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藥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藥物,用於治療疾病、緩解症狀,並越來越多地涉足疾病預防領域。在過去的二十年里,該行業得到了顯著增長,這得益於產品創新,包括基於DNA和RNA療法的突破性治療,以及更快的藥物開發。製藥行業對全球患者的健康和福祉至關重要。
然而,該行業的公司也面臨一些挑戰,其中許多挑戰在過去三年中因新冠疫情和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戰爭而變得更加嚴峻。這些挑戰包括需要為小規模患者群體開發定製藥品、確保供應鏈的安全性、在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方面加倍努力、應對不斷增加的價格壓力,並進行全渠道銷售和營銷的轉型。
點擊閱讀原文,獲取專題報告全文,解鎖文末190份全球製藥行業相關報告。
我們的研究及時全面地調查了這個行業及其細分市場。研究分析了緊迫的趨勢和問題,並確定了製藥業的贏家,即那些具有高收入增長和高利潤率的公司,並揭示了它們的共同特徵。研究還考察了大流行病的影響、行業成本結構的發展以及推動「獲勝」企業業績的因素。
在2019年至2022年期間,小分子藥物公司和消費者健康公司的贏家比例最低,而血液血漿治療公司、CMO/CDMO和傳統生物科技公司的贏家比例明顯高於其他類型的公司。這意味著,目前這三種商業模式比製藥業的其他七種模式更有可能取得強勁的表現。
小分子藥物公司在所有細分市場中的表現最差。近年來,由於醫療系統試圖控制支出,這些公司經歷了價格壓力。這一現象在知名的小分子藥物公司,如Lundbeck的NORTHERA或Indivior的SUBOXONE,因專利到期而銷量下降的案例中得到體現。此外,新冠疫情阻礙了臨床試驗,導致一些公司的投資回報急劇下降,甚至出現重大損失。同時,疫情也減緩了許多小分子藥物用於治療疾病的進程。
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該細分領域面臨著創新方面的困境。由於該行業已經充分開發了門檻較低的市場,現在只能針對患者人數較少的適應症進行發展。由於該領域獲得高回報的潛力有限,大部分投資都流向了業績更好的領域。
儘管傳統的生物科技公司在贏家比例上排名第三,但總體而言,那些不專注於新的生物技術模式的公司形成了一個混合情況,其中既有價值創造者也有無利潤增長者。像Novo Nordisk、Eli Lily和AbbVie這樣的贏家通過有針對性的收購成功實施了明確的願景和戰略,但該領域的其他公司正面臨著來自定價壓力和越來越高比例的生物類似藥與其產品競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