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上海爭「新能源車第一城」,城市打響新汽車爭奪戰

2023-10-12     汽車商業評論

撰文 / 吳 靜

編輯 / 黃大路

設計 / 趙昊然

題圖 / 張 萌

1896年,亨利·福特在麥克大道租用的廠房裡製造出第一輛汽車,這成為底特律崛起的標誌。1925年,福特、通用和克萊斯勒三大汽車公司全部將總部設在底特律。高峰期,底特律汽車產量占到美國的80%、全球的25%,全城近200萬人口中約有90%的人以汽車工業為生,有上萬家與汽車相關的企業集聚在這裡。彼時的底特律是當之無愧的「世界汽車城」。

汽車,之於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從美加邊境、五大湖畔一座不太起眼的密西根州首府城市,到成為世界汽車業最著名的地標城市,底特律是第一個被汽車改寫命運的城市,即便當下的底特律已成為城市衰敗的象徵,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汽車的「眷顧」,底特律也曾有過其他城市不可觸及的輝煌時代。

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不能順利實現產業疊代升級的城市幾乎無法支撐城市的持久繁榮。比如,當底特律陷入衰落的窘境時,美國西部城市舊金山東南部的「矽谷」逐漸崛起。這裡誕生了美國蘋果公司、微軟、甲骨文、谷歌、Facebook等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新能源汽車巨頭特斯拉也誕生於此,其憑藉IT理念造車,而不是以底特律為代表的傳統汽車製造思路從而收穫一大批忠實擁躉。

被譽為「工業皇冠上明珠」的汽車製造業,近年來和科技產業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當新四化的浪潮席捲而來,中國的城市也打響了新汽車爭奪戰。

錯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城市還有未來嗎

在「房住不炒」的定位下,新能源汽車產業儼然已成為一個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相關數據顯示,未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產業鏈規模將超10萬億美元。

這是一個萬億美元的產業與城市疊代「進化」的故事。經過100多年的發展,汽車製造已經形成了一條龐大的產業鏈,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產值最高的重要產業之一,在全球製造業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汽車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一旦形成規模,不但可以促進當地就業,帶動經濟增長,還可以成為一個城市的名片,提升知名度的同時,吸引更多人才。憑藉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的增長態勢,一座城市無疑會在區域經濟格局中不斷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2022年,全國前十省市汽車產量排名分別是廣東、上海、吉林、重慶、湖北、廣西、安徽、陝西、浙江、山東。其中,汽車產量超200萬輛有四個省市,分別是廣東、上海、吉林、重慶。

2015年以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

近年來,隨著「雙碳」政策的落實與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飛速發展,尤其2021年爆髮式的增量更是讓新能源汽車產業直接從政策驅動轉變為市場拉動。在此過程中,一個行業的共識也逐漸形成:燃油車時代的落幕只是時間問題。

公安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26億輛,其中汽車3.28億輛,新能源汽車1620萬輛,占汽車總量的4.9%。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1259.4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77.8%。上半年新註冊登記新能源汽車312.8萬輛,同比增長41.6%,創歷史新高。新能源汽車新註冊登記量占汽車新註冊登記量的26.6%。

面對新能源的蓬勃發展之勢,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已經意識到,錯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城市不會有未來。

在這場「新」與「舊」的時代轉換中,中國汽車行業也迎來一場洗牌。在這背後,一場城市與城市間的較量早已打響。

隨著國家層面日益加大對於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對此的態度也開始明確,發展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被寫入多省市的「十四五」規劃中。

誰搶跑,誰落後

在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資年會上,有經濟學家表示,當下新能源相關的產業是未來最有希望、最具爆發力的領域。「從長遠看,當下不投新能源,就像20年前沒買房。」雖然這一說法引起較大爭議,但新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空間無疑十分廣闊。

新能源汽車,這一萬億美元級別市場,正在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賽道。眼看著一個新時代到來,沒有一個城市不想搶得先機。而對各大城市而言,這更像是一場攸關前途命運的關鍵之戰。

諸多城市伺機而動。

汽車商業評論整理2022年全國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Top10中發現,相比傳統燃油車產量的增長乏力局面,Top10城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基本實現了1-3倍的同比增幅。

作為一座「黑馬」城市,2022年,西安憑藉101.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實現277.7%的成績,問鼎「新能源汽車第一城」,超越上海。這其中99.5萬輛為西安高新區的比亞迪生產基地所產,占比達97.9%。

在新能源汽車的帶動下,2022年,西安高新區國內生產總值突破3000億元大關,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40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超過2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

2023年上半年,上海憑藉61.15萬輛,同比增長65.7%的成績,超越陝西西安的43萬輛,重新奪回「新能源汽車第一城」的稱號。

在傳統燃油車時代,上海手握長年在中國汽車市場穩坐頭把交椅的上汽集團,在新能源時代,上海再次賭對了新能源的領頭羊特斯拉。數據顯示,2022年,上海新能源汽車產量為98.86萬輛,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超71萬輛,占比超71%。這也讓很多人認為,當下的西安上海的「新能源車第一城」之爭,某種程度上是比亞迪和特斯拉之間的較量。

