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最大的城,曾經的盛京,一個令人好奇而又被忽略的旅行勝地

2019-10-12   心語視畫

談及中國歷史的古都,西安、洛陽、南京等地一直很熱門,但有著2300年歷史的東北文化名城瀋陽,曾經的盛京,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和熟悉呢?也許對身在北方的人而言肯定不陌生,但對於生活在江南的我來說,對瀋陽有著足夠的好奇驅使著我一探究竟。

在抵達之前,被介紹的最多的是「一宮二陵」。而這也是我最不想錯過的。瀋陽,是清朝開國的「龍興之地」,1625年努爾哈赤在瀋陽建立後金,1636年其子皇太極在瀋陽稱帝,建立大清王朝。瀋陽因此被稱為「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留存著眾多歷史文化和文明古蹟,其中最聞名於世的是瀋陽故宮及葬著這兩代功成名就的帝王陵——清福陵和清昭陵。

國慶前後的瀋陽沒有廈門的悶熱,涼爽的秋風很是舒適。來到這裡,首先參觀了清二陵。清福陵和清昭陵至今都有360多年的歷史,也是保留最為完整的清帝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共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更加凸顯了它們的滿、漢文化歷史價值和意義。

眾所周知,清朝是個馬背上的游牧民族,從清軍1644年的入關的後金開始,一共有十二位帝王,有著296年的歷史。但嚴格的說,努爾哈赤是後金的掌權之君,並不能算清朝的皇帝,但沒有他,就沒有後面的清朝;所以說,他既是清朝的奠基者,也是一位富有神奇色彩的滿族英雄。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明朝時被冊封為女真族(滿族前身)建州部首領,後來統一了女真族各部,1616年建立了後金政權。他精通漢蒙文字,在軍事、政治和文化領域都頗有建樹,創立了八旗制度和滿族文字,為滿族的發展強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626年逝後葬於福陵。被尊為清太祖。清福陵,即清太祖努爾哈赤和孝慈高皇后葉赫那拉氏的陵墓,是清朝命名的第一座皇陵。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史稱清太宗。作為大清王朝的英雄創始人,卻在52歲時英年早逝,似乎留下了未解之謎和故事讓世人充滿想像。清昭陵是他與孝端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也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

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王權一直信奉著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帝陵既關係著「孝」又關係著」國運」,因此對於陵寢極為神聖也極為重視,每座皇陵不惜傾國力打造,據史料:清太祖陵號定為「福陵」建了22年(1629-1651),清太宗陵號定為「昭陵」建了八年(1643-1651年)基本建成,形成規模宏大、設施完備的清代先帝王陵墓建築群。

如此宏大精美的建築,除了大量的金錢打造之外,更多的是後經清朝順治、康熙、乾隆年間的多次擴展修建。1927年奉天政府先後將福陵開闢成為東陵公園,將昭陵開闢成北陵公園。成為集自然與古蹟相結合的遊覽勝地,吸引著本地市民及國內外眾多遊客。

其實無論是文學影視作品還是民間野史,對清皇陵的描述都層出不窮,如著名的電影《東陵大盜》等等,也因此成為遊客們熱衷的景點。但作為清朝初始的二座皇陵,既有著相同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建築美學,又有著不一樣的特點,也是值得細細的探尋。

二座清先皇陵建築的設計與形式風格有著共同的特點,主要由石牌坊、正紅門、祭殿、神道,石象生、護陵監和碑亭組成,遵循「前朝後寢、前方後圓、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的原則,材料則是皇家建築專用的黃琉璃瓦、紅牆。建築顯得宏偉威嚴,幽靜肅穆又古色蒼然。它們不僅有著精美的文化內涵外觀,更以其宏大的規模體現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等級制度,反映著帝王的背景與輝煌。

清福陵位於瀋陽城東,又稱東陵。前有渾河,後有天柱山,自南而北地勢漸高,南北狹長。觀看之餘,發現福陵最別於清朝後建的陵寢主要是,正門東西兩側各豎一石牌坊,梁坊正中為滿文字樣,雕刻吉祥精美;二是利用獨特的地理條件用青磚砌就的108磴石階,充滿著神秘的色彩。福陵園內環境安祥幽雅,遊客不多,卻並不冷清,門口大大的廣場上,一群本地老人在唱歌、遛鳥,讓古色古香的陵園顯得十分地氣。

清昭陵座落在瀋陽北面,又稱北陵。剛看過福陵,再看昭陵,並不覺得重複。昭陵的特點是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之上,正紅門前石牌坊,12隻石獅形態各異,端坐八方;石牌雕刻十分精細、精美絕倫。綿綿數里2000多棵的古松群,蒼翠挺拔,姿態優美,這些蒼翠的古松在金瓦紅牆中別具特色。正值國慶放假,陵園外的公園打造了以菊花展為主題的一系列活動,雖然因此遊人較多,但在萬花叢中遊園賞景,還是感覺美得特別,不虛此行。

瀋陽清皇陵雖比不上後期清陵的名氣與規模,但顯得更古樸、典雅,在石刻造藝上也是極為精緻,富有歷史文化氣息,能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

二陵的具體位置都在瀋陽市內,交通便利。清福陵門票30元,清昭陵門票40元,如果來瀋陽旅行,還是很值得來看看。

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

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