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企業所得稅(月)季報,總有疑慮,想要安心進行所得稅填報?肯定要先搞懂下面幾個問題!
PART1 季報填寫
(一)什麼時間申報?
所得稅季報一般在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征期內進行申報。
(二)項目填寫
一、資產總額、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等數據從哪兒取值?
1、「資產總額」
季報資產總額直接按照財務報表中的資產負債表數據填寫。
第一季度填報時,「季初資產總額」根據當期季報財務報表的年初餘額填寫,「季末資產總額」根據當期季報財務報表的期末餘額填報;
第二至四季度填報時,「季初資產總額」根據上期季報財務報表的「期末餘額」填寫,「季末資產總額」根據當期季報財務報表的「期末餘額」填寫。
【知識擴展】年報填寫方式:計算填列,計算方法如下:
季度平均值=(季初值+季末值)÷2
截至本期末季度平均值=截至本期末各季度平均值之和÷相應季度數
提醒:年度中間開業或者終止經營活動的,以其實際經營期計算上述指標;
季初/季末資產總額」的單位是「萬元」。
2、利潤總額
企稅企業所得稅月(季)報(A類)利潤總額這一行按照利潤表中的利潤總額填寫(不是凈利潤),不只是企業所得稅月(季)報主表中的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
注意提醒:填的是本年累計數。
3、營業收入
企稅月(季)報主表中A類營業收入不包含營業外收入;B類收入總額是包含營業外收入的。
【知識擴展】「營業收入」填報納稅人截至本稅款所屬期末,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核算的本年累計營業收入。
如:以前年度已經開始經營且按季度預繳納稅申報的納稅人,第二季度預繳納稅申報時,本行填報本年1月1日至6月30日期間的累計營業收入。
4. 營業成本
企稅月(季)報(A類)主表中的營業成本不包含期間費用
5.A202000表中:
二、營業收入、職工薪酬、資產總額的填寫依據是什麼?
資產總額、工資薪金和營業收入取得是分支機構上年度全年的營業收入、職工薪酬數據和上年度12月31日的資產總額數據。
提醒:新成立的二級分支機構是不需要填報的。
新設立的分公司,第一年不需要就地分攤繳納企業所得稅。
具體可以參考下列文件: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辦法>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57號)
PART2 常見問題解答
(一)企稅月(季)報是否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所得稅季度預繳是可以彌補以前年度虧損(此虧損是經稅務機關確認的)。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在第1季度申報時,多數企業還未完成上年度所得稅的彙算清繳,所以一般從第二季度預繳開始彌補以前年度待彌補虧損。(具體執行看當地稅局)
(二)企業成立時,企業所得稅採用核定徵收,後轉為查帳徵收,之前核定時期的虧損是否可以彌補?
採用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的納稅人,稅局是不核定企業有虧損的(雖然帳面上有虧損),所以核定徵收年度的虧損是不能結轉以後年度彌補的。
此外,如果上半年填報B類(企業所得稅核定徵收),下半年填報A類(企業所得稅查帳徵收),所得稅年報按A類申報,此時取數是全年數據,來源財務報表。
PART3 填寫後需要注意的問題
申報表間的校驗
報表填寫完成後,需要檢查自己的填報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避免自相矛盾。以下問題尤其要注意:
(一)「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是每家企業都需要填寫的嗎?
這裡需要填寫的是從事房地產開發等特定業務的納稅人,填報按照稅收規定計算的特定業務的應納稅所得額,所以除此之外的企業是不需要填寫的。
(二)企業所屬行業為房地產開發經營,本期《資產負債表》中預收帳款有增加,所得稅A表「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_本年累計金額」未填報,是否有風險?
是有風險的。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與預收款項本期增加不匹配,就好比企業申報員工從業人數為0,但申報工資的期間費用有數額,自相矛盾。
(三)專管員通知,我的企稅季報稅負率(貢獻率)較低,該如何自查並解釋呢?
這時候企業需要著重自查以下四項內容:
- 企業所屬行業與企業實際經營業務是否一致
- 是否存在少記收入或者多列成本現象
- 是否存在不徵稅收入或者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
- 是否有彌補以前年度虧損
提示:企稅月季報貢獻率=應納所得稅額/(營業收入+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100%
(四)未按規定預繳企業所得稅,一定要支付罰款及滯納金?
對未按規定申報預繳企業所得稅的, 因為違規少報收入產生少預繳稅款,稅局稽查到了會有罰款,僅僅是稅會差異導致的,會在彙算清繳時進行調整,不涉及罰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三十二條明確,納稅人未按照規定期限繳納稅款的,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期限解繳稅款的,稅務機關除責令限期繳納外,從滯納稅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稅款萬分之五的滯納金。
此外,按照《關於加強企業所得稅預繳工作的通知》(國稅函[2009]34號)規定:原則上各地企業所得稅年度預繳稅款占當年企業所得稅入庫稅款(預繳數+彙算清繳數)應不少於70%,即預繳稅款/((預繳數+彙算清繳數)應≥70%。
如果您覺得文章有幫助,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及時獲取實用好文章!
「理個稅」提供最專業個稅資訊及籌劃與綜合管理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