膩害!矮寨大橋入選「中國橋樑」閃亮名片,這些畫面你還記得嗎?

2019-10-14     湘之西

經常在網絡上看到

外出的吉首人有這樣一個困惑

面對他人提問

你是哪裡人?

吉首

吉首?吉首是哪裡?

額……


當場你是不是很無奈

心裡想:

吉首就是吉首啊

現在,小編告訴你怎麼自信的回答

吉首也沒什麼

只是有跨峽谷跨度世界第一的矮寨大橋

有「小張家界」之稱的德夯景區

有歷史悠久的乾州古城

有湖南省三大文化旅遊節慶品牌之一的吉首鼓文化節

……


要一一細數,

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吉首名片

近日

又傳來好消息

矮寨大橋入選「中國橋樑」閃亮名片!

創四項世界第一


1

大橋主跨1176米,為目前世界峽谷跨徑最大懸索橋


2

首次採用塔、梁完全分離的結構設計方案


3

首次採用「軌索滑移法」架設鋼桁梁


4

首次採用岩錨吊索結構,用碳纖維作為預應力筋材


中西部的對接重要通道

一橋飛架東西,天塹變通途。2012年3月,矮寨大橋建成通車,國家8條西部高速公路大通道之一的湘渝高速全線貫通。以前從長沙開車到重慶,全程需要16個小時,自此僅需8小時。

1936年9月,湘西第一條公路——湘川公路全線竣工通車。湘川公路中段橫貫湘西全境,路面在崇山峻岭中盤旋俯仰,其驚險程度,超出人們想像。



其中一段離吉首不遠,被稱為「矮寨公路奇觀」,這條盤山而上的公路僅長6.25公里,卻修築於水平距離不足100米、垂直高度達440米、坡度大小在70至90度的大山斜面上。特定的空間迫使公路左右迴旋,轉折13道銳角急彎,形成26截幾乎平行、上下重疊的路面,就像一道陡峭的天梯。

史料記載,修築這段6.25公里的公路,當年2000多位民工櫛風沐雨奮戰了整整7個月,200多人長眠於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在抗日戰爭中,這條公路作為銜接粵漢、湘桂鐵路通向西南大後方的唯一通道,承擔了重要的歷史使命。



擁堵的車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車流量日益增大,矮寨盤山公路經常堵車,有時一堵就是大半天。

為加強與重慶等西部省市的聯繫,改變湘西落後的交通狀況,湖南省委、省政府決定修建吉茶高速公路。



每日經過矮寨公路的車輛絡繹不絕

「矮寨大峽谷是吉茶高速公路的必經之地,如何跨越天塹,成為當時的焦點與難點。」 矮寨大橋設計團隊主設計人員、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橋樑院總工程師劉榕介紹,2004年起,由時任湖南省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副院長鬍建華領銜的20多位橋樑設計師,就開始踏勘、設計。

面對矮寨大峽谷高差達500米的懸崖峭壁,設計師們曾一度陷入迷惘。修隧道還是架橋?

「該區域地質條件異常複雜,岩溶現象高度發育,大規模的溶洞、漏斗、天坑、暗河密布,隧道方案一個又一個提出,但一個個又被否決。」劉榕回憶,經過反覆探索對比後,特大懸索橋飛跨矮寨大峽谷的設想逐漸占據上風,懸索橋方案比起隧道,優勢明顯。



設計團隊跋山涉水,在跨峽谷地段周邊幾公里的範圍選了7個橋位、8個線位,通過充分比選及對複雜地質情況的綜合考慮,歷經近4年的艱苦設計,才最終確定了大橋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方案。

懸索橋方案成為最終選擇。2007年10月28日,吉茶高速公路關鍵控制性工程矮寨大橋破土動工,大橋為特大型鋼桁加勁梁懸索橋,全長1073.65米,懸索橋的主跨為1176米。

挑戰世界難題

在懸崖峭壁間橫跨起一座橋樑,設計難,修建起來更難。


矮寨大橋指揮部副總工程師張永健介紹,由於湘西矮寨地處雲貴高原山脈斷層處,山高坡陡,地勢險峭,矮寨大橋需要跨越1000多米的大峽谷,橋面距離峽谷底部高度達355米,施工難度在國際建橋史上十分罕見。大橋建設者一開始就與世界級難題狹路相逢




地形險要,橋面到峽谷底高差達355米,兩岸索塔位置距懸崖邊緣僅70至100米。


地質複雜,索塔處存在岩堆、岩溶、裂隙和危岩體等不良地質現象。僅在吉首岸索塔基坑附近就發現大小溶洞18個,其中最大的溶洞體積近萬立方米。


氣象多變,峽谷多霧,瞬間最大風速為31.9米每秒,嚴重影響施工測量和主纜架設。


吊裝難,主纜及鋼桁梁在300至400米高空架設,單件吊裝最大重量達120噸。


運輸難,土建工程運量大,僅鋼材、水泥、砂石等材料運輸總量就達18萬噸。



承擔施工任務的湖南路橋集團,曾被交通運輸部授予「中國橋樑十大英雄團隊」,先後承建了7座長江大橋。但「路橋湘軍」面對矮寨大橋,也不敢掉以輕心,集中了全集團的技術優勢兵力支援項目部,由集團副總經理盛希出任項目部經理。


「面對這麼多世界級難題,當時我們腦袋也是一片空白,一到那裡,水電沒通,手機信號也沒有,不知從何下手。」湖南路橋集團矮寨大橋項目生產部經理梁先勇介紹,作為先遣隊,他們2007年9月到達時,施工便道還沒通,從矮寨鎮爬到工地,需要1個多小時,「米、菜、水都用背簍背上去,項目的地形測量、臨建規劃都是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完成的。」


兩個月後,施工便道修通,「先遣隊」才結束每天爬山的日子。



「最難忘的是2008年那場冰災,冰雪讓工地交通徹底中斷,山上斷水斷電,沒有水就把雪融化成水做飯吃。」湖南路橋集團矮寨大橋項目部吉首岸工區長蘇巧江回憶,「房間陰冷潮濕,冷得像冰窖,但沒有一個人當逃兵。」


「看守炸藥庫的老黨員賀建德最讓我感動,當時大雪封山,沒水沒電,連只狗都沒有,那真的是孤苦伶仃!但50多歲的老賀硬是一個人在遠離項目部幾公里的炸藥庫堅持下來。」說起10多年前的事,蘇巧江感覺就在昨天,「矮寨大橋可能是我一輩子乾得最苦最難也最難忘的項目。」



面對艱難險阻,大橋建設者用「吃得苦、霸得蠻」的精神與不服輸的血性,勇敢地挑戰「天險」,用智慧和汗水創造了奇蹟。


2008年至2009年,大橋兩岸索塔搭建;2010年3月,進入主索纜施工階段;2011年4月,大橋鋼桁梁架設啟動;2011年8月,大橋鋼桁梁全橋合龍;2011年12月,大橋主體工程全部完工;2012年3月31日,大橋正式通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IdwyW0BMH2_cNUgNpi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