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合日本澳大利亞,啟動新計劃壓制「一帶一路」,口惠實不至,印太國家會買帳嗎?

2019-11-07     中國網觀點中國

凌勝利 外交學院國際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在東協峰會期間,美國的海外私人投資公司宣布啟動「藍點網絡」計劃。這是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牽頭,涉及政府、社會團體和企業等多部門的計劃,旨在通過打造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對沖「一帶一路」倡議。

自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的戰略定位日益明確,導致兩國戰略競爭加劇。亞太地區是中美兩國利益交織最為複雜的地區,也是兩國競爭最為激烈的地區。通過「印太戰略」的實施,美國謀求通過加強盟國與夥伴之間的合作,進而實現增強對華施壓。

目前看來,僅僅開展安全合作並非印太戰略的目標,不斷加強經濟合作也是印太戰略的題中之義。通過經濟合作的拓展與深化,可以集合美日澳印之間的技術、資金、市場、人力等優勢。「藍點網絡」計劃可以視為美國推動「印太戰略」內涵充實的嘗試。

「藍點網絡」計劃將根據「普遍接受的原則和標準,對提名的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評估和認證,以促進印度太平洋地區和世界各地市場驅動的、透明的、財政可持續的基礎設施發展」。由此可見,該計劃又要通過確立新的基礎設施建設標準來獲取競爭優勢,無疑是TPP戰略之後美國再玩規則遊戲的老把戲,矛頭直指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

自「一帶一路」倡議實施6年以來,中國和亞太地區絕大多數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中國的資金與技術為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便利。基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中國與亞太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實現了互利共贏,體現了中國的地區貢獻。

不過美國卻把這些當作威脅,認為中國旨在藉助「一帶一路」來拓展地區影響,構建勢力範圍,以此獲取亞太地區的主導權。這也導致美國從一開始就對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持懷疑和反對態度。「債務陷阱」「馬歇爾計劃」就是對中國「一帶一路」亂扣帽子的顯著體現。從最初勸阻其他國家參與「一帶一路」,到如今推出「藍點網絡」計劃,美國可謂不遺餘力,但其如意算盤恐怕要落空。

一是亞太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空間巨大,中美之間並不形成零和競爭。

目前即便是「一帶一路」的大力推進,短期內也難以完全填補基礎設施建設市場的資金、技術等空缺。如目前在東南亞地區的基礎設施領域,基本上是中美日三足鼎立局面。不過三國的投資金額與東南亞基礎設施建設所需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因此,美國如果只是基於對沖中國「一帶一路」的視角來實施「藍點網絡」計劃,恐怕賣點不夠。

就在美國推出該計劃不久前,在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上,與會的東協國家領導人表示願意積極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同中方拓展互聯互通等領域合作,共同維護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會議發表了關於「一帶一路」倡議同《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等3份成果文件。這實際上就體現了東南亞國家對於「一帶一路」的熱情不減。未來即便東南亞國家參與「藍點網絡」計劃,也不會捨棄「一帶一路」的蛋糕。

二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口惠而實不至」的負面形象有待「真金白銀」改善。

美國雖然在亞太安全領域依然有著很強的影響力,但在經濟領域的影響力有所下滑。這既與美國提供地區經濟公共產品的能力和意願下降有關,也有美國更為關注自身利益、美國企業自身偏好等因素有關。

近年來,美國對亞太地區國家提供的經濟發展機遇較少,甚至連其盟國菲律賓都多次抱怨美國在經濟方面的吝嗇。有了「口惠而實不至」的形象以及此前美國在TPP戰略上的「始亂終棄」,美國再拋出所謂「藍點網絡」計劃,將很難吸引別國的堅定追隨。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出席「印太商業論壇」

三是美國打造的「印太戰略」對東南亞的忽視令其國際戰略動員下降。

基於「美國優先」的戰略導向,美國在對外政策中的自私自利更加明顯。印太戰略原本是美國為了彌補自身實力相對下降,在加強國際戰略動員能力上的舉措,不過其對東南亞的忽視明顯。

自特朗普政府執政以來,對東南亞的重視不如前任政府。在東協峰會、東亞峰會上,特朗普總統的出勤率遠不如歐巴馬。印太戰略與東協所主張的地區合作的中心地位相悖,經濟制裁更是損害了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利益。凡此種種,都使得東南亞國家對於美國推行的「印太戰略」心存芥蒂,對於「藍點網絡」計劃自然是將信將疑。

總之,美國試圖通過「藍點網絡」計劃來吸引亞太國家在經濟上的追隨,進而對沖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恐怕難以實現。美國不應該只「畫餅充飢」或虛開支票,亞太國家在基礎設施領域需要實實在在的幫助,而非淪為大國競爭的棋子。(責任編輯:唐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2ltRW4BMH2_cNUgFSL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