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山東全省設5個厘金局,為何館陶局抽厘數額超其他4局之和

2023-08-28     大運河時空

原標題:清末,山東全省設5個厘金局,為何館陶局抽厘數額超其他4局之和

丁寶楨《遵查東省厘卡情形分別存留裁撤折》

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二十八日,山東巡撫丁寶楨在給皇帝的《遵查東省厘卡情形分別存留裁撤折》中,就山東省「厘卡」設置情況進行了彙報,其中提到山東省有5處厘局:濼口、張秋、姜家溝、聊城東關、館陶,它們的收厘情況如下:

……濼口則自四五千金以至萬餘金;張秋、姜家溝二處合計則自一二千金至五六千金不等;館陶則自一萬六七千金至四萬五六千金計,惟館局所收為最旺;聊城則最旺之年曾收至三千餘金,常年皆不過一二千金,並有僅六七百金者……

由此可以看出,濼口、張秋、姜家溝、聊城東關4個厘局的收厘金數每年在6000至18000金之間,最大值也僅僅和館陶厘局一局收入最少的年份持平,更不要說館陶在一些年份的收入甚至達到了45000金,因此丁寶楨說「惟館局所收為最旺」。

清朝山東省局部地圖上的五個厘局,其中姜家溝厘局是由滑口鎮遷移至此的

在清末所修的《山東通志》的田賦、稅則中對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幾個厘金局的收入也有記載:

館陶厘卡:470703.158
濼口厘卡:18362.7
姜家溝厘卡:23660.293
安山厘卡:1385.242
石村厘卡:5277.688

與丁寶楨奏摺中相比,五個「厘局」收厘數量的格局沒有多大變化,館陶厘局仍然占據第一名的位置,比第二名多出一半。

光緒三十三年《山東通志》的記載

館陶厘局在民國時期仍然存在,據民國《館陶縣誌》「財政」記載:

民國六年收洋九萬餘元;十四年改為山東第二十四統稅分局,旋復改厘金局,年收七萬餘元;至十七年改為館陶地方貨物統捐總局兼管堂冠諸縣八分局,全年約收二十四五萬元不等。

可見到了民國時期,館陶厘局收厘較清朝又多出不少,甚至到民國十七年(1928年)還成為了「地方貨物統捐總局」,管轄著堂邑、冠縣等八個分局,當年全部收厘數達到24、5萬元。

當然在《館陶縣誌》中是看不到山東省其他4局的收入了,不過想來按照清朝同治八年至光緒三十三年38年的收厘趨勢走向,也仍以館陶為首吧。

不過這樣一來,就有問題了:

濼口是山東省會濟南北部黃河岸邊的重要商埠,有津浦鐵路經過,是山東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由下游沿海鹽場過來的海鹽,上遊河南、山西過來的桐油、紙茶、水煙與漆等貨物均是在這裡進行裝卸。而聊城和張秋鎮則是京杭大運河邊上的重要的商業城市,張秋鎮和臨清一起因城市繁榮被譽為「南有蘇杭、北有臨張」,聊城則被稱為「博固名區,漕河要津」。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繪製地圖上的歷城和濼口鎮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地圖上的京杭大運河及沿岸的臨清、聊城、張秋

這3個地方按說都應該比僅在京杭大運河支脈衛河岸邊的館陶更能收取到更多的「厘金」,那麼為什麼事實卻是地處山東省西北一隅的館陶收取的更多呢?

先來看看什麼是厘金

厘金也稱「抽厘」,又叫「厘捐」,或稱「厘金稅」,是在水陸要隘分布局卡,以抽行商貨物稅。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為鎮壓太平軍起義,但兵餉卻沒有出處,於是採取了刑部右侍郎雷以誠的辦法,在揚州附近的仙女廟開始徵收厘金。後來在全國各省推行開來。

厘金的「厘」,就是百分之一,厘金就是「值百抽一」的國內關稅,後來因各省任意更改,稅率極不一致,到了後來,稅率的差距達15%——10%。

厘金種類,複雜紛繁,但就課稅環節來說,可分為下列三種:

1、出發地厘金,是在出產地或市場上課稅的,如「起厘」、「出產稅」;2、中途厘金,是在貨物通過時課稅的,查驗手續繁瑣,給稅吏留難勒索機會,如「行厘」、「驗厘」、「進省稅」「過境稅」;3、到達地厘金,是在貨物到達的消費地點課稅的,如「坐厘」「落地稅」「銷場稅」。

網絡上的厘金局圖片

「抽厘」帶來的負擔最終會轉嫁到最底層的勞動人民頭上,還助長了稅吏的貪污腐敗,尤其是抽厘對洋貨有極大的優待,使其比本國產品更具有競爭力,洋貨稅輕價廉,大量傾銷,阻礙民族工業發展,使舊中國的經濟日益殖民地化。因此,清廷也看到了厘金的害處,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起,就一直在說「裁厘」,像開篇所說的丁寶楨向皇帝的奏摺起因就是「給事中」劉秉厚彈劾山東省厘金局該撤未撤一事。

