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汪培新的一段發言在教育系統內熱傳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這段發言來自近期浙江外國語學院主辦的「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高峰論壇」,汪培新介紹了西湖區在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上的探索。其中,特別介紹了西湖區如何處理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之間的關係。
短短20分鐘的報告包含了不少接地氣的思考非常值得一讀,大家先看一看報告中那些引人深思的金句:
01
「當前,教育行政部門總體上管得太多、包辦得過多,造成學校心理負擔加重。」
02
「對教育局機關,以及直屬單位工作人員的主觀管理行為要合理約束,轉變工作作風,提高管理能力。比如發文件的能力,要少發文件,發看得懂的文件,發短而精的文件。」
03
「校長除了考慮孩子升學問題,還要考慮當下孩子是否幸福、是否能持續生長,狀態是否都能積極向上、向陽向善。孩子的能量是自我生髮出來的,而不是外在賦予的,教育應是促進孩子自我力量生長的過程。」
04
「一個校長從一個薄弱學校調到一個比較有名的學校里擔任校長,大家會表示祝賀,好像他提拔了,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錯誤價值觀念。如果在一所農村學校做校長,要問問自己是否清晰學校擁有的資源,是否清晰學校的發展定位,是否明白如何把它辦成一所好學校?名校有名校的資源,薄弱學校也有薄弱學校的資源。」
05
「校長是不是真愛?教師清清楚楚;局長是不是真愛?校長清清楚楚;老師是不是真愛?孩子清清楚楚。要做到真愛非常不容易,因為愛需要用實際行動詮釋,而不是停留在書面文字和口號上。可以證明的行動,便是學校自主辦學。」
06
「當前教育存在媚家長、媚社會、媚上級的不良現象。教育是科學,學校要有自己的思考空間,有獨立的人格支撐保障。」
07
「教育局和學校要用至善的良知為學校擔當、為老師擔當、為學生擔當。局長要有局長的專業精神,校長要有校長的專業追求,教師要堅守教師的專業方向。各個主體堅守自己專業的精神,才能真正為孩子和學校的未來扛起責任。」
08
「規矩人定。在推進治理的過程中,人是核心。沒有心靈修養的保障,一切規章制度、條條框框,乃至號召和言語,都將成為虛無,沒有力量。希望局長不靠使用權力證明存在感,校長不靠在局長面前尋找存在感,而是獨立、主動地承擔自己的崗位責任,教育就會有力量。」
看了上面的金句,相信大家一定更想了解一下發言的詳細內容,接下來就將發言全文分享給大家:
西湖教育概況
在杭州城區,區縣主要負責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兩個學段的教育管理,高中段則主要要由市教育局直接管理。目前,西湖轄區內設有兩所公辦高中、4所民辦高中;84所幼兒園138個園區,60所中小學90個校區,以及189個教育行政許可文化類培訓機構,1300多個市場監管許可興趣特長類培訓機構。全區共有教師1萬餘人,學生近13萬人。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西湖區在義務教育段和學前教育段著力推進集團化辦學。西湖區是我國集團化辦學的發源地。1999年,求是小學率先開始連鎖辦學,走上集團化辦學道路;2002年,成立了中國第一個公辦教育集團——求是教育集團。
當前,西湖教育緊緊圍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的核心價值追求,立足公平和質量,推進全域優質均衡發展。其中,有三個關鍵詞:全體、全面、全程。
全體是指優質均衡的美好教育覆蓋西湖312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每一個板塊、每一所學校、每一位老師、每一個孩子;全程是指每一個學段、每一個年級,優質教育伴隨孩子從幼兒開始到義務教育段初中九年級畢業的全過程。
全面是指促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即五育並舉,全面育人,涉及到學校教育的每一門課程、教師和孩子成長的每一個方面、影響教師與孩子成長的每一個要素,包括家庭教育。西湖教育從全體、全程、全面三個維度構建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實現全域優質的美好教育目標。
推進教育區域治理的背景
區域學前教育和義務教育段的治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考量。
首先要認清區域教育管理的現狀。當前,教育行政部門總體上管得太多、包辦得過多,造成學校心理負擔加重。
出現這種狀況一是教育局自身原因,主體意識不明與缺乏存在感。管理過程中,教育局認為自己應該沖在前面管好學校,不能出現問題;如果不管便沒有存在感。目前,管理方式有自上而下的管控,讓下面的人聽話;也有自下而上的協商處理,但是比重相對比較少。
管得太多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學校不被管不知怎麼干。雖然會抱怨上面管得太多,但是當職權真正放還時,卻不見得會要。如果一個區域沒有質量監測,沒有質量調研,校長和老師還會不會教書、會不會進行課程建設?我在做校長的時候一直在思考,如果沒有上級管控,我應該怎麼去辦學?面對當前的區域治理,教育局和學校的層面考慮得肯定不一樣。
