懷。

2008年,由衛生部和中國抗癌協會共同發起的「中國癌症防治科普宣傳促進計劃」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新發40萬胃癌患者,占世界發病人數的42%,大腸癌上升速度直逼5%。而中國的胃癌早期診斷率不足10%,5年生存率僅為20%。這組數據引起了奧林巴斯對中國腸胃現狀的關注。

為此,奧林巴斯結合企業在醫療領域的資源優勢,以腸胃健康理念為核心、倡「三早」樹「愛胃」,自2008年開始至今,每年都會策劃並執行了一系列有關普及和推廣「三早」健康理念的公益活動。並且自2010年起,奧林巴斯定義每年10月為「愛胃月」,傳遞「三早」理念以及正確的內鏡檢查理念、開展健康教育知識、消除公眾對內鏡檢查的恐懼心理。2011年-2012年期間,連續三年發起以「為愛·愛胃」為主題的系列腸胃健康公益活動。2015年-2016年,奧林巴斯連續兩年面向全國12個城市,針對年齡在35-60歲人群進行了腸胃年齡再調研並發布《中國12城市腸胃年齡洞察》報告。揭示國人腸胃普遍「超齡」的嚴峻形勢,並幫助大眾了解到腸胃健康和及時檢查的重要性。2015年-2017年,奧林巴斯再次豐富公益活動內涵,結合跑步健身熱的趨勢,在全國範圍內舉辦健康公益跑活動。自2008年起,奧林巴斯的公益活動項目先後獲得各類獎項近20個。2017年第四屆「CSR中國文化獎」上,奧林巴斯因為其對公益持續的投入,以及為大眾構建接通醫學科技的橋樑做出的貢獻而獲得了最佳戰略公益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92efa5b754aa1c594ef44ade363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