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無論是結婚率還是新生率,正在一次一次地刷新最低記錄。
兒女俱全的傳統幸福家庭定義,在這一代年輕人的推動下,開始發生變化。
01
在上一代的觀點看來,結婚生子是非常要緊的事情。因此一到適齡,七大姑八大姨就開始牽線搭橋,男女雙方見見面,如果湊合就可以多接觸,基本上定下來就完事了。
然而現在的年輕男女卻覺得:結婚,虧大了!
比如頻繁引起爭議的買房加名話題,小e從雙方視角來分析分析:
第一種情況,假如男方出資更多。
在男方看來,結個婚要買車買房準備彩禮,掙錢養家擔子全挑自己身上,女方只需要當小公主拎包入住,房產證上寫她名字,憑啥啊這不就撈女嗎;而在女方看來,男方車房都不是自己的,一旦離婚啥好處都沒有,等於白給對方洗衣做飯附帶犧牲職業去生小孩。
第二種情況,假如女方出資多。
男方覺得婚後沒家庭地位,和入贅沒區別,說不定孩子以後都得跟娘家姓,丟人現眼;而女方覺得這就是扶貧式婚姻,不僅落不著好,還趕上去給人送車送房送保姆,那叫一個卑微。
稍微好一點的情況,就是父母補貼下首付,婚後二人共同還款。但這種方式仍涉及不少風險,假如一不留神感情生變,財產分割又成難題,昔日情侶對簿公堂之事太常見。
02
關於婚前是否買房一事,近年來許多人形成共識:最好結婚前各有一套房,婚後各管各的,財產上各留底線、互不干涉。
小e非常支持這種觀點,但顯然的是:在他鄉打拚的年輕人,能夠在婚前擁有一套房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這需要他們自己有經濟實力,或者父母提供相當大的支持。
因此虧不虧本這件事,存在於大多數適齡年輕人的考慮範疇。
結婚越來越像是一種交易,需要雙方將籌碼擺在明面上,互相進行置換。
正如網友總結:「就是沒有太多愛,都是找人搭夥過日子,所以都要計較。」
不過,這並非年輕人涼薄,自古以來就有「門當戶對」的說法,表面上看的是環境,其實根本是生活習慣和個人觀念。唯有志趣相投且勢均力敵的兩個人,才能攜手走得更久遠。
03
若干年前,亦舒小說《喜寶》曾有這麼一句話:「最希望要的是愛,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愛,錢也是好的,如果沒有錢,至少我還有健康。」
事到如今,婚姻的本質變得越來越不像是愛情,更類似兩個人搭夥經營。
婚姻成為了一種經濟意義上的學問,不是兩個人的事,更是兩個家庭的合資與置換,結婚不像追星,不是單純用愛就能發電的。
正如小e昨天看到一個帖子:你覺得母胎單身的人,都有什麼共性?
其中熱門回答是:心存幻想。
這些人總是渴望另一半人品顏值家世俱佳,很少思考自己是否條件對應。而那些理想型的結婚對象,要麼英年早婚,要麼早就有主,而不會在適齡市場擱置著任人挑選。
許多人說婚姻就是將就,許多人說這年頭結婚太虧了,其實就是渴望得太多、選擇又太少。
小e想說的是:你不要對婚姻太報希望,我想世界上並沒有無暇的愛情;你也不要把婚姻想得太糟糕,所有人都開始計較得失,須知本來就沒有完全公平的關係。
不管你年齡幾何,不管你是打算丁克還是決定晚婚,如何適應並突圍,找到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bZNLHAB3uTiws8KSM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