一所公辦學校,要成為一所好學校,一個區域要培養一批好學校,不僅要靠校長也要靠局長。只有互動協商,雙方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保障,雙主體的辦學環境才得以形成。
其次是要領會新時代的改革要求。黨中央、國務院多次出台教育改革文件,推進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從治理這個角度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教育要加快綜合領域的改革,深入推進管辦評分離,第三方評估應運而生,教育治理要實行管辦評分離。在深化開展管辦評分離的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中,明確了管辦評分離的行動路線,使之更有操作性。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以及教育部、財政部等多部門聯合發文,是推進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對教育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如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已經對基礎教育階段起到了積極影響,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平均工資等同於或者高於公務員,在西湖區已成為現實。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相關文件精神,才會迎來更美好的發展前景。如何將文件精神真正領會、轉化落地?如何根據區域和學校實際激發辦學活力?答案在於五育並舉,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實施路徑
基於時代要求和現實呼喚,西湖區立足抓好教育局和學校這對關係,著手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處理好這對關係的核心是教育局要依法行政和學校要自主辦學,即要理清教育局和學校的管理邊界。教育局依法行政是首要,作為上位更加容易越位;學校要清晰自己的定位,尋求基於實際的發展途徑,提升辦學績效,實現自主辦學。
(一)教育局依法行政
「法無授權不可為」。教育局既要不越位又要不缺位,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毫不含糊。教育局作為學校的上級管理部門,重點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把好一個方向。要加強黨對教育事業的領導,保證學校的社會主義屬性,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不動搖,真正落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要求,把黨對教育的要求轉化為區域實踐。
做好政策落地。教育局作為行政部門,代表政府協調各部門保障不同學段的教育資源供給,其中包括人、財、物等。真正落實教育優先發展地位,全力保障教育資源,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不懈努力。
營造一個環境。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教育效果又有滯後性,對於正確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育價值追求尤其需要教育部門堅守和弘揚。因此,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至關重要,包括風清氣正的教育幹事環境,促進幼兒教育普惠發展、基礎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的政策環境,校際良好的競爭環境,尊師重教的社會環境,家校合作的團隊環境等。
形成一套機制。一個區域的管理機制直接影響區域的教育成效,影響區域內學校生長的生態,影響學校辦教育的積極性。教育局在出台各類文件政策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各主體的主動性。對學校的保障制度要清晰,要讓學校清楚每年自主可以調用的人財物;對學校的評價制度要清晰,評價要儘可能減少生源對學校的影響,真正考核學校的發展性。對教育局機關直屬單位工作人員的主觀管理行為要合理約束,轉變工作作風,提高管理能力,比如發文件的能力,要少發文件,發看得懂的文件,發短而精的文件。
帶好一支隊伍。校園長隊伍是影響區域發展的最重要的一支隊伍。教育局全面領導、培養全區教師隊伍,要做到一個不能少。領導管理的過程離不開學校校長。要建設好校園長班子隊伍,重點是帶好學校一把手,培養校園長帶領教師實施自主辦學的能力。要引導培養校長正確認識學校、崗位和自己,支持校園長依法履職,保護師生髮展的權利。對校園長既要嚴管又要厚愛,要對校園長建立容錯機制,培塑校園長的學校歸屬感。
(二)學校要自主辦學
學校要實現自主辦學,除了要有自主辦學的權力保障和時空,還要有自主辦學的能力。要避免學校在教育局減少管控和不及時監管的情況下陷入辦學懈怠和辦學無為的局面,提升推動學校特色自主發展的自覺。要提升這種自覺,校園長要做到以下幾個明確。
