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今年萬聖節的時候去了一家真人密室。
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去密室,上回大概已是十多年前,國內第一次掀起真人密室熱潮的時候。我隱約當時記得去的是個三國主題的密室,十來個人吵吵鬧鬧,答了些燈謎、鑽了些地道,靠著對講機里主持人的指點,才按時走出了密室。
我對國內線下密室的印象也就停留於此,導致這回聽信了朋友們說的「去的是密室,又不是鬼屋,不嚇人的」,迷迷糊糊進了場。
至於什麼「現在哪有什麼不包含恐怖要素的密室,那種純解謎的早就都倒閉了」「沒有追逐、不貼臉、沒有肢體接觸,那就算非恐」,都是我挨了兩小時煎熬後才知道的新行情了。
我們被蒙上眼罩帶到一間裝飾成戲園子的房間裡,陰森的背景樂在房間裡迴響。我們需要尋找線索來推動劇情。
大廳里的外場裝飾是這樣,內場就是黑燈瞎火了
儘管此刻的我恨不得直接昏迷過去等到通關再甦醒,但剛才還興致高昂的同伴們此刻也都縮起了脖子原地打轉,所以看起來要想早點脫離苦海,我也不得不積極參與其中。
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我反覆提醒著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是演的,代入自己是來看項目的同行。
這起了些作用,因為我發現如今的真人密室確實和電子遊戲更像了,解謎內容已只占一小部分,且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務於串場和演出。
這些演出並不都是驚嚇的內容,也包括像是兩名演員來唱一段戲這樣的明亮舞台表演,或是讓玩家們躲在衣櫥里,偷聽NPC說話來補充故事背景,也有著在室內下雨、飄雪這樣的「大場面」搞氣氛。
當然,也少不了像是讓玩家在黑暗中隨著電閃雷鳴擊鼓「招魂」之類的橋段,期間便會有真人扮演的鬼影鬼手從房間冒出來,埋頭敲鼓的我也分不清鬼影和同行者的尖叫聲究竟哪個更嚇人。
我們還碰上了明明解開謎題,卻因為設備不靈敏,門鎖沒能打開導致卡關這樣的狀況,頗像是在遊戲中撞見Bug。
最讓我意外的則數流程中甚至還包含Meta詭計。
遊戲後段有一段「單人搜證」環節,也就是玩家要脫離隊伍,輪流獨自去暗室完成一些任務,顯然,會有幸運玩家觸發一些驚嚇環節。
我們的任務是進到一個走廊里吹滅一盞燈籠再返回房間,為了防止出現什麼意外或是又碰上Bug,出門的玩家會帶著對講機。這也確實起了作用——起初兩名玩家對著燈籠後做出吹滅的動作後都沒反應,是用對講機和NPC場外溝通後才順利熄了燈,輪到我時也不例外。
但是當我打開對講機想說自己完成了動作時,機器里傳出的卻是電波雜聲。此時的我甚至還以為真是信號不好,直到燈籠突然熄滅,天花板降下雪花,在閃爍的燈光中,我看見一個形同貞子的人影從走廊盡頭向我走來,在我快要忍不住叫喊時,一切又歸於黑暗。
此時房間的門解鎖,同伴們急著問我發生了什麼,我則假裝鎮定說什麼事也沒有,想把同樣的驚嚇留給下一個人,後來才得知這場面只會安排一次。
以至於遊戲的後半段,我都沉浸於「我多挨一頓嚇,我虧了」還是「我多看一段表演,我賺了」的矛盾思考里。
客觀而言,這個密室的驚嚇程度確實不高,不僅是無接觸、無追趕,在最後階段甚至還安排了大段溫馨演出來安撫玩家情緒,比起隔壁什麼「恐怖病院」,多半只算小兒科。
外場看起來就差不少
如果要用電子遊戲來對比,大概也就是《Alan Wake》在恐怖遊戲中的定位了,大部分時候都是玩家在自己嚇自己。
13年前的《Alan Wake》是我第一部成功通關的驚悚遊戲,而這次去密室時,我恰好也正在玩《Alan Wake 2》,難免在心中反覆對比。
《Alan Wake 2》里的大量真人演出、推進敘事的解謎、一驚一乍的Jump Scare,帶給我的體驗都和真人密室有不少共通之處,兩邊都時常讓我冒出「這橋段挺適合做到遊戲/實景里」的念頭。
感覺這一段在技術上完全能在現實中重現
一時我也不知道究竟該讚嘆哪一邊發展迅速:是隨圖形技術發展、畫面越做越真實的電子遊戲?還是吸收了更多關卡設計經驗、流程把控越發成熟的真人密室?
這當然也有真人密室曾經大量抄襲恐怖及解謎遊戲設計的原因,但現在來看,這個行業已經在這一基礎上有了屬於自己的發展,體驗早已不像過去破解零碎謎題那般無聊。
再往深處想些,之所以是恐怖密室成為市場的主流,或許也是因為其場景更加晦暗、玩家的精神情緒又比較緊張,更容易模糊現實與虛擬之間的邊界。這一點也和《Alan Wake》的故事有所呼應——黑暗魅影選擇了藉助Alan Wake筆下的恐怖小說來侵蝕現實。
如今萬聖節已經過去一段時間,而我這直到這幾天才通關了《Alan Wake 2》,相比令人審美疲勞的Jump Scare,反倒是近結局時Alan一句一筆帶過的台詞讓我有些「汗流浹背」——
這句話瞬間便將我心緒拉回了兩周前,那個剛剛摘下眼罩、發現自己站在戲園子裡、只想快點通關到結局的時刻。就好像是編劇正在幕後得意地說著:「我完全知道怎麼拿捏你們這些膽小鬼,把你們嚇得屁滾尿流,只是暫時不想那麼做罷了。」
我果然還是不想再玩恐怖遊戲和嚇人的密室了。
今天鴿了。
——Caesar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