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明兩朝有一種衣服是士人學子當中十分流行。但是,在我國的古裝劇當中,幾乎沒有出現過這款衣服。這款漢服的名字叫做"襤衫"。
襤衫,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被我們忽視的漢服,很多人並不知道有這麼一款漢服的存在。在電視劇《孤城閉》中,首次出現了襤衫。我個人感覺,這是中國影史的一大進步。
今天,我就結合《孤城閉》這部劇劉鈞所飾演的范仲淹身上所穿的襤衫,來同大家講一講這款襤衫的對與錯。
劉鈞在《孤城閉》中穿的襤衫
我們在這裡可以先給襤衫下一個定義:襤衫一定是有點文化基礎的人才會穿的。普通人穿襤衫,不合適。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說過,宋明兩代,一件衣服如果是圓領的,那它就偏正式;如果的交領的,就偏日常。
而襤衫,恰恰就是圓領的。這就說明,襤衫從設計之初,就是為學子和士人服務的,它不是一般人可以駕馭的服飾。
圓領
襤衫有兩大特色:第一個特色是,圓領;第二個特色是,衣服上有非常明顯的黑色衣襟。
《孤城閉》中的襤衫,很可能是還原自南宋民間佛像畫家周季常的《五百羅漢圖軸》。我們可以從《五百羅漢圖軸》中,完整地觀察到襤衫的原貌:
《五百羅漢圖軸》局部
這張《五百羅漢圖軸》的局部細節畫像,非常適合我們觀察和欣賞襤衫之美。大家可以對比一下《孤城閉》中的范仲淹所穿的服飾,二者在人物造型和服飾顏色的設計上都非常相似。
剛才我說襤衫算是比較正式的服飾,我們如果對比另一張劇照就會發現圓領和交領之間的區別:
左側圓領,右側交領
左側喻恩泰飾演的晏殊,身上穿的是圓領;右側劉鈞飾演的范仲淹在這裡是交領。圓領更加規矩,交領更加隨性。
官員們正式的服飾都是圓領,回到家後脫掉圓領,裡面穿的就是交領或者直襟的褙子。所以,交領穿著圓領裡面,相當於襯衫;交領穿在外面,相當於T恤。
回歸原題。我們如果從遠處看,襤衫的樣貌大體上是這樣的:
《五百羅漢圖軸》局部
不僅僅是這幅《五百羅漢圖軸》,我們現在在很多流傳下來的古畫當中,都可以看到身穿襤衫的儒生形象。
襤衫 明人畫像
在《三才會圖》中,也對襤衫進行了比較詳細的介紹,在書中還有完整的襤衫配圖:
《三才會圖》內頁
國子監的監生們在平日裡身上穿的也都是襤衫。
但是很遺憾,下面這張圖我沒有找到高清版的,因為我不知道這幅畫的名字,只是偶然保存下來的,所以無法檢索。
國子監學生穿的都是襤衫
在電影《建黨偉業》中,周潤髮飾演的袁世凱曾經穿過一件黑色祭服。這件黑色祭服就是根據圓領的襤衫設計的。
如果大家對這部電影還有印象的話,應該還記得這件祭服的樣式:
《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
當然了,實際上袁世凱登基前祭天時身上穿的是交領的服飾,並非是圓領的。
不過《建黨偉業》這部電影這裡設計的祭服,我個人感覺是要更加美觀大氣的,樣式更好看一些。
袁世凱祭天 照片
看到電影中袁世凱身上穿的這件服飾,也許大家會覺得有點面熟。
到底哪裡面熟呢?
如果大家細心點觀察清朝皇帝的畫像,也許會發現清朝皇帝的龍袍,其實也是根據襤衫改造的。
清朝皇帝的龍袍的衣襟特色非常明顯
它總體上也保持圓領的設計,尤其是衣襟的黑邊非常明顯。這和其他圓領服飾是不大一樣的。
我在前面已經說了,《孤城閉》中能出現襤衫,是中國影史的一大進步。
但是,如果我們再繼續考究一些,那其實也會發現到一些細節問題。大家請注意這張劇照截圖:
「紐扣」狀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誕生於南宋時期的《五百羅漢圖軸》:
「布帶」狀
所以,其實在唐宋時期,圓領服飾肩膀的一側,其實都是在用"布帶"打結的方式固定的衣服的。
但是,包括在今年夏天風靡一時的《長安十二時辰》中,都和《孤城閉》一樣,採用的是"紐扣"來固定圓領衣服。
「紐扣」狀
那為什麼許多唐宋時期的影視劇,都會犯下這樣細微的細節錯誤呢?
