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水庫2006年建成蓄水,至今已經15年。那麼15年的時間裡,正常的魚類也就50斤左右。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三峽大壩2006建成,蓄水至今不過區區15年,按照野生魚類的生長速度,一年3斤左右,那麼三峽大壩里的魚,最大的也就50斤左右。但是看了很多報道後,都說三峽水庫的魚大的驚人,事實真的如此嗎?
建立三峽大壩,工程師們絞盡腦汁,歷時15年,才建成了這座世紀工程。
建立三峽大壩,可謂困難重重。它的修建難度在於,如何在急流的長江水中,修建一座座大壩。到底該如何施工,成了工程師們頭疼的問題。
後來工程師們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在長流的旁邊挖了一個明渠,深度50米,然後在斷流的時候投入巨石,將急流的長流中,堵入明渠中,這樣才能修建大壩。看起來這樣一道小小的明渠,工程部門6年時間,可見工程的難度。
長江本來的魚類有多大?
在長江中目前發現最大的魚類是中華鱘,體重達到1000公斤,但是在後來,再也沒有遇到如此大的中華鱘。因為人工的捕撈,河水的污染,中華鱘是越來越少了。
而曾經有人也捕撈到400多斤的青魚,和300多斤的鲶魚,這麼大的魚類,曾被人稱為水中怪物。
長流水流最深的地方有103米,適合生長那些魚類?
據了解長江目前有魚類品種424種,有中華鱘、達氏鱘、長江白鱘(已滅絕)等生物,還包含比較常見的草魚、鱅魚、鰱魚、鯽魚、鯉魚等。
可以說長江的魚類品種特別豐富,而流動的江水,也特別適合魚類生長,也讓長江的魚類,肉質更加的鮮美。
常年的捕撈,讓長江的魚類資源減少,魚民撈上來的魚越來越少。
長江為何要實行10年禁漁期,就是因為魚類的品種越來越少,而且魚的個頭也越來越小。因為前期中華鱘越來越少,導致它的價位也越來越高,但是吃貨們,卻越來越愛吃,暴力導致了魚民們把個頭小的中華鱘也捕撈了,導致了中華鱘越來越少了。
雖然魚類資源減少,但是長江最深的地方有103米,在這下面有可能藏了體型巨大的魚類,是魚民捕捉不到了。看了以上的介紹,我們再來推測,三峽水庫的魚到底有多大?
01:三峽建成蓄水之時,那麼它的水,還是長江的水流進入的,長江的魚類跟著水流進入三峽大壩。如果是魚苗,那麼在大壩里15年,自然長不了多大的魚。但是隨著水流進入大壩內的,有可能會有大魚,那麼它的體重自然要大的多。
02:10年禁漁期,也讓長流魚快速繁殖,不僅讓小魚快速長大,也讓原本的大魚躲過一劫,體重在10年內,得到幾何增長。
03:海拔高175米,占地1084平方公里的水庫,加上魚類品種繁多,是魚類絕佳的生存之地。因為有了足夠深的水,足夠大的地方,足夠多的食物,也讓魚類生長迅速。
結語:
淺灘出蝦米,深海出蛟龍。雖然三峽時間不長,深度也不如大海,但是也足以容納幾百公斤的魚類。但是隨著近年來長江魚資源的減少,10年禁漁期是勢在必行的,不然多年以後,有可能的魚類品種,可能我們再也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