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和春節都馬上要到了,每個人都將面臨同一個「難題」:親子難題。
未婚的朋友,即將回家,面對父母「關切」的各種催,還有三姑六婆的熱情詢問各種私人問題。有娃的朋友,即將面對一群解放的熊孩子,盡力避免上演「男女混合雙打」的新年喜劇。
我們會發現,隨著年齡的漸長,我們與自己的父母開始越來越淡了,明明是世界上最親的人,也依然是彼此最在乎的人,卻慢慢地開始沒法分享生活的細枝末葉和各種心情。
曾經,我們也是那個在父母懷裡看星星,聽故事的小孩,究竟是什麼從前親密無間的關係變成現在的樣子呢?問題出現在哪裡呢?
大概是因為他們一直是我們的「家長」,但隨著我們長大,成為一個可以在社會中獨立生活的個體,曾經家長的角色可以退任了,所以我們找不到從前那種親密相連的模式。
日常聊天也是幾句「多吃點飯」「早點睡」「多穿點衣服」,這些無疑都是小時候重複了無數次的對話。因為我們似乎沒有找到一個更好地相互聯繫的方式,才會一直把相處模式停留在小時候。
不管你現在處於生命的哪個階段,我們都擁有親愛的爸媽,都很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父母。因此,今天我們來看看親子關係方面的大神級人物,最為先進的瑞典人是如何當父母的,希望對我們的親子關係相處模式多多少少有點啟發。
1979年,瑞典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禁止體罰兒童」的國家,他們把禁止體罰寫入了國家法律條例中,連罰站也算是一種體罰。假如孩子或鄰居指控家長體罰孩子,當地的警察、心理學家及檢察官會同時介入,進行立案調查。
30多年來,許多國家跟風效仿,比如北歐五國,德國,奧地利,紐西蘭等國家都出台禁止體罰的法律。到了2019年,甚至從前超過9成家長支持體罰的法國也改變陣營了,成為了第55個禁止對兒童進行體罰的國家,具體能不能做到就另做討論了。
反觀中國的父母,素有「慈母多敗兒」的古訓,加上考試製度的模式,狼爸虎媽都高舉著」為孩子好「的旗幟,無所不用其極地「教育」孩子。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孩子,你要聽話」。
於此同時,北歐人的育兒理念有兩大關鍵核心思想,分別是「兒童參與」和「兒童決定」,從幼兒園教育開始就不斷地鼓勵孩子獨立思考和創造力的發揮,也不主張去隨便「干擾」一個正在專注的小孩,即使他只是在看一隻螞蟻走路。
在瑞典有1歲以後的日托服務,瑞典的教育家約納斯·希默爾斯特蘭德表示,「這是政府向家長們傳遞一個信息,日托機構和學校會幫你管教孩子,而家長只需要成為孩子的朋友」。
大概因為爸媽「不打不罰」,關於瑞典熊孩子的新聞也頻出,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瑞典皇室萊奧諾小公主。她4歲以後,還因此上過頭條,她在妹妹的公開受洗儀式中,因為太無聊就在神壇下的地毯上滿地打滾。
還記得我跟大家曾經分享過的瑞典童書《長襪子皮皮》嗎?瑞典小公主的行為,跟裡面那個天馬行空的紅髮女孩別無二致,純真且放飛自我。
正如瑞典人的教育思想核心一樣,「所有的孩子本身是完美的」。小孩子其實並不比大人更需要管教,他們天生熱情、富有創造力、真誠、具有同情心,喜歡發現有趣的事物、充滿好奇、時刻保持快樂、不記仇、容易原諒、耐心……
而真正,讓他們變得不完美的,是我們這些一身缺點的大人們,他們急躁,喜歡發布命令,一旦不如意就暴跳如雷,缺乏耐心、無趣、枯燥、討厭改變。
甚至在許多公共場合,我們都能時不時看見暴跳如雷的家長及崩潰大哭的孩子,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該打,而是大人無法掌控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剛好又一直在身邊,成為了壞情緒的出口。
當然,家長也並非有意而為之,他們都面臨了一項非常艱巨的使命,成為孩子從家庭到社會,到學校的引導者。而在眾多的教育模式下,大多數家長選擇了他們爸媽曾經使用過的,看起來最有效的「棍棒教育」,同時也找到了一個情緒無法自控的藉口。
這也成為孩子長大後與父母關係越發疏離的原因,因為他們」僅僅」是父母而已,從來沒有成為可以「訴說心事」的朋友,自然孩子長大以後就不得不退場了。
每一位家長都是第一次當家長,但他們都曾經是個孩子,假如問,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其實每個人心中早就知道答案。
在電影《我是山姆》中,即使父親Sam的智商僅有7歲,但是他卻是露西心中最愛最稱職的父親,他耐心、他傾聽、他陪露西去公園盪千秋、他讀同一個晚安故事一遍又一遍。
《我是山姆》劇照
無疑Sam是一個帶著明顯缺點的父親,但每一個父母又何嘗不是帶著滿身的缺點,但Sam給了露西親子關係中最珍貴的東西:尊重和愛。
又是一年春節,希望新的一年我們可以嘗試著走近自己的父母,也嘗試著做個情緒穩定的家長(如果有娃的話),因為不管是父母還是小孩,都如小露西說的那樣,「我所需要的一切只是愛而已」。
註:文中圖片來自網絡
配圖/阿V
文字/阿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