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馬破3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2023-03-06     ASICS亞瑟士

原標題:全馬破3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所有大型馬拉松賽事,只有約2~4%的人才能在3小時內完成,對應每公里平均配速為4分15秒/公里——就以此反推,全馬破三需要哪些能力+條件?不同距離/不同類型的訓練至少需達到什麼門檻?應該如何安排每周訓練?年齡會是制約破三的關鍵因素嗎?

全馬破三需要哪些前提條件

目標全馬破三,幾個必要的前提:

  • 當下身體肌肉關節無礙,心肺功能正常;
  • 知曉自己運動生理數據,包括心率(最高/靜息/各強度區間)、乳酸閾值、步頻步幅、最大攝氧量……等;
  • 目前馬拉松的完賽成績至少達到3小時30分或更快(近一年內的最好成績);
  • 每周至少3+天運動時間、總計7+個小時的運動時長;
  • 距離比賽的時間儘量達到24周(半年)以上,不少於16周(4個月)。

多數馬拉松跑者都會有工作和家庭的壓力,周期性的系統訓練難免會遭遇雨水、高低溫等不適合跑步的額外因素,很多長距離跑的時長動輒會達到兩小時以上,在憧憬破三之餘如何平衡生活與跑步的關係?這些都需要跑者有極強的時間管理能力。

具備全馬破3水準的跑者,不同距離完成時間會達到哪些門檻?

從跑步愛好者升級為馬拉松跑者,主要是對自己長距離有氧耐力的打造;而從馬拉松跑者晉升為破三選手,最重要的能力是在夯實現有跑步能力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並去彌補它。

——因此,同為目前馬拉松成績3小時10分的兩位跑者,其在不同距離的完成時間可能相差很大。這是很正常的。

所以任何其它距離的成績,都只能作為馬拉松成績預測的參考,很難直接劃等號。當然距離越長,這個參考值會更有意義。

請謹記,目標破三的訓練,不必過於執著中間距離的突破(如5公里到半程距離的pb),相反它們是水到渠成的實現。

整個訓練周期內可安排數次「模擬比賽」,距離可以從5公里到半程馬拉松不等。最後賽前21-35天進行一次距離在30-35公裡間的測試,以確定是否需要調整比賽預期。

模擬比賽的頻率儘量不要超過每月一次。過於高頻的其它距離比賽(或以競賽的心態去衝擊pb)會給身體極大負荷,極容易出現更長的恢復時間、及給身體傷病隱患——事實上,即便目標破三,絕大多數訓練也只要求你以7、8成力去完成即可。

目標全馬破三,應該如何安排每周訓練?

目標破三的跑者,已經具備相當優秀的有氧能力(當然這不意味著有氧耐力已經完美、不需要再去提升),也往往對不同訓練內容有所了解。

以下六種訓練強度會經常出現在訓練課表中:

多數訓練依然可以以心率作為強度參照:

長距離跑/乳酸門檻跑/間歇跑都屬於強度訓練的範疇,同類強度訓練之間的間隔儘量保證96小時以上進行(比如周一進行了15公里的乳酸門檻跑,則下一次該訓練至少安排在周五);

保證這些強度訓練的完成質量,尤其是配速達到要求;

有氧慢跑/恢復慢跑對破三進階選手的能力提升同樣有幫助,並且能消化訓練成果+為後續的強度訓練做好準備,所以維持有氧慢跑的比例依然要達到至少70%

慢跑另一個意義,在各種強度訓練間填充有氧慢跑/恢復跑,以滿足跑量的要求

每周增加身體靈活性/柔韌性和力量訓練(主要為核心力量與腿部力量)。

(以心率為參照)全馬破三的比賽策略,前半程要求心率不超過馬拉松配速心率區間,22公里開始後的十公里逐漸提升至馬拉松配速區間的中位數,35公里後如果有餘力且能保持配速,則可進一步向乳酸門檻心率區間進發——強度是非常高的。

所以,諸多針對初階跑者的長距離要求以有氧配速勻速完成,不強調速度,而破三選手則可以採用分段提速的策略完成長距離,並儘量在中後段達到馬拉松比賽預期的配速

不要過度迷信跑量的力量,尤其在每月/每周為了「彌補」跑量而進行的大訓練量。跑量固然是馬拉松成績的基礎,但因人而異,單月200公里和單月500公里都可能實現(個體的差異及欠缺的能力區別極大)。

跑量很重要,卻不是成果發生的必然條件。

年齡會是制約破三的關鍵因素嗎?

馬拉松曾被戲謔的稱為「中年人的廣場舞」,因為很多人人到中年才開始跑馬拉松,且有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去進行更長時間的訓練。那年齡會是制約破三的關鍵因素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人類諸多生理機能從25-30歲就會出現下降,然而有氧能力直到60歲都能維持在較高的水準,有氧能力也是決定馬拉松成績的最重要要素。此前諸多運動生理學報告研究結論,如果你具備長期保持訓練的習慣,馬拉松成績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出現過多的下滑——其下滑的幅度能控制在每十年7%以內,幾乎可以忽略。

如果進行嚴肅且系統的訓練,一般你會在跑步的3~5年實現自己PB,並在此期間維持提升的勢頭。絕大多數人的馬拉松PB都出現在30-40歲間,當年紀超過40周歲,成績的進步幅度會有所放緩,不過依然可能更進一步。

相比成績的變化,年齡更大的影響很可能出現在訓練之外——每次強度訓練之後,你需要更多時間去恢復,身體出現炎症的幾率也會更高些。

所以破三或取得其它目標成績並非年輕人專屬,馬拉松並不會對年長者關上大門,前提是在訓練之外花上更多時間。

最後,以川內優輝和薩拉·霍爾兩位職業選手的成績案例作為結尾。

35歲的川內優輝在2月26日大阪馬拉松以2小時07分35秒完賽,距離個人最好成績僅有8秒之差。他第一次馬拉松跑進210大關是2011年東京馬拉松。這樣他就改寫了馬拉松sub 210最長時間間隔(2011年2月2023年2月)。

從最初的市民跑者、最強公務員跑者到職業選手,川內優輝歷經過傷病和低潮,高頻參賽的同時創造了很多紀錄(如最多次跑進220)。橫跨近12年時間,他依然保持著跑得更快的可能性。

去年休斯頓馬拉松,38歲的薩拉·霍爾以1小時07分15秒刷新美國半程馬拉松國家紀錄。她的全馬紀錄於2020年創造(2小時20分32秒),這兩年的馬拉松維持在220-223之間的水準。

川內優輝和薩拉·霍爾作為職業選手,比賽面對的壓力和強度遠非普通跑者可比。他們近年所維持的極高水準都證明了一點,只要維持訓練的質量並保證健康,年齡並不會制約你跑得更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8901e9ee4e252de35c8471882b956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