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惠善與安宰賢
其實,我不太關注娛樂圈的八卦,但是看到具惠善與安宰賢這樣一對曾經羨煞旁人的愛侶離婚,有點小感傷。
我想寫他們,實則因為他們的婚姻是無數人婚姻的縮影。
開始的時候美得像童話,結束得太寒心。
不是人心善變,而是磨合的齒輪碾得雙方血肉模糊,最後不得已一拍兩散。
才貌雙全的具惠善,一直貪戀被愛的感覺。
但她不知道,沉溺在被愛的女人,往往很危險。
具惠善,1984年生,妥妥的的白富美,家境殷實,而且才華橫溢,名副其實的多棲藝人。
她曾就讀於首爾藝術大學。2002年,具惠善頂著網絡五大美女之一頭銜,進入演藝界。
2009年是具惠善最要耀眼的一年。
她主演《花樣男子》而走紅。同時她發表了自己的首部小說《Tango》,舉辦了個人畫展,與人合開演奏會。
除此之外,她在電影《妖術》的製作中,一人兼4職,導演,演員,編劇,作曲,樣樣乾得風生水起。
這樣的具惠善簡直是開掛,這才情不服不行。
又美貌,又有才,再配上甜蜜愛情簡直就是人生大贏家。
2016年,具惠善跟模特出身的安宰賢結婚,俊男靚女,事業有成,真是讓人羨慕嫉妒恨。
安宰賢因為熱播劇《來自星星的你》,飾演千頌伊的弟弟而被人熟知。
婚後兩人也頻頻撒狗糧,各種秀恩愛,安宰賢幾乎把具惠善寵溺得快要化掉。
但是幸福總是太短暫性,3年的時間,愛情已死,婚姻碎了一地。
今年8月,兩人已經在處理離婚。
具惠善不願離婚,安宰賢對婚姻厭倦又躲閃,鐵了心要離。
她死拽著不放:「像說服我結婚一樣,離婚也要負起責任說服我吧」,「離婚之後,我可能會死」。
那個光芒萬丈的姑娘,在愛情里,活得像菟絲子一樣,一點硬氣也沒有。
具惠善人雖成年,情感卻未成年,她的心理年齡還是一個依戀人的少女。
具惠善在網上公布了婚姻的存續期間,兩人的生活宣言。
那則宣言,滿滿寫的是安宰賢要做什麼,安宰賢不能做什麼。
安宰賢在外喝酒不能超過10點,不能喝醉,不能任性耍脾氣,要小心說話,要每周清理貓貓廁所,要整理鞋子,要整理衣服,脫掉的衣服要放回原位。
但是對具惠善的要求那一欄卻寫著:無。
這則宣言,可以看做是他們愛情的證據,安宰賢得時刻寵溺著小嬌妻。
但是這則宣言又像一個緊箍咒,戴在安宰賢的頭上。
具惠善,這是典型的焦慮型依戀,這種依戀模式,在愛情初期,被甜蜜覆蓋尚不容易覺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漸漸凸顯。
什麼是焦慮型依戀呢?
依戀理論,是由英國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Bowlby)提出,他認為在成人親密關係中,人們對伴侶的依戀風格,和兒童期對於父母的依戀反應高度一致。
也就是我們在成人之後的依戀關係,很多時候是童年時期對父母依戀關係的投射。
依戀又分為以下幾種,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迴避型依戀,混合型依戀。
而具惠善明顯呈現出焦慮型依戀,在婚姻關係里,她始終扮演小孩的角色,讓對方扮大人,來滿足自己被照顧的訴求。
焦慮型依戀的人,總是喜歡特別黏人,缺乏安全感,她又特別敏感,一件小事都會讓她爆發,要麼發怒,要麼變成刺蝟,到處扎人。
《情深深雨濛濛》里的陸依萍就是焦慮-冷漠的典型,一方面渴望愛,但表現出來的卻是疏離與冷漠
但具惠善呈現出來的是焦慮-糾纏,渴望愛,所以想要黏住對方。
她不願離婚,一方面回憶那些愛的細節,一方面曝光曾經愛的證據。
安宰賢躲避她,她在網上炮轟他,說他想要離婚,說他與其他女性有接觸親密且頻繁。
安宰賢被無數的人罵成渣男。
一直沉默不發聲的安宰賢,針對具惠善的炮轟,發文回應。
他分條縷析兩人婚姻始末,同時聲明自己與其他女性絕無半點不正當關係,從來沒有做過對不起婚姻的事,也沒做過什麼丟臉的事。
雙方已經協議離婚,自己也已支付協議離婚經費,但具惠善提各種無理要求,協議金不足,兩人共同居住的公寓所有權歸她,具惠善的糾纏,讓早已對這段感情厭倦的安宰賢,鐵了心要與具惠善一刀兩斷。
安宰賢還說自己有抑鬱症傾向,結婚以後也在長期吃抗抑鬱的藥物。
具惠善扮演被寵的角色,而安宰賢是施與的角色。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關係尚能維護,但就怕,有一天那個一直願挨的人不配合了。
看看那些生活細則,安宰賢很多時候得壓抑自己的情緒,去哄這個比自己大三歲,名氣聲望比自己高,還是自己老闆的老婆。
他本就有抑鬱傾向,還要壓制自己的情緒,去討另一個人的歡心。
每一個成年人都有情感需求,成年人的情感需求是被需要,被保護,被在乎,被肯定。
安宰賢從內心深處是抗拒這種相處模式的,但他選擇了妥協,到最後再也受不了。 一方抗議,逼近,索取更多的愛,另一方無力招架,最後選擇逃避,疏離,甚至分手。
可以說是焦慮型依戀,這個怪物摧毀了具惠善的幸福。
高質量的婚姻關係,一定是讓人舒服,放鬆的,而不是充滿壓力感。
有些關係,看似彼此沒矛盾,不爭不吵,但很多關係說散就散了。
也不是說散就散,有句話說得好;所有的離開,其實都是蓄謀已久。
而你愚鈍,不曾察覺而已。
