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詐騙省」名不虛傳!發展到緬北的電信詐騙有多瘋狂?

2023-08-09     軍武次位面

原標題:台灣「詐騙省」名不虛傳!發展到緬北的電信詐騙有多瘋狂?

《軍武次位面》作者:軍武菌

前天,有朋友邀請我去看了新電影《孤注一擲》的點映,作為一部宣傳反詐電影,說實話,看得我觸目驚心,甚至感到後怕。

電影中讓我記憶深刻的有這麼幾段,一段是完整展現了詐騙集團的整個流程和分工,以及各種黑話。

比如,詐騙集團其中一個「水房」(洗錢)環節,受害人剛把錢打入指定帳戶,詐騙集團要用最快的速度把錢洗出來,先是讓「刷機佬」用POS機迅速分散到幾十個銀行卡里,然後這些銀行卡分給幾十個「車手」,「車手」騎摩托車在幾分鐘內趕到ATM機取出現金,這些現金無論是存入新帳戶還是走私出國都可以。一旦到了這一步,你被騙走的錢就徹底找不回來了。

還有一段是講述被害人的,一個有車有房有工作室有漂亮女朋友、前途大好的年輕人,就因為不經意點進手機上一個「XX賭場,性感荷官在線發牌」的小廣告,便漸漸陷入這個事先挖好的賭博陷阱當中,一步一步被詐騙集團誘導充值,變得越來越癲狂,向朋友借錢、賣房賣車籌錢、借高利貸網貸、家破人亡......

電信詐騙,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很多很多,而且受害人不止是老人,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

前幾天,一條關於都市頻道記者臥底緬北詐騙組織120天後成功逃脫的新聞上了熱搜,就曾引發大量討論。

儘管臥底部分細節引發了很多質疑,但令人欣慰的是,在新聞曝光和輿論影響下,都市頻道記者團隊幫助了6名被困緬甸詐騙組織人員重返家鄉,而中緬政府也宣布將聯合開展重點打擊緬境內電詐網賭犯罪活動。

都市頻道相關視頻截圖

如此規模龐大的電信詐騙行業,是如何一步步發展起來的?十年前為什麼沒聽說過?

今天軍武菌就聊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電信詐騙發展史。

詐騙起源地--台灣省

電信詐騙組織窩點如今大多集中在東南亞的緬北等混亂地區,於是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緬北是電信詐騙起源地。

但實際上,台灣人才是電信詐騙的鼻祖,而台灣地區歷史上更一度被稱為「詐騙天堂」、「貪婪之島」、「詐騙省」

在詐騙的「黃金年代」,全台灣省共超過20多萬的詐騙犯被台警方查獲,要知道台灣人口也才2000多萬人,平均下來,每100個台灣人就有1個詐騙犯。

當年僅能容納6萬多人的台灣監獄一度被詐騙犯撐到爆,監獄長都表示地方根本不夠用,只能大家一起打地鋪。也正是因此,詐騙也被稱為台灣除半導體之外的又一「支柱產業」。

台灣桃園監獄囚犯打地鋪

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台灣當地就有成組織的詐騙團伙的活躍蹤跡了,而這群人最早也是最慣用的經典套路--拾金欺詐,其各種衍生套路至今還廣為流傳。

拾金欺詐,一般由一名詐騙人員假裝丟失假黃金製品,在路人撿起後另一名詐騙同夥現身提出分贓,並表示願意放棄黃金,轉而向路人索要現金進行詐騙。

路人還自以為撿到大便宜,乖乖給了詐騙犯一筆現金,等自己拿著假黃金去金店時才傻了眼。

這招在當時可以說屢試不爽,也正是因此,這批台灣詐騙團伙在當時被稱為「金光黨」。後來這個套路也不斷演變,除了假黃金之外,假鑽石、首飾、甚至可樂瓶蓋中獎都能作為作案道具。

