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好吃黃鱔?

2022-10-14     動物奇趣社

原標題:為什麼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好吃黃鱔?

一位60多歲的農村老人告訴我:「蛇吃黃鱔——是在找死」,也就是說,蛇不能輕易吃黃鱔,如果吃了,很可能把命搭上。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咱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蛇和黃鱔有交集嗎?

關於蛇:

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動物的總稱,是脊索動物門、爬行綱下的一類動物,正如所有爬行類動物一樣,蛇類全身布滿鱗片。

蛇的棲息環境因種類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棲息的環境也多種多樣,有的生活於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樹上,有的生活在水中。

蛇是一種體溫隨氣溫而變得變溫動物,因為蛇本身沒有完善的體溫調節機制來產生和維持恆定的體溫;因為其體溫低於人類,所以又被稱為冷血動物,當環境溫度低於15度時,蛇會進入冬眠狀態。

蛇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很多,從無脊椎動物到各類脊椎動物。

目前,全球總共有3000多種蛇類,已知有史以來最大的蛇是泰坦巨蟒,長15米,重1噸以上;最小的是卡拉細盲蛇,僅長11厘米。

關於黃鱔:

黃鱔,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體長約20-70厘米,最長可達1米,頭粗尾細,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無鱗,色澤黃褐色,體則有不規則的暗黑斑點。

黃鱔在中國各地均有生產,以中國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產期在6-10月,以6-8月所產的最肥。

黃鱔為肉食兇猛性魚類,多在夜間出外攝食,能捕食各種小動物,如昆蟲及其幼蟲,也能吞食蛙、蝌蚪以及小魚。黃鱔的攝食方式一般為啜吸,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時,它就會張口啜吸。

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生活於水體底層,主要棲息於稻田、湖泊、池塘、河流與溝渠等泥質地的水域,甚至沼澤、被水淹的田野或濕地等皆可見其蹤跡。

蛇和黃鱔有交集嗎?

從蛇和黃鱔的生長環境來看,這二者確實是有一些交集的,而蛇又是肉食性動物,所吃的動物種類繁多,從無脊椎動物到各類脊椎動物,這也就是說,蛇是有可能吃黃鱔的。

就比如水赤鏈游蛇,主要以泥鰍、黃鱔等為食,亦食蛙類及蝌蚪。

那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好吃黃鱔呢?

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1、和黃鱔的身體結構有關。

上面提到過,黃鱔的長度約20至70厘米,最長的可達一米,而蛇進食一般都是整個吞下,這也就是說,如果蛇把黃鱔整個吞下,那黃鱔細長的身體就會占滿蛇的消化道。

此外,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那也就意味著,吞下黃鱔的蛇就不能正常地彎曲爬行,最後只能筆直地死掉。

2、和黃鱔的攝食方式有關。

黃鱔雖然是魚類,但其也是一種性情兇猛的肉食性動物,而且全身黏滑,會捕食一些昆蟲以及小魚,每當感觸到有小動物在其口邊時,黃鱔就會以最快的速度張口啜吸。

這也就是說,如果蛇將黃鱔吞進肚子裡的話,黃鱔就會在蛇的肚子裡到處亂鑽,並且利用自己的啜吸能力,最終會從蛇的肚子裡鑽出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以上的這兩種說法都太過片面,有些斷章取義。

為什麼這麼說?

1、一般只有毒蛇才會捕食黃鱔

在自然界中,黃鱔的天敵其實並不多,人類和蛇各占一席。

人類捕捉黃鱔一般都在夜晚,這主要是因為黃鱔屬於晝伏夜出型魚類,白天躲在洞穴里很少活動,夜間才會出穴覓食。

而捕食黃鱔的蛇類一般都是有毒蛇,這是為什麼?

這主要是因為無毒蛇在捕食獵物時,都會先用自己的身軀纏繞獵物,然後再利用不斷收緊且強大的肌肉力量將獵物活活勒死。

但在面對黃鱔時,無毒蛇的這一招就失效了,因為黃鱔的體表有一層光滑的粘膜保護,這使得無毒蛇根本沒法用出它的「絕技」。

而有毒蛇就不一樣了,它們在捕食獵物時,會先用牙齒咬住獵物,並將牙齒里的毒液注入到獵物身上,然後等待獵物在毒液的侵蝕下慢慢死亡後再開始進食。

(蛇可以通過身體感受到獵物的呼吸以及心跳,從而判斷獵物是否已經死亡。)

因此,蛇在吞食黃鱔之前,黃鱔其實已經死了,所以黃鱔要想從蛇的肚子裡再鑽出來,基本是不可能的。

上面提到過,水赤鏈游蛇也以黃鱔為食,這種蛇類不是無毒的嗎?那它們又是怎麼捕食黃鱔的?

水赤鏈游蛇也叫水游蛇,很多人都認為這種蛇沒毒,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事實上,水游蛇是微毒蛇。

它們的毒性雖然對人類的危害不大,但對黃鱔來說卻是致命的,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毒牙位於成上頜後面,在捕食黃鱔時,它們會一直咬著黃鱔不放,直到釋放出最大程度的毒液致其死亡。

2、黃鱔細長的身體並不會占滿蛇的消化道。

蛇在吞食獵物時,往往會將獵物整個吞下,而黃鱔的長度約20至70厘米,這也就是說,如果蛇把黃鱔整個吞下,那黃鱔細長的身體就會占滿蛇的消化道。

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說法,因為當蛇吞食獵物後,其長有牙齒的上頜骨、齶骨、翼骨、下頜骨能左右交替移動,並將獵物向後拖動。

獵物在被吞入蛇的食道時,由於蛇的體壁能高度地擴張,而體壁上的肌肉又能依次收縮,所以獵物不會在消化道里停留,而是直接被吞入胃內了。

3、蛇的消化能力極強

黃鱔死後,身體會變得僵硬,蛇就不能正常地彎曲爬行,最後只能筆直地死掉。

其實這個說法有點太小瞧蛇的消化能力了,蛇的消化系統主要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

消化管分為口腔、食道、小腸、大腸和泄殖腔等器官。從食道至大腸的整個消化管上富有皺褶,可增大其表面積,利於吞食較大的獵物。

黃鱔在進入蛇的胃裡後,胃會分泌大量的胃酸,再加上毒蛇的毒腺所分泌的毒液中含有多種消化酶,因此,黃鱔在蛇的胃裡很快就被消化了,幾乎不可能還保持僵硬狀態。

綜上所述,蛇在吞食黃鱔之前,其實黃鱔已經中毒身亡,而且由於蛇體內結構的特殊性以及強大的消化能力,蛇吞食黃鱔後,並不會死,所以農村老人說再厲害的蛇也不好吃黃鱔,並沒有什麼科學道理。

寫在最後:

總的來說,「蛇吃黃鱔——是在找死」這句俗語並沒有什麼科學依據,雖然無毒蛇想捕食黃鱔是有些困難,但有毒蛇卻可以輕易捕食黃鱔,而且還不用擔心黃鱔會傷害到它們。

其實關於蛇的很多俗語都是站不住腳的,比如打蛇打七寸,咱們都知道,七寸是蛇的心臟位置,用力擊打七寸就可以讓蛇立刻殞命,但事實上,每條蛇的七寸都不一樣,在實際操作中,很難能一下就打到。

再比如說蛇會報復人,科學研究表明,蛇的智力、視力和記憶力都非常的差,它根本看不清和記不住,何談報復之說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a50581d1de174b24001bca1f8c84c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