上海「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顯著提升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過120萬輛,產業規模突破3500億元,占全市汽車製造業產值35%以上。

2022年,深圳市以84.99萬輛的成績,在2022年全國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排名中位列第三。爭奪「新能源汽車第一城」,深圳同樣野心勃勃。

今年8月3日,深圳工信局發布《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年產量超200萬輛,全球汽車「含深量」顯著提升,汽車產業工業產值達到萬億級規模。

作為三線城市的柳州,2022年其新能源產量為66.7萬輛,同比增長38.6%,約占全國市場份額的1/10,在2022年全國各城市新能源汽車產量排名中位列第四。今年9月初,柳州市委外宣辦官方消息稱,柳州目前正加快建設國際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設立 210 億元產業創新引導基金,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引領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發展。

官方稱,柳州目前正推進廣西新能源汽車實驗室建設,打造由8名院士領軍、多名專家及產業研發人員組成的科研團隊。目前,實驗室已建成新能源汽車智造、控制器與晶片應用、金屬材料成型、智慧語音、能源及關鍵材料5個子實驗室。

2022年,長沙新能源車產量為44.7萬輛,躋身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城市Top5。

長沙也是受益於比亞迪的城市之一。2009年,比亞迪落戶長沙雨花經開區,2012年首次投產。2022年,比亞迪在湖南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同比增長93.39%。其中,比亞迪雨花工廠成為湖南首個產值過600億元汽車項目。

「我們力爭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實現產值900億元,年均增長10%以上,零部件配套率達40%。」雨花經開區黨工委書記袁釗表示,將矢志推動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高質量發展,力爭在產城一體格局中探索新路徑,確立新優勢。

排名第六的城市是重慶。2022年,重慶全市汽車產量209.2萬輛,同比增長4.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6.5萬輛,同比增長140%;汽車製造業實現產值4514.6億元,同比增長10.6%。公開數據顯示,2023年以來,重慶全市新能源汽車對全市汽車產業增長貢獻率達到85%。

常州2022年生產新能源汽車34萬輛,在全國排名第七。作為一個地級市,常州新能源車產量就占全省75%。江蘇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江蘇省汽車產量為94.4萬輛,增長10.9%,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為44.8萬輛,增長93.2%。在產業規模方面,常州計劃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產業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000家,產業規模5000億元左右。

2022年,廣州以整車產量313.68萬輛連續第四年成為國內第一,但在新能源車產量方面,廣州去年全年僅生產31.37萬輛。在新能源汽車的戰場,廣州顯得有些乏力。對此,廣州先後出台了一系列汽車產業支持措施,提出打造萬億「智車之城」的發展目標,還提出爭取在2024年實現新能源汽車年產能進入全國城市前5名,占全市汽車產能約20%。

2022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25.5萬輛,在全國排名第九,同比增長133%。當前,合肥正在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發展引領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超300萬輛。

蕪湖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排名第十。2022年,安徽蕪湖整車產量在全省率先突破百萬輛,達111.1萬輛、同比增長36.5%;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21.58萬輛,同比增長125.8%。可以說,奇瑞憑藉「一己之力」把蕪湖送上中國汽車產業舞台。

除了上述城市,武漢、崑山等都有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雄心壯志。

武漢經開區是國內汽車產業集聚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不到5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這裡集聚9個整車生產企業、13個整車工廠、500餘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業,工業產值超3200億元,被稱為「中國車谷」。

武漢經開區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唐超在2022年第十四屆中國汽車藍皮書論壇上表示,武漢經開區的夢想是不但要當「中國車谷」,還要做「世界車谷」,未來將助力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成為比肩上海、廣東的全國汽車強省前三強;力爭在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新賽道上進入第一方陣,用2到3年的時間,形成100萬輛的新能源汽車產能。

崑山是全國首個GDP突破5000億元的縣級市,連續18年位居全國百強縣市首位。作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高地,崑山如今正在著力打造新汽車供應鏈高地,積極搶抓新機遇。截至目前,崑山已經集聚汽車行業優質企業超過了960家,形成的產值超過了1500億元。

崑山市副市長陳釗明確表示,崑山將全力搶抓汽車電子轉型機遇,發揮電子信息和汽車產業鏈基礎優勢,構建以車型的形式,動力電池為核心的汽車電子產業鏈,推動產業鏈價值鏈向高端躍升,實現電子信息與汽車產業的跨界融合。

可以看到,這是一場攸關城市未來的戰爭,沒有城市願意落後。但是到底誰能抓住機遇實現蛻變,這是對城市管理者的一場考驗。

「新能源車第一城」之爭日漸焦灼,您認為今年的冠軍將花落誰家?未來,哪座城市還有潛力進入Top10?歡迎下方留言互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d9ae36e8a040022f76181e22fa8ab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