《瘋狂的石頭》中喝可樂中獎就是拾金欺詐的變種

到了九十年代,隨著電信設備的普及,金光黨們也「技術疊代」,由拾金欺詐轉向電信詐騙。

相比前者,電信詐騙這種新型詐騙手段不需要接觸受害人、追查難、風險低,逐漸在台灣地區泛濫。以至於當地政客和高學歷人才也禁受不住金錢的誘惑,開始「下海」搞起了詐騙。

騙子不可怕,就怕騙子有文化。過去的詐騙團伙結構比較鬆散隨意,往往只是簡單商量好彼此分工合作以及分贓事宜,就實施詐騙行為。但高知群體的加入,帶動電信詐騙邁進了制度化、產業化進程。

其中一名曾在嘉興縣擔任縣議員的詐騙犯吳某,不僅從日常工作找到「啟發」,自創以退稅為由頭騙取他人錢財的新路線。

平日裡更是對麾下團伙成員進行集團化管理,隔三差五開大會。為激發成員積極性,設立業績考核、獎懲制度,甚至定期對往期詐騙行為進行復盤總結,引得其他各詐騙組織紛紛效仿。

咱就是說,有這本事去干點正經生意不好嗎?歸咎到底,還是詐騙來錢太快了!

什麼叫做「專業」?

當時台灣正處於「民主化」進程中,民進黨剛上台,忙於一系列改革,再加上社會治理方面經驗不足,民間詐騙規模呈擴大化趨勢並越發失控。

據當地警務部門統計,1999年台灣島內詐騙案件數4262件,到了2005年該數目竟高達4.3萬件,詐騙涉及金額也由十多億激增到上百億。

台灣總共只有那麼兩千萬人,詐騙集團數十年里將同一波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在當地惹得人神共憤,台當局不得不加大對防詐宣傳與對詐騙犯罪的打擊。

以至於台灣當地人越來越不好騙了,收到簡訊和電話就疑神疑鬼,就連看到正常的水電費欠繳通知,都會懷疑背後是不是有詐騙集團想騙自己錢。

與此截然不同的是,九十年代末大陸正值經濟騰飛,富豪遍地,很多大陸人連電信詐騙是啥都沒聽說過,更別說防備了,再加上海峽兩岸語言互通,自然成為了電詐集團眼裡的待宰「羔羊」。

於是,台灣的詐騙「產業」開始了向大陸轉移的進程。

台灣電詐集團向大陸轉移

電詐集團外遷的首站選在了與台灣島隔海相望的福建和廣東等沿海地區,尤其是福建福州,一度是其在大陸的最大集散地。

明白為啥電話里詐騙犯的普通話很多都是南方台灣口音了吧

來到大陸的詐騙犯們,最喜歡用台商來大陸辦公司的名義包裝自己,在當地設立窩點,再利用高薪酬、高回報等話術來蠱惑當地人,為自己做打詐騙電話、取贓款之類高風險的髒活累活。

一個窩點有大概四十人左右,通常管理非常嚴格,除了少數主管之外,基層人員基本嚴格限制外出。

同時,每個吸納進團伙的大陸新成員在正式參與行騙之前都必須接受嚴格的「崗前培訓」,親手抄寫詐騙話術,直到背到滾瓜爛熟,能夠自如應對受騙人的各種臨場反應為止。

其實這時整個詐騙集團的操作運作已經能夠看見今天遍布全球的跨國電詐集團的雛形--「首腦在台灣,機房窩點在全世界,而受害人在大陸」,這種分散式的結構分布,幾乎最大程度保護了詐騙集團首腦的安危。

而相應的電信詐騙的流程也得到相應的精進,一次行騙流程一般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也是最早接觸受騙人的詐騙人員,需要他們利用通過非法途徑獲得的受騙人信息廣撒網,他們被稱為「一線人員」。往往在團隊里資歷最淺,但同時占比最多,一個窩點大概有三分之二是「一線人員」。