不怪劇組,這是因為明朝的圓領服飾,都是用"紐扣"來固定的。所以,這就往往給人一種錯覺,讓人覺得唐宋時期的服飾也是如此。
大家可以看一下下圖中明代官員畫像的細節:
「明代官員畫像
在電視劇《精忠岳飛》當中,秦檜等人身上穿的官服其實是比較貼合歷史的。尤其是右側肩膀上的細節,也都注意到了:
《精忠岳飛》劇照
但是,這個結打得有點過分了,實在是太大了一點。
如果我們對比一下宋代皇帝的畫像就會發現,為了維持服飾的美觀,一般都不會把結打得那麼大的:
宋朝皇帝畫像
對比著下,《大宋提刑官》似乎要稍微好一丟丟,但是還是有點偏大:
《大宋提刑官》劇照
當然了,這都是非常小的細節。我個人認為是無關緊要的,之所以在這裡提一下,是想讓大家明白宋明圓領服飾直接的這一點不同之處。
襤衫的定位比較有意思:它長期以來是和學生或文化人聯繫在一起的。所以我們現在也有人提出一種觀點:能否根據襤衫來設計中國式的學位服?
中國的學位服,一直以來都是在和"國際"接軌:
中國的學位服屬於舶來品
所以近些年來,有許多學者,甚至是許多高校,都已經將中國式的學位服提上了日程。
中央美院在2016年就自主設計了一套學位服並且正式供學生和老師使用:
中央美院設計的學位服
但是,這套學位服,至少在我們這種門外漢不看官方介紹的情況下,實在是不知道這裡面都有哪些特殊的內涵。
當然了,不止是看不出內涵,我這樣一個鄙陋之人,連美感也看不出來。
而且說到底,它還是西方化的。
中國美術學院設計的似乎要稍微好看一點,但是這頂帽子還是看不懂:
中國美院設計的學位服
也有人建議根據中國古代的袞冕來設計學位服。
根據袞冕設計學位服有一個好處:如果按照西方的學位服的審美,袞冕長得和它確實是比較像的。
首先,都是寬衣大袖;其次,帽子也比較相似。網上現在比較流行的中國式學位服大體上是這種樣式:
」中國式「學位服
但是,這裡也存在一個問題:設計得似乎很好看,不過在實踐中不大經得住考驗。
比如下面這張現實版的中國式學位服,依然讓人覺得不是特別美觀,遠沒有達到我們心中理想的樣貌。而且,袞冕本來是天子著裝,用在學生身上也顯得不大恰當。
更重要的是,這種設計太複雜,不實用。
中國式學位服在現實中反響一般
所以我個人覺得,我們有兩條路可以選:要麼返璞歸真,看看是否能在傳統服飾基礎上改進,設計一款既有傳統美感、又符合現代理念的學位服。
要麼就標新立異,大膽嘗試,設計一款具有傳統美感、符合現代理念的學位服。這裡我得特意強調"傳統美感"中的"美"字。不是說你把東西設計出來了就行了,而是要美觀。
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學位服是西方的舶來品,雖然現在反對的聲音很多,但是這種服飾畢竟用了很多年,而且總體上也比較美觀大方。
中國現在使用的學位服其實挺美觀的
所以,要改,我們就要改得更好。否則,咱還是別瞎折騰了。
真不行,直接用襤衫又有何不可呢?至少,它的美感是在的,文化積澱也比較足,更何況被中國學子用了好幾百年。
最重要的是,簡潔,大方。
與其各自設計各自的,一直無法統一標準;或者是只提概念,無法設計大家都滿意的。不如——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