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繕不僅是保養和新生,新發現的價值往往更能引起關注和討論

2019-10-10     國家人文歷史

文|王子奇

經過修復的大悲閣銅鑄觀音,兩側40 雙銅手臂已改為木製

1982年起,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文物研究所(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楊烈工程師前往正定主持設計了天寧寺凌霄塔的修繕工程,並參加了施工技術指導,修繕工程1986年告竣。楊烈工程師,是我國著名的古建築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主持或參與了山西永樂宮、遼寧義縣奉國寺、炳靈寺石窟、雲岡石窟等重要古代建築的勘察與修繕設計和工程。當時任正定縣委副書記的習近平,聽說楊烈要到正定修繕古塔便事先囑咐:「楊工來了,趕快通知我,我去拜訪他。」楊烈抵達那天,習近平約好和縣裡其他領導同志去參加晚會,但他得知楊烈到達的消息後,便前往隆興寺方丈院內和楊烈會面,那晚他們談得盡興。之後不久,楊烈便被聘為正定縣顧問團成員。

古建築的保護與修繕,不僅使古建築得到保養和新生,在修繕過程中也常常有重要的發現。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和廣惠寺華塔就是這樣的例子。1961年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隆興寺和華塔就名列其中,足見這兩處古建築的重要性。但是對於隆興寺摩尼殿和廣惠寺華塔的年代問題,以往卻有分歧甚至錯誤的認識。關於隆興寺摩尼殿,儘管梁思成、劉敦楨先生都認定為宋代建築,但仍有學者認為可能為金代建築,這一爭論直至摩尼殿修繕工程方得解決。在修繕中,發現了帶有文字記錄的構件共246件,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發現的四處宋代墨書題記:在上檐後明間柱頭斗栱昂底皮發現墨書題記「皇祐四年二月二十三日立小都料張德故記」,在上檐內槽西山面補間斗栱櫨斗底皮發現「小都料張從二十八立皇祐四年二月二十三日立柱」,在上檐內槽後明間東補間斗栱散斗底皮發現「真定府都料王璍(?)」,在內槽西次間西縫大闌額上發現「大宋皇祐四年二月廿六日立柱記當寺僧守文故題」。這幾處題記中的「都料」,是唐宋時期對建築匠師的稱呼。因此這幾條題記的發現,說明摩尼殿於皇祐四年(1052)二月立柱,全部建成的年代應該就在這一年或稍遲。這不僅對於了解摩尼殿本身的年代十分重要,對於研究隆興寺以至正定城也是非常關鍵的信息。

從左至右分別為廣惠寺華塔、臨濟寺澄靈塔、天寧寺凌霄塔

類似的情況在廣惠寺華塔的修繕中也同樣存在,在1961年華塔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認為其年代應為金代。但在華塔的日常整修和保護修繕中又陸續發現了幾條重要的題記,先是1963年在華塔底層發現了金代正隆辛巳(1161)的題記,後來又在20世紀90年代的修繕工程中發現了三處宋人題記。塔二層迴廊西南面內壁下層佛龕右側發現題記,「太平興國四年六月八日龍衛佑第二軍第一指揮第都節到此記」;塔二層迴廊西南面內壁上層佛龕右側發現題記,「太平興國四年六月十日侍衛步軍圻官曹案王鈦同到此拾記之」;塔二層塔梯門券頂部發現題記,「灬寧十年⋯⋯」,應是「熙寧十年」。這幾條題記都說明華塔的營建不會遲於宋代,前兩條為宋代軍士的游塔題記,更進一步說明塔的營建不會遲於北宋初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六月。這一年,宋太宗親征北漢,三月抵達正定(當時稱鎮州),然後一路繼續向太原進發,五月平北漢後回到正定。留下這兩則題記的太平興國四年六月上旬,正是太宗率軍停駐正定期間。隨後太宗繼續親征率大軍北上,攜平定北漢的氣勢,準備與契丹一戰奪回幽州(今北京)。然而世事難料,這年秋七月高梁河一役宋軍大敗,宋遼局勢也急轉直下。這兩則題記,不僅為探討華塔的年代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線索,還見證了北宋初年正定在宋遼軍事對峙中的實況。

同類發現新題記的情況,在天寧寺凌霄塔、臨濟寺澄靈塔的修繕工程中也都遇到了,無疑都為繼續深入認識這些古代建築的價值增添了非常重要的資料,不僅使我們對於古代建築本體有了更深入的認識,還能由此去探索更為廣闊的歷史,古建築修繕工程的學術意義也正在於此體現。更進一步說,保護好古建築,就是保存歷史,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mAhtG0BMH2_cNUgdGf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