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6日,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省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裝機規模達到6448.9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比例達到47.2%。
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馬雙喜表示,近年來,省委、省政府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大力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等工作,綠色轉型發展取得積極成效。全省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縱深推進,新能源和清潔能源產業提速發展。
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特徵。近年來,我省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全省的綠色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去年,省政府辦公廳出台《山西省推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明確指出,我省將推進分布式光伏融合開發,實施「千家萬戶沐光行動」。
「取暖不燒煤、農機不冒煙、屋頂能發電、余電能換錢」。這是芮城縣莊上村90餘戶村民徹底告別傳統能源、全部實現電氣化後的真實寫照。走進該村,記者從高處遠眺,屋頂上一排排整齊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光芒。在這裡,一場「光儲直柔」的能源革命正在進行。
2023年4月24日,莊上村被全球環境基金、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農業農村部聯合授予「中國零碳村鎮示範村」稱號。同年12月5日,在阿聯杜拜召開的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莊上村「光儲直柔」新型配電系統,榮獲「能源轉型變革者」獎項,成為全球28個入選項目之一。
今年年初,晉北採煤沉陷區新能源基地項目在大同開工。該項目是國家推進「雙碳」目標布局的12個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之一,總投資約550億元,規劃建設風電光伏新能源項目600萬千瓦,配置新型儲能容量約340萬千瓦時,預計2025年底建成投產,依託大同—天津南外送通道,每年可向京津冀輸送清潔電力270億千瓦時。目前,項目建設正酣,一個集風光煤多能互補、源網荷儲深度融合的綜合性能源基地呼之欲出。
在朔州市朔城區牛家嶺風電場,一座座白色的風車聳立在高高的山頂上。我省風能資源豐富、分布廣泛,而風電項目具有經濟性高、占地少等優勢,可以在推動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今年7月,省能源局、省農業農村廳首批確定33個風電項目作為2024年「馭風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工程試點項目,總規模151.74萬千瓦,以進一步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助力鄉村振興。
地熱能作為五大非碳基能源之一,具有零污染、零排放、低能耗等特點,是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支撐。位於運城市鹽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山西新源谷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省最大、最專業的地源熱泵生產製造與檢驗檢測企業,先後在運城市多個社區、醫院和村鎮實施了多個淺層土壤源/水源熱泵項目,提供了70萬餘平方米的供暖製冷服務。
「與傳統的供熱相比,地源熱泵的能效比已超過1:5.5,比用電和用天然氣供暖節能30%和40%。」該公司董事長於群發告訴記者。
今年4月26日,投資94.08億元,規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安裝4台30萬千瓦可逆式水泵水輪發電機組的山西垣曲二期抽水蓄能電站項目開工。這座「清潔能源工廠」建成投運後每年可節約原煤約111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07萬噸,減排二氧化硫約0.69萬噸,對我省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生態環境建設、踐行國家「雙碳」戰略有著重要作用。
如今的三晉大地上,一個個新能源產業集群正源源不斷地為高質量轉型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推動能源革命取得階段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