到了第二層次,便由經驗資歷更豐富的「二線人員」偽裝成公安民警上場,來贏取受騙人的信任,同時利用偽裝的身份威嚇受騙人進行下一步的操作。

再到第三層次,再由所謂「三線人員」偽裝成銀行系統的工作人員,誘導受騙人進行最後的匯款操作。

當某個詐騙流程進入到第三層次,基本上說明受騙人已經落入詐騙集團的圈套了。

各線人員提成也不一樣

可以說,這些由偽裝成台商的電詐集團,不是公司,但其規範化程度比現在一些小機構還要像「公司」,其內部技術手段的疊代速度更是比app更新的都還勤快。

從2002年流行的家人出車禍在急救,要求匯款;再到2008年左右的丈夫年齡太大,富婆重金求子,但得先交「保證金」;然後是10年之後的信用卡欠費,必須及時「還款」,不然涉嫌違信和犯罪;再到今天的ai、大數據精準詐騙。

當年貼滿大街的「重金求子」

除了緊跟時代潮流之外,詐騙行業那也是真的卷,詐騙起來不僅是把別人往死里騙,那也是把自己把自己往死了騙 。

2008年,一批台籍電信詐騙犯被台方查獲。這批詐騙犯們向當地警方透露,在福州有一條街的台商,都在暗地裡從事電信詐騙行業。

那條街的一二線員工就有高達兩千多人,除了吃飯休息外,便整日守在電話前拼了命打電話。

網際網路996算什麼,底層詐騙犯每天工作時間都長達十二小時,平日更別說什麼自由和娛樂,以至於福州那條街幾乎每天夜裡戶戶都還是燈火通明。

現在福州依舊還有電詐集團活躍,被警方連鍋端

據稱2000年左右的時候,干最苦最累的活、提成也最低的一線員工收入就有大幾千,組織內業績好的詐騙犯更是上不封頂。

事實證明,當收益超過10%,便有人蠢蠢欲動;當收益超過100%,人們就敢於踐踏一切法律。

剛開始台商作為頭目,大陸只是打下手。2003年左右,開始有福建籍的團伙成員在掌握套路後另起爐灶,中國電詐迅速本土化。

據公安部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國電信詐騙分別發案10萬起、17萬起、30萬起,案件數量增長速度令人瞠目結舌。

電信詐騙案件高發的同時,詐騙金額也屢攀新高。2011年以來,每年因通訊信息詐騙導致的民眾損失都達100餘億元。公安部統計,中國每年約有80多億元的詐騙贓款在台灣被取走,但多年來僅追回12.7萬元。

電詐集團走向全世界

隨著大陸和台灣《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簽署以及中國政府對於電詐犯罪的高度重視與嚴格打擊下,在大陸瘋狂撈錢的台灣詐騙集團得到了遏制。

奈何台灣電詐團伙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開始另尋出路,逐漸向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轉移。

尤其是緬甸北部地區,在果敢、佤邦、小勐拉等與中國相鄰且相對脫離緬甸中央政府管控的特定區域,聚集了數以十萬計的詐騙犯。

與中國相鄰,華人眾多

到了緬甸北部,台灣電詐集團更是「放飛自我」了,如果說在大陸還有所收斂的話,在緬北這種「三不管地區」為了騙更多錢,他們手段更加沒有下限。

電詐集團能夠在緬北生存至今,離不開緬北地方武裝勢力的庇護。

一方面數十萬人口參與的電詐行當給緬北當地帶了數以億計的收入,是除了毒品之外的真正「支柱產業」。另一方面,電信詐騙集團會定期向地方勢力交納各種「稅費」或者是「保護費」,雙方沆瀣一氣,使雙方結成「利益共同體」。

