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發微信「謝謝」還用回復嗎?高手用這4個話術,被高看一眼

2022-07-14   職場火鍋

原標題:領導發微信「謝謝」還用回復嗎?高手用這4個話術,被高看一眼

領導在開會,給小林發微信要一些數據。小林查詢後給領導發送到手機上,領導回復「謝謝」。小林鬆了一口氣,沒有回覆,關閉電腦,愉快地下班了。第二天,領導見到小林,滿臉掛滿黑線,面無表情地敲打小林:「以後,工作要上點心。」

普通人一旦當上領導,說話就不由自主地「雲山霧罩」起來,說半句、留半句,讓下屬自己「悟」。小林撓了撓頭皮,百思不得其解。其實,領導正在為小林昨天下午沒有回覆微信而惱火呢!很多職場小白在日常工作中也會遇到同類情況,領導已經回復「謝謝」了,下屬沒有必要再回復了呀!怎麼在領導眼裡就成了「工作不上心」了呢?

換位思考一下:領導正在開會,用手機悄悄給下屬發微信要資料。下屬發送之後,領導回復一句「謝謝」。下屬認為這項任務已經完成了。領導卻認為下屬「回復不當」,輕者認為你「商不高」,重者認為你「工作不上心」。如果小林回覆:不客氣,您還需要什麼數據隨時指示,就顯得「工作上心」了,體現出「想領導之所想、急領導之所急」的負責態度。

行走職場,細節雖然不能決定成敗,但是,見微知著,細節能體現一個人的情商和素養。多回復幾個字,就能贏得好感,體現出「工作細膩、考慮周全」的作風。那麼,我們在職場實踐中,經常跟領導進行微信交流,領導回復「收到、謝謝、OK」等看似「終結性」的微信時,下屬是否需要再回復呢?

總體上來說,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場景具體應對。高情商的職場人士懂得「根據這4種場景、用這4套話術」回復,讓領導高看一眼、備受重用,從細節上體現自己的職業素養。

(1)客套。

有的領導收到下屬的微信後,一般情況都不會回復的。下屬遇到這種領導也是非常苦惱的,不知道領導到底收到信息了沒有?有些領導的文明素養比較高,及時回復一句「謝謝」,也讓下屬鬆了一口氣。這種謝謝,只是一種「文明用語」,代表「收到了」。下屬回復一句「應該的」就可以了。

(2)表揚。

下屬完成了領導交辦的任務,給領導發微信進行彙報。領導閱後感到滿意,回復「謝謝」,既代表「收到」,也表示「稱讚」。如果在這種場景下,下屬不回復,就不能體現出自己的領悟力。所以,下屬要準確把握領導的意圖,回復一句:感謝領導的鼓勵,就是比較「恰當」的。既代表你「承接」了領導的表揚,也表現出「謙虛」的態度。

(3)敲打。

下屬給領導發微信報告情況,並請示下一步工作安排。按道理,領導應該給下屬進行答覆。如果領導只回復一句「謝謝」,說明其對下屬的彙報不滿意,但又不經想挫傷下屬的積極性,忍住惱火,回復一句「謝謝」。這句「謝謝」其實蘊含著「敲打」的含義。如果下屬判斷不出領導帶有「不滿」的意思,說明其「情商欠費」。所以,下屬應該回覆:這個方案還不夠完善,我再整理一下後彙報。

(4)感謝。

下屬給領導辦理私事,比如,接送一下孩子、取一下快遞,等等,辦完之後,給領導發微信通報一下情況。領導一般都會回復「謝謝」,如果下屬不回復,領導還以為「下屬不高興」呢。下屬應該回覆:不客氣,舉手之勞。以後有事儘管吩咐。這樣就圓滿地承接了領導的謝意,並表達了「樂於助人」的態度。

總結上述情況,我們遇到領導回復微信,雖然不是什麼大事,但如果我們體現出應有的素養,也是我們行穩致遠的底層邏輯。領導回復「謝謝」,我們除了上述四種話術之外,還要注意幾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不回復」是職場忌諱。

有一個流行的禮儀:收到請回復。這是通訊時代最基本的素養。領導發了「謝謝」,我們經常認為這是「對話終結」無需回復。其實,你哪怕只回復一個「OK」,都比不回復要強一些,畢竟讓對方感到心裡舒服一些。

第二個原則:尊重對方的對話「終止權」。

在國際商務禮儀中,有一條基本原則,就是要尊重上級、長者、女士的對話「終止權」。即:上級、長者、女士先掛電話,如果「反過來」就是不禮貌。比如,領導跟下屬通電話,下屬先掛電話,就是犯了職場大忌。「微信交流」則是相反的,下屬不回復,就好像「先掛斷電話」一樣。所以,我們「收尾」,就是對他人的尊重。

第三個原則:不要「自我加戲」。

領導回復了「謝謝」,下屬既不要趁機「拍馬屁」,也不要「囉里囉嗦」,讓對話繼續延展下去。如果下屬的回覆過於「刻意」,就有了「拍馬屁」的嫌疑,讓對方感到「多此一舉」,讓領導產生反感。比如,有些下屬自作聰明,就容易引起對方的「不適」:領導,您太客氣了!這點小事,您都會回復「謝謝」,您的素養值得我們學習。有您這樣優秀的領導才是我們的福氣,從這個意義上講,你不應該感謝我,我應該感謝您才對呀。(你看對方打不打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