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Alessandro Grassani
被稱為「蒙古國唯一大城市」——
座落於狹長山谷的烏蘭巴托,
擁有 近150萬居民,
差不多占 蒙古國一半人口。
你以為這裡綠草如茵、藍天白雲,
實際上烏蘭巴托的另一面,
是「黑色」的。
蒙古國地標,坐落於烏蘭巴托郊區的成吉思汗雕像,高達40米。
攝影:YANN ARTHUS-BERTRAND,GETTY IMAGES
你印象中的蒙古國是什麼樣?
曾幾何時——
「烏蘭巴托的夜,
那麼靜,那麼靜,
迎來的未來那麼美。」
現在的烏蘭巴托,
有時候白天像黑夜般不見天日,
已成 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城市之一。
Bayankhoshuu是烏蘭巴托空氣污染最嚴重的社區之一,傍晚的空氣混濁不堪。
在這個地方,
手持空氣檢測儀上的數據
是 正常數值數十倍;
PM2.5參數曾一度暴漲,
是世衛組織推薦 安全上限值133倍。
「嬰兒剛出生就呼吸著糟糕的空氣,
PM2.5高達600微克每立方厘米
——這是 允許上限的24倍。 」
撰文:BETH GARDINER
攝影:MATTHIEU PALEY
一名身患肺炎的兩歲女孩躺在重症監護室內,身上布滿管子。她前額的煤炭印記是媽媽抹上的,據說能驅除邪靈。
冬季,
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
煤爐和發電站奮力運行著,
在保障人民生活的同時,
也帶來陰魂不散的煙霧
和貽害眾生的肺病。
有時煙霧太過濃厚,
以致烏蘭巴托的人和建築
看起來像變成了淡淡的「剪影」;
除此之外,
刺鼻的氣味無所不在。
那些烏黑的氣體
像魔爪一樣掏入人的喉嚨,
還鬼混般飄入市中心樓宇大廈,
郊外靠近山野的蘇維埃式公寓也被波及。
巴揚霍霍(Bayankhoshuu)地區的清晨,陽光在煙霧中艱難穿行。
導致空氣品質惡化的源頭之一,
便是 煤炭產業。
但在烏蘭巴托,
煤炭偏偏是人們熬過嚴冬的重要物資。
2009年和2010年冬天,蒙古國嚴冬極其寒冷,大約有八百萬隻牲畜被凍死,當時被稱為「牲畜大劫難」。
攝影:Alessandro Grassani
「我的肺再也不健康了」
Dari Ekh,是離開鄉村的牧民在城市郊區定居的地方。他們住在圓頂帳篷或者簡易棚屋裡,用煤爐取暖燒飯。
前年冬季,
蒙古國首都為了讓孩子免遭有毒氣體侵襲,
關閉學校達兩個月之久。
誰也不知道這樣的措施能有多大作用。
隨著肺炎患者的增多,
醫院早已不堪重負,
其中兒童患病數一直在冬季呈高發態勢。
母親調整著兒子的口罩,小朋友即將步行前往學校。
「 我的肺再也不健康了。」一位名叫Ganjargal Demberel的醫生在烏蘭巴托東北部靠近山地的一處圓頂帳篷里說道,「幾乎每個人都得了支氣管炎等疾病,到冬天尤為嚴重。」
曾經在鄉野遊牧的牧民逐漸走近城市,他們在城鎮尋找工作和教育的機會,同時在郊區安定下來,他們把傳統的圓頂帳篷和木屋、磚房結合起來,搭建成新式家園。每個冬季,像這樣的牧民家庭差不多要消耗多達兩噸多煤炭。
烏蘭巴托的電廠通過燃煤發電
此外, 發電廠也是烏蘭巴托空氣污染的主要源頭。除此之外, 公寓、超市和學校大多設有鍋爐房,大量的羽狀黑煙向空中不斷散開。
寒冬地帶的致命煙霧
烏蘭巴托位於 狹長山谷地帶,
這樣的地形,
會惡化本就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
在烏蘭巴托的冬季,
像落入陷阱一般,
寒冷的污染空氣受困於此,
溫度較高的空氣層停在上方,
持續壓制下方污染空氣的擴散。
烏蘭巴托地形圖
圖源:維基百科
這並不是烏蘭巴托所面對的唯一困境。
