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王羲之」,名氣遠播海外,沙孟海:清代沒人比得上他!

2023-05-07     書法網

原標題:他是「清代王羲之」,名氣遠播海外,沙孟海:清代沒人比得上他!

他是「清代王羲之」,名氣遠播海外,沙孟海:清代沒人比得上他!

清代的書法家並不少,比較知名的有梁詩正、錢南園、劉墉、張照、何紹基等人,乾隆極為推崇張照,認為他是「羲之後一人」。這些知名書法家的作品也有不少流入鄰國日本,而「東方不亮西方亮」,有一位書法家在國內名氣不大,但卻被島國稱為「清代王羲之」,此人就是梅調鼎。

梅調鼎

梅調鼎,字友竹,號赧翁,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生於浙江慈溪縣一戶書香世家,他年輕時曾補博士弟子員,但後來因為寫字差,不得參與省試。正所謂「知恥後勇」,從此以後,梅調鼎發奮習字,終其一生都在墨海徜徉。

梅調鼎書法

梅調鼎的遭遇與董其昌很像,董17歲參加松江府會考時,名次排在了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正是松江知府嫌他字寫得差,於是他也開始著意於書法。據記載,梅調鼎「於古人書無所不學,少日專致力於二王;中年以往參酌南北,歸乎恬適;晚年益渾渾有拙致入化境。」

梅調鼎書法

由此可知,梅調鼎的書法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最初他是以顏真卿為基礎啟蒙的,有學者推測,他並沒有專門訓練過「館閣體」,正是這樣,使他沒有獲得省試的資格。梅調鼎學顏非常成功,甚至可以以假亂真。學顏之後,他又吸收北碑、「二王」筆法,力求做到自然瀟洒,這與「館閣體」的矯飾形成鮮明對比。

梅調鼎書法

對其早年的字,鄧散木評價:「既漂亮又樸素,像年輕的農村姑娘,不施脂粉,自然美好。」進入中期,梅調鼎廣采眾家所長,不論碑帖,皆入手臨摹。遠及秦漢、近到晚清,都是他學習的對象,這一時期他也吸收了歐陽詢、趙子昂、董其昌等人筆法,又受到劉墉、何紹基、翁同龢影響。

梅調鼎書法

細觀這一時期的書法,大字磅礴有力、體勢開張,筆畫不露鋒芒,飛白連帶、楷行一體,筆力渾厚,逸而不浮、雄而不笨。既能平中寓險,又不失中和蒼勁。梅調鼎曾說自己「朝夕磨礪不離手,夏練三伏冬練九」,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的風格大體成熟:融合魏碑體、歐陽詢、顏真卿筆法,行筆方圓並用、能舍能斷。

梅調鼎書法

梅調鼎晚年寫字著眼於古趣、稚拙,他從鍾繇作品、章草、隸簡中汲取有益之處,創作了不少佳作。清末,楊守敬赴日本,也帶去了梅調鼎不少作品,在他的推介之下,梅的名氣在日本傳開,這種走出國門的方式,也應用於齊白石、林散之。

梅調鼎書法

梅調鼎書法雖好,但在國內籍籍無名,帝師翁同龢說「三百年來所無,惜乎布衣,致聲名寂寥」;沙孟海對他的評價更高,在他的《近三百年的書學》中點評梅調鼎:「他的作品的價值,不但當時沒有人和他抗衡,怕清代二百六十年中也沒有這樣高逸的作品。」。

梅調鼎刻印

梅調鼎不僅在書法上成就斐然,在治印、紫砂藝術上也頗有造詣,值得大家去了解他。

大家覺得梅調鼎書法怎麼樣,歡迎評論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5855e25d4768feaa7bd9ee683e570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