是否非常清晰「我從事」的崗位?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校長的主要責任是不是教書育人?不盡然。校長更應該做的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組織教師協調整合各類資源,積極引導學生保持當下最好狀態和實現未來最好狀態。
校長除了考慮孩子升學問題,還要考慮當下孩子是否幸福、是否能持續生長,狀態是否都能積極向上、向陽向善。孩子的能量是自我生髮出來的,而不是外在賦予的,教育應是促進孩子自我力量生長的過程。
是否非常清晰「我自己」的學校?一個校長從一個薄弱學校調到一個比較有名的學校里擔任校長,大家會表示祝賀,好像他提拔了,這是普遍存在的一種錯誤價值觀念。如果在一所農村學校做校長,要問問自己是否清晰學校擁有的資源,是否清晰學校的發展定位,是否明白如何把它辦成一所好學校?名校有名校的資源,薄弱學校也有薄弱學校的資源。
在一所學校做校長,除了掌握教育局提供的法定資源,還要了解自己的學校,包括學校的地理位置、辦學歷史、可用資源、教師隊伍、生源狀況等。這些學校特有的現狀或是不足或是優勢所在,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力量,不論是改進還是發揚都要基於此。有人說影響學校發展的核心因素是管理、師資和生源,核心是生源,我恰恰覺得影響學校發展的最大因素是管理與領導,因為師資和生源會因為管理與領導這一變量的積極發動而產生積極的改變。
是否非常清晰「我身上」的責任?我認為能夠擔當未來使命的學校就是未來學校。。未來已來,重點在當下。學校培養的是未來的人,在考核一所學校是不是好學校,當下要評估,未來更要評估。校長的責任是要支持學校和教師,促進孩子更好地成長。學校的價值不在於當下,而是面向未來
校長身上的責任是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學校正確育人方向,培養和支持教師用正確的方式去影響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校長最重要的使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帶動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和進步,在自己內在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和學校同步發展,實現校長和學校的同向同行。
是否非常清晰「我需要」的行動?要愛自己的學校,熱衷學校進步;愛自己的崗位,勇擔校長使命;愛自己的老師,激勵支持教師進步;愛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堅持。校長是不是真愛?教師清清楚楚;局長是不是真愛?校長清清楚楚;老師是不是真愛?孩子清清楚楚。
要做到真愛非常不容易,因為愛需要用實際行動詮釋,而不是停留在書面文字和口號上。可以證明的行動,便是學校自主辦學。
實踐反思
在推進區域治理現代化的過程中,處理好教育局和學校這對關係非常重要。實施過程中,還要注重培養以下幾個意識和精神。
政治意識:學校要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法治意識:依法行政、自主辦學,領導不得以個人意願憑藉責權簡單粗暴干預學校發展;學校要有根據章程自主發展的能力。行政部門要依法行政許可,學校要依法辦學。當前學校還沒有學校法,我們呼喚學校立法。使用法律武器更加清楚各自的責任,保護多方利益的同時,也制約著多方行為。
專業精神:當前教育存在媚家長、媚社會、媚上級的不良現象。教育是科學,學校要有自己的思考空間,有獨立的人格支撐保障。教育局和學校要用至善的良知為學校擔當、為老師擔當、為學生擔當。局長要有局長的專業精神,校長要有校長的專業追求,教師要堅守教師的專業方向。各個主體堅守自己專業的精神,才能真正為孩子和學校的未來扛起責任。
開放精神:學校是經濟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在多元治理的背景下,學校不能封閉,要更多的主體參與治理,如社區、街道、教育局、家長等。學校如何以一種開放的姿態,鼓勵引導更多的力量參與協商,形成合力也是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心靈修養:規矩人定。在推進治理的過程中,人是核心。沒有心靈修養的保障,一切規章制度、條條框框,乃至號召和言語,都將成為虛無,沒有力量。希望局長不靠使用權力證明存在感,校長不靠在局長面前尋找存在感,而是獨立、主動地承擔自己的崗位責任,教育就會有力量。只有治理者的心靈水平提高,才會取得治理成效,才能把教育繪成一幅生動美麗的畫卷。
杭州網 河南校長 中小學校長論壇| 來源
彭可馨(實習生)| 編輯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News
寒假將至,教育部推薦的300種圖書
是時候給孩子讀一讀了
我真的不想成為「特級教師」
特殊一年如何成長?
12歲少年講述口罩背後的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CpDuHYBjUShLqujY7v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