傳統的遊牧生活方式舉步維艱,
高海拔地區的乾草原 多風且貧瘠,
愈發不適合牲畜養殖;
與此同時,
烏蘭巴托 政府未能妥善安排遷入城市的牧民。
「我感到羞愧」
Purevkhuu Tserendorj的家庭在2015年由國外遷回烏蘭巴托。剛搬回烏蘭巴托時,它們被污染的空氣嚇得不輕。 幾天之後,年幼的小兒子咳嗽不止,不久患上肺炎。很快,她的另兩個兒子也難以避免地咳上了。
一名清掃地面的工人戴著面具,儘可能過濾細小粉塵。
Purevkhuu不甘接受這樣的生活現狀,於是在網際網路上召集憤怒的市民到市中心的蘇赫巴托廣場集會。正值 12月,烏蘭巴托氣溫降至 零下18℃。Purvekhuu回憶道:「 現場的媽媽們全部被凍麻木了。」 好在這場運動開了個好頭,人們一直在為此努力。
寒風凜冽,一名活動家站在烏蘭巴托市中心的蘇赫巴托廣場上。
提煉廠的工人從火車上卸下煤塊,滿身煤垢。
Purvekhuu一家正在考慮再次離開蒙古國家鄉。但Purvekhuu身為蒙古國空氣品質民間行動的帶頭人,擔心自己一旦離開,蒙古國政府會更加放任污染問題。 但在烏蘭巴托繼續生活,把孩子置於危險境地,她也覺得愧疚自責。 顯然,堅守也不是出路。
鐵軌旁,有時煙塵實在太多,完全淹沒了卸貨的工人。
「我們不得不阻止新牧民」
在Bayanzurkh地區的一家幼兒園裡,一台空氣凈化器為午休的孩子們保駕護航。兒童在空氣污染環境中極為脆弱,該幼兒園為每個班級都增設空氣凈化器。
早在十年前,圓頂帳篷地區就成了首都烏蘭巴托的一部分,這幾年更是發展迅猛。這些牧民所擁有的電力只能使用燈泡和少量電器,遠遠不夠驅動取暖設施。
一個男人醉倒在地,身後是烏蘭巴托之景。蒙古國首都人口正在增加,許多居民住在一個叫做倉頡區的平民窟里,而這個城市也在以不規則形狀向外蔓延著。
攝影:Alessandro Grassani
最近,當地政府試圖限制圓頂帳篷地區的擴張, 新來的牧民要麼購買、要麼租用住宅,副市長Batbayasgalan Jantsan直言:「反之很抱歉,我們沒法接受你。總之要避免增加新的煤爐。」他還表示,哪怕這項禁令被解除,也將 通過收取費用來加以限制。
來自烏蘭巴托獨立實驗室「綠色皇冠」的一名研究人員站在口罩樣品旁邊
「身陷囹圄」
除了限制新遷入的牧民,
政府還打算 採用更高標準的煤炭,
杜絕使用低標煤炭作燃料。
在烏蘭巴托的郊區Nalaikh,
那裡的煤爐充斥著大量的低質煤炭,
如今當地政府認定這是 非法行為。
烏蘭巴托的市中心「埋葬」在濃密的煙霧中
Muhammad Ashimset 年僅18歲,
卻已從事 3年的地下採礦工作,
每天連續工作 12小時。
或許這些非法礦場很快就能被取締。
在烏蘭巴托的部分街道旁,成堆的煤炭等待著買家。這些煤炭大多來自城市郊區Nailakh的非法礦場。
但也有很多觀察評論人士擔心,推行精鍊煤的舉措未必能有效緩解目前的現狀。採礦業監督機構「Oyu Tolgoi Watch」的負責人Sukhgerel Dugersuren認為,「 不要再談改善煤炭的質量,其實蒙古早就該擺脫對煤的依賴!」顯然,當地政府從未有過這樣的打算。「 他們就像是整個系統的堵塞物。」
礦工穿越狹窄的礦洞隧道
當地礦工使用七拼八湊的設備器具,在危險惡劣的環境下為生存而戰,飛揚的細微顆粒更是每時每刻都逃不脫的威脅。
「 烏蘭巴托已經受夠了煤炭之惡,」
Sukhgerel痛恨說道,
「如果煤礦業得到持續投資和發展,
那麼這座城市就會出現更多的燃煤發電廠,
空氣污染不知何時會散去。」
購買太陽系行星復刻擺件
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
就點一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