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唐代文學巨擘,以豪放、奔放的風格和令人陶醉的詩句,而名垂千古。然而他的人生旅途中,也曾遭受一次驚心動魄的膽怯。正是發生在黃鶴樓的一幕,成為李白心頭的永遠陰影。
初登黃鶴樓
初登黃鶴樓時,李白正值風華正茂,文學成就也日漸顯赫。黃鶴樓被譽為文人騷客的勝地,也是李白嚮往已久的地方。然而當他登上樓閣,準備揮毫潑墨時,卻發現自己面對的不僅僅是滾滾的江水,與壯麗的風景,牆上刻還有一幅崔顥的《黃鶴樓》。
這首詩巧妙地描繪了黃鶴樓的壯麗景色,以及離愁別緒。李白面對那樣的詩句,竟然被這首詩給鎮住了。他的文學才情,在這一刻仿佛被一陣無形的力量給束縛住,使他不敢輕舉妄動。動墨寶之前,他沉默了,他不敢寫,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與崔顥的墨寶相提並論。
這一次的經歷對李白的打擊可謂非常大,他曾經以無比的自信而著稱,然而在黃鶴樓上,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自己的無力。這對於一個一直自視甚高、傲視群雄的文學巨擘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打擊。於是他放下手中的筆,怔怔地望著崔顥的詩,內心涌動著前所未有的苦悶。
然而正是這場相遇,激發了他的創作慾望。他開始反思自己的不足,思考文學創作的本質。或許是由於被這一次的經歷觸動,李白的詩歌開始更加深沉、更加富有內涵。他決心超越這次的挫折,以更高的境界回擊那位文人。
57歲再登黃鶴樓
隨著歲月的流轉,李白在57歲的時候再次踏上了黃鶴樓。然而這一次的心境,與初登時截然不同。57歲的李白已經歷盡滄桑,他的人生充滿傳奇,卻也飽經滄桑。這一次,李白登樓已不再有當年的張揚與豪情。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種深沉的憂傷,一種對生活的無奈。或許正是歲月的洗禮,讓他更加理解生命的無常,讓他對過往的豪邁有了更深的思考。
李白登樓後,不再像往日那樣急不可耐地揮毫潑墨。他選擇在黃鶴樓上,而是想了很久後,深沉地寫下了《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原文內容是: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首詩是李白晚年創作的代表之作,也是他對生命、對過去、對未來的一次真摯的吐露。詩中「遷客」二字,道盡了李白因為安史之亂,而受貶的經歷,而「長沙」則是一個象徵,借賈誼的不幸自喻,表達了他自己是清白的。
「西望長安不見家」,這一句表達了李白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長安曾經是李白的夢想之地,如今卻是遙不可及的遠方。這句簡短而沉痛的語言,勾勒出了李白對家鄉的眷戀和對流亡生涯的無奈。他在遠方漂泊,卻無法尋找到回家的路。
而接下來的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則是整首詩的高潮所在。在這裡,李白通過聽到黃鶴樓上吹奏的玉笛聲,幻想江城五月落滿了梅花。這種通感的手法,將聽覺與視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詩意更為深遠。
黃鶴樓中的玉笛聲,成為李白內心深處的一曲悠揚的樂章,伴隨著這份悽美而富有哀傷的情感。五月中江城落梅花,這個明顯的反常景象,不僅強調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絕望,也為整首詩營造了一種悲涼的氛圍。這首《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是李白晚年創作的代表之作,也被認為是他晚年創作的巔峰之作。
他不再追求豪放與奔放,而是通過深刻的自省,以一種淡泊而悽美的筆觸,表達了對人生坎坷的感慨,對流亡生涯的無奈,以及對故鄉的思念。57歲的李白站在黃鶴樓上,心頭的淒涼與絕望在詩中得以宣洩。他不再試圖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歲月的滄桑。這是一首千古絕唱,一首將個人情感,與時代風雲相融合的偉大之作。
寫到最後
在這首詩中,李白敞開心扉,把個人的悽苦與對生命無常,描寫在了詩篇之間。通過對境遇的反思和對音樂的讚美,他以一種更加內省、深沉的情感,勾勒出了自己一生的坎坷經歷。他在這裡傾吐了晚年的心情,也讓後人在這千古絕唱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無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