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在河北平原的大改道,有5次之多,流經地涵蓋了河北省中南部

2023-03-05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黃河在河北平原的大改道,有5次之多,流經地涵蓋了河北省中南部

歷史上,黃河曾長期流經河北平原入海,對河北平原和海河水系的形成及變遷,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一、大禹治水之後的東、西二條河道

距今約四千多年前,傳說大禹治水之後,黃河形成東、西二渠。西渠沿太行山東麓山前窪地北流,由河南省境向北穿過今漳河,經大陸(今任縣、巨鹿一帶),至天津附近入海。東渠則經濮陽、定陶,由古兗州東北流入海,即「陶於河」舊道。商代以前西渠是主流,商代以後東渠是主流。

《禹貢山川總會之圖》中的黃河

二、周定王五年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河徙宿胥口(今河南浚縣),這是有記載的黃河第一次大改道。所經路線大致從滑縣附近向東,至河南濮陽西轉而北上,在山東冠縣北折向東流到茌平以北折向北流,經德州、滄州在今河北黃驊縣以北入渤海。

周定王五年之後的河道

三、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堵塞黃河瓠子決口。此後,「河復北決於館陶,分為屯氏河,東北經魏郡、清河、信都、渤海入海」(《漢書·溝血志》),即經今館陶北、臨清南、清河東、景縣南,至東光縣西復歸大河本流,這一股河當時稱為屯氏河。

漢武帝時期的瓠子河

從館陶北決的屯氏河

四、王莽新朝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河決魏郡(舊治在今河北臨漳縣西,一說在今河南南樂一帶),向東南進入漯川故道,流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穀、聊城,至禹城離漯川北行,經今山東臨邑、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

東漢時的黃河下遊河道,和新朝形成的河道基本相同

五、北宋

宋仁宗慶曆八年(公元1048年),河決商胡埽,大致經今大名、館陶、臨西、棗強、衡水至青縣,由天津附近入海,宋代稱為北流,是黃河又一次大改道;至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黃河又在商胡埽以下的魏郡第六埽(今南樂西)決口,成為一條支河分流,經今朝城、館陶,入唐故大河北支,經樂陵、無棣入海,這股支流史稱「東流」。至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98年),「東流」斷流。到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黃河在陽武光祿村決口,全河南徙,奪淮入海,使黃河下游長期流經或影響河北平原的歷史發生重大改變。

北宋時期歷次的黃河河道

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河決河南蘭陽(今蘭考)銅瓦廂,黃河改行現道,雖然北遷回歸至渤海入海,但已離開了河北平原。

歷代黃河行經海河流域主要路線示意圖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e7e6b02b0f23d44d8801acf87ff58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