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6升級設想,放大機身弔掛四發布局變身國產版圖-95

2020-03-14     河東三叔

今天無意中看到一張圖片於是就有了題目中的想法,轟-6作為我國唯一一款戰略轟炸機(中型硬擠到准戰略),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服役至今也有幾十年的歷史。可是它的原型是蘇聯圖-16中程轟炸機,1955年就已經投入現役,相對現在而言技術上完全已經落伍,圖-16是一款過渡機型很快就讓位於圖-95。

圖-16轟炸機

轟-6仿自圖-16,1969年才算正式仿製成功並投入服役,不過立刻就面臨著入役等於落伍的現實,畢竟還以自由落體炸彈亞音速突防的中型轟炸機生存率有點低。不過在我國軍工手中改出了各種花樣性能提升很快,型號很多最新版本就是空軍轟-6K\\N、海航轟-6J,掛架最多增加到8個,載彈量約10噸,最大航程達到約10000公里。

轟-6N轟炸機


轟-6J轟炸機

大家都知道在各國戰略轟炸機中我們的轟-6確實比較雞肋,因此除了上面的改型之外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就有過兩個版本,基於技術實力的差距當時採用相對保守但可行的方式。就是在轟-6基礎上加掛發動機、或者放大機身兩種方式,改裝難度小實現可能性大,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性能得到直線提升。

第一個方案就是在轟-6基礎上換裝四台「斯貝」渦扇發動機,取代原有兩台渦噴-8發動機,原有氣動布局基本沒動,在兩翼下方各掛一台斯貝。

轟-6I轟炸機

民用型「斯貝」單台推力5.17噸,兩台相加比單台渦噴-8推力大0.84噸,不過由於「斯貝」尺寸小、重量輕、油耗更低。雖然單台推力小於渦噴-8但自重低,實際上機後的表現優於轟-6,軍方預期是達到B-47水平部分接近B-52。1978年1月5日首飛,航程從轟-6的5760公里提高到8060公里,載彈量從3噸提高到6噸。

轟-6I轟炸機 三視圖

後期還有兩個版本,分別是放大後的轟-8四發、六發版,對轟-6的改進主要包括放大機身,然後將四台或六台發動機全部弔掛在機翼下方。用最簡單的方式實現最理想的效果,航程、載彈量、作戰半徑隨著機身放大而提高。

轟-8四發版

轟-8遠程戰略轟炸機採用美國JT-3D渦扇發動機,就是引進的波音707客機配套發動機,不過由於運十正在研製中資源傾斜轟-8最後成了圖紙機。

轟-8六發版

現在雖然轟-6已經有了很多改型,但相對於戰略轟炸機的標準還是有點遠,而轟-20遲遲沒有露面。這個時候假設性的給轟-6再做個升級改型,看看通過結合圖-95以及B-52的風格設計,最後弄個成品出來是不是可以大功告成變身標準戰略轟炸機。

圖-95和B-52剛好都是上世紀50年代研製的第一代戰略轟炸機,就載彈量和航程來說肯定滿足戰略轟炸機的標準,設計上也是高亞音速借鑑空間大。不過圖-95上的渦槳發動機肯定不適合現在使用,那就換成B-52的渦扇發動機,機身相應放大將四台發動機通過弔掛方式放在兩翼下方。

圖-95SM性能如下:最大起飛重量188噸、最大航程11000千米、最大載彈量20噸。如果能達到這種性能,就和這兩款轟炸機一樣再服役個幾十年也不成問題,以後就做為空中武器庫專門遠程防區外打擊。

想像圖 來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WNoFXEBrZ4kL1Vibi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