你以為的親密,其實是假性親密。有時只是一些問題不願觸碰,被掩蓋了而已。
看到過這麼一個婚姻小片段;
作者的小姨,是個很清爽,利落的人,愛養花,尤其是蘭花。陽台上擺了好幾盆小姨精心養的墨綠的蘭草。
忽一日,40多歲的小姨說什麼都要離婚,姨夫,人還可以,在單位當個主任,也沒什麼不良嗜好,但小姨鐵了心要離,問其原因,原來是姨夫總愛往小姨的蘭花盆裡彈煙灰,而且屢說不改。
有時,真不是小題大做,而是背後隱藏的諸多的生活觀的不同。
有些矛盾,大家彼此不願揭開而已。
有些戀情,其中一方自覺良好,但另一方卻要分手,往往是因為一方沉溺在被愛中,忘乎所以。一直付出的那一方因為失望攢夠了最後決絕離開。
就像具惠善和安宰賢,具惠善一直覺得沉浸在被愛里,但是她卻無視安宰賢為愛妥協,壓抑,取悅,迎合的心情。他的疲憊,厭倦,不耐煩,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積攢來的。
愛是一種相互的力量,如果一方沉浸在被呵護,被關愛的幸福中,不曾替對方感受考慮,甚至認為理所當然,長此以往,一直付出的一方也會心灰意冷。
畢竟他付出,是為了被愛,被回應。
我一直覺得最好的感情,不是雙方特別成熟,情緒都控制得特別好的那種,那樣的關係有點沒趣味,顯得呆板。
真正有滋味的是,兩人輪流在婚姻里扮小孩,可以在成熟與稚嫩之間切換,不顯得那麼精明。你扮小孩,我扮大人哄你疼你。我扮小孩撒嬌耍賴,你扮大人體貼周到。在愛與被愛中輪換,才會更加珍惜。
若是一方長久扮小孩,理直氣壯讓對方各種滿足和付出,時間長了,這段關係很可能因為疲倦,動搖,而出現問題。畢竟別人愛你,是因為他也同樣渴望被愛。
當你沉浸在被愛的幸福里,記得問自己一句:他也一樣幸福嗎?
婚姻真的是愛情的墳墓嗎?
有時候對的人,走著走著也變成了陌生人,甚至仇人。
很多時候,婚姻好壞,不是因為人對不對,而是在於怎麼相處。
婚姻不是人不對,而是相處不對
具惠善和安宰賢,從童話走向黑暗,無數夫妻,從熱戀,走到怨憎,甚至仇恨的地步。
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那個讓兩人都舒服愉悅且感情升溫的頻道。
茫茫人海,遇見一個人相愛不容易,要怎樣才能建立一種高質量的親密關係,相伴到白頭呢?
你可以試下這四個步驟。
1、覺醒,自察。
有人婚姻已然出現問題,而自己渾然不知。 有人知道,但對現狀無能為力,藉故逃避。
婚姻當中需要一種覺醒,自察的能力。不是說去考驗對方是否變心,跟蹤對方是否出軌,而是問問自己對這段婚姻關係的感受,自己做了什麼導致這段關係變成如今這樣。
就像我自己,在我看《情感勒索》這本書之前,我渾然不知我也在對愛人進行情感勒索,只要他沒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就各種甩臉色,或者沉默,或者哭泣。
當我意識到之後,每一次想要生氣的時候,情感勒索這個詞就會騰地跳到我腦海里。
對婚姻,對情感保持一種清醒的自知,讀讀關於兩性,婚姻,溝通的書,有些問題會豁然開朗。
2、不斷成長,獨立且情緒成熟
具惠善雖然多才多藝,但是她還是患有軟骨病,她的思想遠沒有她的才華,那麼獨立。
一個人除了事業的成長,還要有精神的成長,情緒的成熟。
自己成熟,看問題更客觀,也就不會在兩性關係中患得患失。
一些人之所以過於敏感,恰是因為他看問題偏頗,給自己添堵,也給對方加氣兒。
情緒逐漸成熟,相愛的雙方不會被太多的負面情緒包裹,情感體驗也會更愉悅。
3、欣賞與共情
每一個人都渴望被肯定。學會用欣賞的眼光看對方,對方受到一種鼓舞,更願意以愛來回應你。蔡少芬之所以不遺餘力的夸老公張晉,就是深諳此道。
學會共情。 有時生活當中一些爭執,往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角度立場不同。倘若你能暫時跳出來,真正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感受,說出他的感受,同時提出建設性意見,很多架也就吵不起來。
4、深度溝通
深度溝通,是在溝通的基礎上深入,走進對方內心。
很多夫妻想要溝通解決問題,可畫面常常是一方喋喋不休指責,另一方乾脆冷暴力,置之不理。
這樣的溝通只是流於形式,甚至讓關係更加惡化。
我們需要做的是不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做溝通,而是在自己平靜的時候做溝通。
先說出對方的感受,再拋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訴求,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如果說不出來,那就寫信,或者發郵件。
及時向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在婚姻里很重要。男女思維有別,不要等著別人去猜,你以為的往往只是你以為的。
一段關係解體,只是暴露了一些問題,但願他們能在這段關係中學習並成長,這樣才不會白白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