雖然清廷也認識到了「厘金」的危害,並且也準備「裁厘」,但是由於厘金局獲取的利益實在是太大,各省並不願裁撤,仍然我行我素。丁寶楨的奏摺雖然是回復厘金裁撤事宜,但是在奏摺末尾卻向皇帝懇請保留館陶、濼口、張秋鎮、姜家溝四處厘金局,僅裁撤聊城一卡:

查東省雖經肅清,而固本軍餉尚未停撤,加以兵燹甫經,元氣未復,現在經費亦宜寬籌,濼口為大清河鹽貨之所經,張秋鎮、姜家溝等處為汴晉雜貨之所經,館陶為衛河鹽貨之所經,收厘均稍有成數,擬請照舊抽收,暫資接濟,且設局之處有委員駐紮巡查,於奸徒溷跡,亦覺有所稽查,俟地方漸次復元,軍餉漸可全撤,再當查看情形,隨時裁撤。至聊城一卡收數本屬細微,實屬於事無濟應,即將厘局裁撤,以歸簡易。

為什麼館陶厘局的收厘數要遠高於其他4局

「厘金」收取的對象是行商貨物,收厘的數量多少取決於來往客商的數量以及貨物的種類。這也是厘金局、卡設置在交通要道、關隘的根本原因。

山東省境內南北向有京杭大運河、東西方向有大清河(後為黃河)、小清河等水路交通,不乏設置厘金局的理想之地,濼口、姜家溝是設置於大清河的厘金局,聊城東關、張秋鎮則是設於京杭大運河的厘金局。

1881年《山東省黃河圖》顯示黃河改道沖斷了京杭大運河

但是,清朝咸豐五年,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直衝漕運運道,導致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河段斷航,直到今天。

山東省的厘金局是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由巡撫譚廷襄開始設立,這一年京杭大運河已經斷航了6年之久,因此所設的聊城東關、張秋鎮的兩個厘金局在開始設立之初就「先天不足」,所以它們的收入在山東5局中也是最少的。

而濼口鎮、姜家溝雖然航運交通沒有斷絕,並且濼口鎮還有津浦鐵路,但是它們不如館陶的地方則是和貨物種類和數量相關。

濼口鎮、姜家溝,以及館陶「抽厘」的對象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百貨和鹽。不過由於當時鹽業專營的制度,造成了兩地與館陶縣抽厘數量大相逕庭。

永阜鹽場位置圖

濼口鎮的鹽,來源於山東利津永阜鹽場,永阜鹽場的鹽銷售範圍據清末《山東通志·鹽法》記載,為山東省內濟南府、兗州府、東昌府、青州府、武定府、萊州府、登州府、沂州府、曹州府,以及濟寧和臨清兩個直隸州。需要經過濼口轉運的鹽據民國《歷城縣誌》記載僅有濟南、泰安、東昌、兗、沂、曹六府食鹽由濼口分運各州縣,數量有限。

此外,自上游而來的山西、河南貨物由於黃河改道之後,奪取了大清河河道,河水不但湍急多變,還有季節性的限制,再加上富含泥沙,在河道內形成了多個淺灘,運力有限。

乾隆《山東省通志》中的《黃運衛三河交脈圖》

而館陶則處於衛河岸邊,黃河改道並未影響到衛河航運,從上游的河南衛輝府到下游的天津府,需要經過河南、山東、直隸三個省份,所經之處均為人煙稠密、物產富饒之地,人員及貨物流動川流不息。

衛河也是食鹽所經之途,不過它承載的卻是天津長蘆鹽場的運輸。據清雍正《新修長蘆鹽法志》記載的長蘆鹽場行鹽地方:直隸順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間府、正定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宣化府;河南彰德府、衛輝府、開封府、懷慶府、南陽府舞陽縣。

從地理位置看,長蘆鹽場的鹽除了直隸順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河間府、正定府所用食鹽不需經過衛河運輸之外,其他2省8府再加上河南南陽府舞陽縣的食鹽運輸都需要經過衛河來實現。

被衛河縱貫南北的館陶縣舊圖

正是由於京杭大運河斷航的影響,又有眾多的貨物,特別是大量的食鹽運輸,使地處山東西北部偏僻一隅的館陶厘金局收厘數量卻遠超其他4局。

館陶厘金局於同治二年(1863年)設立(註:此說為丁寶楨奏摺記載,民國《館陶縣誌》卻記載為咸豐九年設立,對照山東省設置其他4局時間,同治二年可信),於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遵電裁撤,改歸縣政府經征營業稅。」共存在了67年的時間。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ba0af8e584241642c930bd600283f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