為了吸納更多成員,緬北電詐集團更是與當地號稱「人蛇集團」說白了就是人口販賣集團,在網絡上以「日進斗金」、「一夜暴富」等話術誘騙中國人跨越邊境。

那些試圖想在緬北大撈一筆的年輕人,從聯繫人蛇集團的那一刻起,就處於人蛇集團的監控之下。一旦與對方碰面,就會被沒收身份證件、手機、現金等,然後被圈禁運至電詐集團窩點,如同牲口一樣被交易。

在電詐窩點裡,這些人會被分配一定的業績指標,一旦沒有經過考核,或者試圖逃脫控制,被抓後輕則挨一頓毒打,重則各種刑具折磨至死,很多人承受不住這種煎熬痛苦,寧願選擇跳樓自殺。

一般情況下,只有交納高額的保釋金,讓詐騙集團滿意了,才能獲得擺脫詐騙集團控制的一絲機會,還要防備其拿到保釋金後反悔。

據統計,我國相關部門近些年來破獲的電信詐騙案中,其中有超過60%發生在緬北地區。

從緬北逃脫的受害者

依舊猖獗的電詐

台灣之所以淪落到如今的「詐騙天堂」,與台灣司法體系的縱容離不開關係。

口口聲聲稱為了最大限度地打擊台灣犯罪,台灣司法部門曾多次修改詐騙罪相關法律,歷史上經過至少3次修法後,結果也堪堪才將詐騙罪最高刑期提升到7年有期徒刑。

最高刑期理論上是上去了,在具體量刑卻拖了後腿。

無論檢方如何具體要求判刑,當地法官就是按照最低刑期開始往上量。乃至於就連當地檢察官都看不下去了,忍不住吐槽「台灣詐騙判怎麼判都只有1年左右」。

台灣法官對詐騙犯有多寬容,從當地法務統計數據可見一斑。

對比下大陸是如何來對付詐騙犯,按照最新詐騙罪立案立案最新標準:詐騙數額巨大(10萬~50萬),就能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詐騙數額特別巨大(50萬以上),能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

在所謂提高刑期後,2017年~2021這五年間,總共5萬多詐騙犯被判三年以下,而與此對應的僅300人被判3年以上,占比低到0.5%左右。

台灣法務統計數據

無論你詐騙多少錢,在台灣只需關個1、2年就可出獄,這犯罪成本詐騙犯完全不帶怕的,出獄後再度詐騙的詐騙犯不在少數。詐騙也就是這麼理所當然成為了台灣最容易獲利、風險又很低的行當。

為了宣傳民眾不要從事電信詐騙犯罪,台灣有關部門推出了一條「神廣告」,恐嚇民眾如果從事詐騙,「甚至可能被遣送中國大陸,賠上大好前程」。

自從雙方簽署的關於共同打擊犯罪相關協議,兩岸警方合作過很多次,但最終都是大陸辛辛苦苦幫忙抓台灣詐騙犯,結果被押解到台灣後,台灣要麼判刑低很快就放了,甚至當場釋放。

2013年8月,北京公安機關在柬埔寨抓獲並移交給台灣警方處理的林明浩、梁家弼、吳漢傑等21名詐騙團伙頭目。結果到了2015年,兩年還沒到,這批人又出現在印尼、 柬埔寨、澳大利亞等國開設詐騙窩點,繼續作案。

2016年4月15日,20名台灣詐騙犯被馬來西亞遣返至台灣機場,更是被台灣當即釋放。

這誰受得了?

試問如此寬容的態度,法律制度又怎麼能夠給那些試圖鋌而走險、誤入歧途的年輕人以警戒?又怎麼給那些被詐騙犯弄得家破人亡的受害者一個合理的交代?

就像電影《孤注一擲》中的一句台詞:比販毒的利潤高,比販毒的刑罰低,電信詐騙只會更加猖獗。

最後軍武菌,衷心希望和相信國家能夠繼續嚴重打擊詐騙犯罪行為,也請各位網友對於陌生電話保持警惕,千萬不要上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8e7342f32be46fa377f3fe0a1eb32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