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鐸面對張旭、懷素書法,大呼「不服」,他的水平超過唐代人了嗎

2024-01-16     書法網

原標題:王鐸面對張旭、懷素書法,大呼「不服」,他的水平超過唐代人了嗎

王鐸面對張旭、懷素書法,大呼「不服」,他的水平超過唐代人了嗎

很多書友認為,明清兩朝沒有書法大家,無人水平能與晉唐相比,這一觀點有些「激進」。如果您翻開書法史,就會發現明代草書極為繁盛,而清代甚至出現了各種字體「百花齊放」、全面復興的盛況,像徐渭、祝枝山、董其昌、何紹基、吳昌碩等名家,水平都是超一流的。

王鐸草書

明末清初被譽為書畫史上的一大黃金期,繪畫方面有王時敏、王鑑、王原祁、王翬「四王」和朱耷、石濤、髡殘、弘仁為代表的「四僧」,而書法領域則有陳繼儒、董其昌、倪元璐、黃道周和王鐸等人,其中倪、黃、王還被稱為明末書壇的「三傑」。

王鐸草書

這幾位書法家,後人評價最高的非王鐸莫屬,近現代數得著的大師,如吳昌碩、林散之、沙孟海、于右任、康有為、啟功,都對他讚不絕口,其中沙孟海的評價最出名:「(王鐸)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王鐸草書

不僅在國內是這樣,即使在日本,王鐸也得到了至高的評價:「後王勝先王」,就是說他比王羲之水平還高。王鐸五體皆能,行、草書水平尤其高超,當時有些人評價他的作品,說他得到了「顛張狂素」的真傳,但王鐸卻很不以為然。

張旭《肚痛帖》

王鐸55歲時,完成了一卷《草書唐詩十首》,在卷末,他寫道:「丙戌三月十五日,戲書於北畿,為天政賢坦。吾書學之四十年,頗有所從來,必有深於愛吾書者。不知者則謂為高閒、張旭、懷素野道,吾不服,不服!鐸年五十五」。

懷素《小草千字文》

這算是他正式宣告自己根本「看不上」唐代「草聖」張旭、懷素和高閒的作品,言語中也流露出自認為勝過他們的自信。王鐸為什麼「不服」呢?答案是在他看來這三人的草法就是「野道」。所謂「野道」,原意是指意思為周代王城外的道路,可以對應「正道」「正統」。

懷素《自敘帖》

唐代以後名家批評張旭懷素,也是說他們的字是「野道」,偏離正統,而「正統」指的就是魏晉草法。米芾就說:「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高閒而下,但可懸之酒肆。」

《自敘帖》

元代鮮于樞也說:「長史顛逸時,出法度之外;懷素守法,特多古意;閒用筆粗,十得六七耳。」言語中能看出他對古法的遵從。張、懷二人在魏晉名家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情緒與用筆結合,將行草向狂草推進,出於法度之外,這是一種創舉,但在王鐸看來就是「野道」。

王鐸草書

王鐸一生臨摹二王法帖,也兼學唐代以來諸家,但他根植於魏晉,他的草書滿紙縱橫、奇崛狂怪,但終不出「二王」法度,像墨法上的創新,也沒有「顛張狂素」那種震撼之感,總的來說,王鐸草書並沒有超越唐人,但即使如此,他也是元代以後草書金字塔尖級別的人物了。

王鐸草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8166304c1db22288f4b659ecb8f14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