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話梅的媽媽(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
前一段時間,一段11歲失明女孩高雅獨自上學的視頻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在大眾的認知里,盲人獨自在家也很有可能發生危險,何況是每天都充滿變化和未知的大街,何況主人公還是一個先天失明年僅11歲的孩子。雖然小高雅雙眼失明,但是她的媽媽一直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到400米的路程,小高雅每次需要15到20分鐘的時間才能走完,經常一個人在路上迷路,但其實媽媽一直默默地陪伴在她的身邊。有時候小高雅迷路了,媽媽卻選擇先狠心旁觀,讓小高雅自己摸索,只有在小高雅實在是找不到路的時候,媽媽才會用假裝偶遇的方式來幫助她。
家長總是希望自己能給孩子無微不至的保護和關愛,讓孩子順順利利的長大成人,但殊不知這樣做卻讓孩子成為了「溫室里的花朵」,失去了獨自面對風雨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不僅身高要拔高,獨自生活的本領也應該得到提升,而這一切的關鍵在於,家長要學會在陪伴的基礎上適度放手。
一、「放手式育兒」的真正含義
1. 「放手式育兒」不是完全放任
「放手式育兒」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必要的,但是「放手」並不等於「放任」,對孩子不聞不問。成年人的行為尚且需要道德和法律來進行規範,更何況是心智還在發展期,是非分辨能力較差的孩子來說呢。將「放手」理解為「放任」,對孩子不聞不問,容易導致孩子在自我摸索的過程中沾染惡習,誤入歧途。在孩子自己探索的過程中,也少不了父母的指導和教誨。
2. 「放手式育兒」需要陪伴做基礎
孩子對於父母有種天然的依賴感,心理的健康發展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否則就可能導致孩子之後安全感缺失。成年人的任何心理問題,實際上都可以在童年時期找到解答。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獨自完成一件之前都有父母參與的事情會讓他們感到畏難和不安,而父母的陪伴恰好可以對他們進行有效的安撫。就像一開頭小高雅的故事裡,媽媽讓雙目失明的小高雅一個人上下學,但自己卻沒有一次不默默伴隨身後以防意外發生的,在孩子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媽媽沒有一次不相伴左右的。
3. 「放手式育兒」需要孩子和家長共同努力
很多家長對於「放手」的理解就是讓孩子自己去折騰就行了,但是真的這麼簡單嗎?「放手式育兒」有時候對於孩子來說反而沒有那麼困難。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常常對世界充滿好奇,勇於探索,而家長卻總是設想各種困難,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難以做到真正的「放手」;或者看見孩子遇到了困難的可憐模樣,聽見孩子要放棄的聲音,便總是忍不住就對孩子妥協了。所以,「放手式育兒」既需要孩子勇敢出發,也需要家長堅定立場。
「放手式育兒」很多時候就像是給孩子斷奶,有的孩子積極性很高,但有的孩子卻好像需要更久的時間,而家長也心有不忍。但是斷奶正是學會吃飯的第一步,即便孩子哭鬧,父母不忍,也要為了更長遠的收益而堅定地執行下去。但是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也就有了勇氣遠行探索。
二、「放手式育兒」對孩子的好處
1. 助孩子成為更堅毅自信的人
現在很多孩子動手能力差,連很多生活技能都不會;缺乏必要的獨立性,一離開父母就遇到各種困難;好像總是畏畏縮縮,不敢一個人嘗試新事物,好像和以前相比,孩子變得「低能」了不少。但其實這些還真不都是孩子們的錯誤,而是家長一直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務,使得孩子沒有在生活中得到基礎的技能訓練,沒能在實踐中建立自信和堅毅的性格的後果。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以讓孩子對生活有一種踏實的掌握感;讓孩子自己在困難中摸索,可以讓孩子面對挫折時更加鎮定。
2. 給了孩子更多發展的可能
在父母心中,孩子好像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總是不忍心讓孩子遭受挫折和辛苦,但是真的放手讓孩子去做,更多的可能是驚喜。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在相同的年齡段就彈得一手好鋼琴,寫得一手好書法,還會好多生活小技能,心裡除了羨慕,更應該看見孩子背後的努力。大部分的孩子在智力上沒有明顯的差別,導致之後巨大差異的是後期的培養。不放手給孩子一個努力的機會,家長永遠不知道孩子有多優秀。
3.為孩子的獨立生活打下基礎
文章開頭小高雅獨自上學的故事的網絡視頻下面,很多人留言說自己做不到像孩子媽媽這樣「狠下心」鍛鍊孩子,但是小高雅媽媽卻說,自己終有一天沒辦法再陪在她身邊保護她,只有在現在狠下心來鍛鍊孩子,讓孩子以後一個人也可以生活得很好。確實如此,父母不能陪孩子走完一生,更多時候則是看著孩子的背影逐漸遠去,而父母給孩子最好的送行禮物就是對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
孩子或許終將離開父母,但是父母的愛會一直伴隨孩子一生。「放手」或許一開始是一件讓雙方都痛苦的事情,但是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卻可以讓父母和孩子都受益無窮的教育方法。即便家長有能力給予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也需要放手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具備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因為孩子的一生,父母終究無法相伴到底。
三、「放手式育兒」是否適合所有孩子?
1. 孩子們都需要家長的放手
「『放手式育兒』為所有家長和孩子所需要」這句話好像有些一刀切的嫌疑,畢竟任何事情都有特殊情況。但是「放手式育兒」並不是家長完完全全的退出,而是在每個孩子具體情況的基礎上對他進行的自我能力的訓練。就像從小雙目失明的小高雅儘管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辦法獨立完成,但是在媽媽的「放手下」學會了生活自理,每天自己上下學,也已經為她的生活減少了很多障礙,也讓她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增添了一分信心。
2.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程度的放手
就像前面所說的一樣,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父母「放手」,但是對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又有不同的程度需要家長們和孩子一起去摸索。比如孩子5歲時,家長應該逐漸退出孩子的臥室,讓孩子學著獨自睡覺,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孩子13歲時,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私人空間,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尊重;孩子18歲時,家長需要減少孩子決策的選擇,讓孩子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3.對特殊性孩子需要把握尺度
故事裡的小高雅雖然每天要一個人上下學,但媽媽卻一直在身後默默觀察著她,並非只是在家裡等著她。但是相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媽媽終究會不再跟隨,而是讓她「真正」的獨自出門。對於身心發展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的孩子來說,生活技能的訓練更具有挑戰性,但同時也更為重要。在「放手」的過程中,需要家長更多的關注和心血,也需要更多的耐心來陪伴孩子成長,而不是想著一蹴而就,因為孩子內心,對正常生活能力的渴望可能遠超父母的期望。
父母對孩子的「放手」就像是放風箏,既需要牢牢抓住手中的軸,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又需要時不時地鬆開手中的線,給予孩子獨自成長的空間,只有這樣,在風雨的洗刷和磨練中,孩子才能走得更快,走得更遠。
互動話題:大家對於「放手式育兒」是怎麼理解的呢?身邊有沒有相關的例子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大家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
關注、轉發、分享【話梅的媽媽】文章,話梅擅長嬰幼兒成長知識、兒童教育注意事項、幼兒成長過程中棘手問題等所有的育兒問題都會在這裡為您解答,給您最專業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