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 | 出去吧,去冰上

2023-08-23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讀書 | 出去吧,去冰上

讀書 | 出去吧,去冰上

讀書

即便如履薄冰,仍要去冰上起舞,去與人接觸。

原文:出去吧,去冰上

作者 |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 程激清

圖片 |網絡

身體作為一種「商品」和「工具」,無論在傳統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是存在的,甚至在當前中國都變得越來越尋常起來。「吃瓜群眾」們樂於消費的主題,也大多與此相關。因為身體是輸出勞動或其他功能的重要載體,在此情境之下,人被鼓搗著提升自己的「售價」,提升自己的競爭力,比如整形、美容、健身等行業,都在宣揚健康美麗帶來的益處。與身體接觸相關的,是身體的區隔。空巢青年、社畜等,都是越來越大眾的話題。

身體的接觸與人類社會有何關係?社會變遷又如何影響身體關係?

1932年,哈里·哈洛將剛出生一天就與母親分開的恆河猴,放進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籠子中,並用兩隻假猴子來代替它的媽媽:一個是鐵絲媽媽,它擁有一個24小時提供奶水的奶嘴;另一個則是柔軟的絨布媽媽,卻沒有一絲奶水提供。小猴子僅在喝奶時選擇鐵絲媽媽,而其他時候則依偎在絨布媽媽身上。接著,哈里·哈洛拿走絨布媽媽,只有鐵絲媽媽在籠子中,小猴子則是在喝奶之外,都蜷縮在角落裡。這樣長大的小猴子,在被放入猴群時,表現出暴躁易怒、不合群等情緒反應。恆河猴的慘痛遭遇驗證了身體接觸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性,身體接觸需求跟吃飯喝水一樣,是一種本能的基本需求。

德國著名記者伊莉莎白·馮·塔登的著作《自我決定的孤獨》(廣東人民出版社,2023.3,德文標題「Die berührungslose Gesellschaft」直譯是「無接觸式社會」)從身體觸覺的角度來呈現「無接觸式社會」的後果——難以建立親密感,對當前社會的很多與身體有關的議題有相當的解釋力。書中直接闡明:正是身體之間的距離擴大,造成人們彼此之間難以滿足肌膚觸覺的需求,讓人變得脆弱、敏感、不信任等,最終讓人們陷入孤獨之中。

保持身體距離的原因

不論是從生理層面還是心理層面,親密身體接觸都能給人們帶來許多益處,但現代社會的人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減少了這些接觸,而保持身體距離的原因竟然是出於保護身體:正是人類探索出避免被刑罰、處於死刑等非人權侵害的方案。這種保護主要有三個方面:避免被傷害的保護、避免被隨意突破的安全距離、避免被資本和權力殖民。

現代化社會來臨之前,人類基本長期處於被侵害、傷害的威脅之中。比如歐洲基本上被籠罩在戰爭和動亂之中,即便是15世紀末以來,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民族國家崛起,可以說都以暴力衝突、殖民和傾軋等形式,侵害著人的身體,並給人帶來巨大的不安全感。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防止對身體的傷害開始從心理、意識層面走向了政治層面,成為了人類的基本權利。特別是二戰中屠殺、集中營等摧毀了受害者的身體,震驚全世界,於是在二戰結束後,《世界人權宣言》宣布:人擁有不受傷害、不受侵犯的基本政治權利。正因保護不受侵害的意識深入人心,彼此之間的距離也就潛移默化地拉開,甚至讓人恐懼過近的身體距離。

空間與身體也有密切關聯。現代化直接推動了城市化,人口大量湧入之後,城市空間變得逼仄。即便人人擁有「保持距離」的意識,也沒有讓城市建設變得足夠寬敞,反而因發展經濟的需求而變得密集,甚至堪稱逼仄。密集的人潮、逼仄的空間,使他人隨時可能突破個體的社交距離和親密距離,使人感受到莫名的侵犯。長此以往,「別靠近我」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信條和價值觀。有些人開始刻意與他人和集體保持距離,並逃避集體和家庭的約束等。但是這種離群索居並沒有給人帶來安全感,因為他人不在場同樣意味著一種潛在的危險,即獨處後反而會對他人和社會持有一種敵意和戒備心。同時,應對他人的靠近時,精神更為緊張,甚至更容易感受威脅且把此感覺放大。在距離拉開、心理戒備的雙重加持下,人的關係質量也就降低了,並且難以建立深層次、高質量的人際關係。

數字化社會的來臨看似補救身體距離拉開的距離感,讓人能夠通過數字螢幕建立聯繫。但這種聯繫並不能替代真人,因為光滑的螢幕並不能替代身體接觸的感覺,更難實現「有血有肉」的效果。正如在網際網路螢幕對視時,情感能量、感知被損耗了或者虛化了,也就是說,螢幕前的人失去觸覺和在場感後,更難建立高質量的關係。

權力對人的支配也讓人產生同樣的想法,即避免權力對自身的支配和傷害。權力可能帶來「酷刑」,如職場PUA等。

即便如履薄冰,仍要去冰上起舞

從書名上來看,孤獨好像是「自我決定」的,實際上該著是在闡釋無接觸式社會如何影響人的親密行為:身體距離和身體觸碰感喪失對人的親近感、信任等進行消解。也就是說選擇孤獨,實際上是過度自我保護的政治氛圍、社會氛圍、擁擠的城市空間、無接觸的網絡時代及資本物化等環境造就的,它們合謀將個體逼向了「自願」孤獨。

這本書或能給到我們的啟示是:當人類想化解內心的孤獨時,不妨先讓身體走出逼仄的物理空間、虛擬的螢幕空間,去真實的互動空間中感受現實交往和身體觸碰的樂趣,滿足肌膚觸摸和被觸摸的需要。正如作者最後給出的倡導,即便如履薄冰,仍要去冰上起舞,去與人接觸。「只有會受到傷害的人才是能夠親近的,它們對接觸是開放的,所以出去吧,去冰上!」也就是說,在現實互動中感受溫暖和信任,進而化解長期過度自我保護和孤獨時養成的敏感、脆弱與懷疑等特質。簡言之,出來以彼此接觸和相擁驅散孤獨。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5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讀書 | 虛構賦予特殊事件普遍意義

世界讀書日:不斷接近於目標的「距離閱讀」 | 社會科學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cfda3666fac4792c5f61b9bbd643ba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