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源農藥發展概況

2019-10-14     火種三農

植物源農藥屬生物農藥範疇內的一個分支,是利用植物資源開發的農藥。它是指利用植物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等部分經粗加工,或提取及人工合成的活性成分加工成的農藥製劑。由於原料來自植物,又被稱為「中草藥農藥」。

植物源農藥最大的優點是:來源於植物本身,所以不會對作物產生藥害,有順暢的降解途徑,不會污染環境,具有非常好的環境相容性。另外,植物源農藥的生物活性多種多樣,不僅具有殺蟲、殺菌的活性,還兼具有調節植物生長、誘導免疫力及肥效、保鮮等作用

同時,植物源農藥對高等動物及害蟲天敵基本安全,而且因其常由多組分組成,作用機制與一般化學農藥不同,因此很難產生抗藥性

植物源農藥的起源歷史悠久。人類使用最早的農藥就是植物源農藥,我國用植物來殺蟲防病可追溯到8000多年前。現代以來,植物源農藥得以用高新技術進一步創新研究。

1. 現代植物源農藥研發歷史

建國初期,我國進行了較為廣泛的農用植物普查,並編著了《中國土農藥志》,該書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大量具有農藥活性的植物。

趙善歡院士自20世紀30年代起就對我國西南各省的殺蟲植物種類及分布及應用狀況作了廣泛的調查。50年代,他又以魚藤根粉對蔬菜、茶樹害蟲進行防治試驗及大面積推廣應用。

之後,對楝科等40餘種植物的殺蟲作用開展了系統研究,並從非洲成功引種印楝至廣東和海南。他主持的「植物性殺蟲劑的開發利用研究」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並得到了國際上有關專家的重視。一手創建的華南農業大學殺蟲植物標本園是國內唯一一個殺蟲植物展示平台。

印楝

上世紀80年代起,國際上印楝素的成功開發,帶動了我國植物源農藥研發的再次興起。研發涉及到資源的篩選、活性成分的分離、作用方式與機理探討、產品開發與應用等。

國內多位學者對我國3000多種植物進行了農藥活性的篩選,發現了豆科、茄科、菊科等40餘科植物及植物精油的農藥活性值得深入研究;對川楝、苦參、雷公藤、沙地柏、苦皮藤、銀杏、蛇床子、大黃、黃連等一批植物的農用活性進行了系統研究;開發出了苦參鹼、煙鹼、除蟲菊素、魚藤酮、蛇床子素、大黃素甲醚、丁子香酚等20多個植物源農藥新產品;還在苦皮藤素、川楝素等植物源農藥作用機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國內對具有農藥活性植物的篩選,並在進一步擴大篩選範圍

2. 植物源農藥產業化發展及現狀

秉承趙善歡院士的事業,華南農業大學長期致力於植物性殺蟲劑的研究和推廣應用,研製出魚藤酮乳油、印楝素乳油、煙鹼•苦參鹼乳油(跳甲凈乳油)等10餘個商品化植物性農藥產品。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自1994年起先後開發出川楝素、苦皮藤素、油酸煙鹼、苦豆子生物鹼、甾烯醇等20多個植物源農藥新產品,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其中,張興教授基於對川楝素的研究及產品創製,於1992年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無公害農藥廠」。

近20年來,我國植物源農藥產業化取得了長足進展。截止2019年4月我國植物源農藥產品有343種,有效成分36種,主要有:

煙鹼、苦參鹼、小檗鹼、印楝素、魚藤酮、藜蘆鹼、檸檬烯、芸苔素內酯、2,4-表芸苔素內酯、樟腦、除蟲菊素、蛇床子素、苦皮藤素、桉油精、八角茴香油、大黃素甲醚、狼毒素、雷公藤甲素、香芹酚、大蒜素、右旋樟腦、莪術醇、補骨脂種子提取物、銀杏果提取物、博落回提取物、甾烯醇、萜烯醇等。

我國登記的植物源農藥種類及數量

有129家植物農藥生產企業,其中北京清源保、成都新朝陽、楊凌馥稷、山西德威、成都綠金等為行業龍頭企業。在上述產品中,產量較大的產品有魚藤酮、苦參鹼、印楝素、除蟲菊素等。

有89家企業登記苦參鹼產品114廠次,16家企業登記魚藤酮產品23廠次, 17家企業登記印楝素產品23廠次,17家企業登記樟腦產品24廠次,13家企業登記除蟲菊素產品26廠次,13家企業登記蛇床子素產品17廠次。年產量最高的為苦參鹼,約為7000噸;其次為印楝素,年產量約為 2000 噸。

苦參

需要說明的是,部分品種如羊角扭苷、辣椒鹼、楝素、苦豆子生物鹼、百部鹼、莨菪鹼、烏頭鹼、馬錢子鹼等,在先前已有登記,但後期未能續展。

另外,孜然(主要活性成分為枯茗酸、枯茗醛等)、雷公藤(有效成分為雷公藤生物鹼)、大花金挖耳(有效成分為天明精內酯酮)等幾種植物源農藥已完成了基礎和相關的應用基礎研究,具備開發價值和產業化前景,有望在3~5年內陸續獲得登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JDMzm0BMH2_cNUgU5n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