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巴菲特「拋棄」的比亞迪,在硬氣什麼?

2022-09-05     ZAKER科技

2014 年,蔚來和小鵬汽車剛剛成立,大洋另一邊的馬斯克就帶著起售價 73.4 萬元的 Model S 進入中國市場,捅破新能源車價格的天花板。

73.4 萬元是什麼概念?

同一年賣得最好的燃油轎車車型——朗逸的平均售價僅為約 13 萬,即一輛 Model S 等於 5 輛朗逸。

但馬斯克一直深知高端市場的局限性,在品牌的豪華定位深入人心後,特斯拉便開始了 " 鲶魚 " 之旅,通過推出較低端車型和頻繁降價,一步步向受眾更廣的大眾市場滲透。

特斯拉向下,國產新能源車企們卻在不斷向上。蔚來、小鵬等主流新勢力車企均推出了定位更高的新車型,比亞迪則更加 " 硬氣 ",直接將新品牌車型的起售價定在 100 萬元以上。

與比亞迪的自信形成反差感的是,經歷 14 年的戀愛長跑後,巴菲特罕見地一周內兩度拋售比亞迪股份,引起外界陣陣猜測。

一邊是股神的 " 拋棄 ",一邊又冒著風險奔向高端化,比亞迪在賭什麼?

銷量稱王了,錢包還沒

" 割捨掉燃油車後,比亞迪變得更無敵了 ",一位網友看到比亞迪銷量成績後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

實際上,從去年開始,燃油車對於比亞迪總銷量的貢獻度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去年十月時,其銷量占比已從前一年的 44% 降至不足 10%。

王傳福也早已給出 " 電動車全面替代燃油車的時機已成熟 " 的信號,但在今年 3 月成為全球第一家停產燃油車的車企後,不乏有人質疑比亞迪的決定有些 " 操之過急 ",畢竟在不少人看來,燃油車仍然是部分應用場景中的剛需。

而在比亞迪的銷量漸漸對友商們形成 " 碾壓 " 之勢後,質疑的聲音少了很多。

今年 8 月,比亞迪的銷量達到 17.49 萬輛,比蔚小理、哪吒、零跑等一眾造車新勢力交付量的總和還要高。整個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到 64 萬輛,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銷冠。

去年月銷量還沒到 10 萬時,就有網友為比亞迪做了一張 " 一打十 " 的海報,如今半年過去,比亞迪的實力已然升級至 " 一打 N"。

但在銷量逐漸無敵的背後,比亞迪也有自己的焦慮——車賣的越來越多,賺錢的速度卻有些拉胯。

以 2021 年為例,特斯拉全球銷量為 93.6 萬輛,凈利潤為 55.24 億美元(約為 371.32 億元),相當於賣一輛車賺 3.97 萬元。

同年,比亞迪賣了 73 萬輛車,全年利潤只有 30.45 億元,一輛車賺 4171 元。粗略計算可得,特斯拉賣一輛車賺的錢,比亞迪需要賣十輛才賺得到。

好消息是,剛剛公布的財報顯示,比亞迪正逐漸走出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上半年,銷量走高後,比亞迪營收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 65.7% 至 1506.1 億元。

更關鍵的是,營收增長的同時,比亞迪的毛利率和凈利率也分別同比增長了 0.75 和 0.62 個百分點,達到 13.51% 和 2.61%,因此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206%至36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凈利潤水平,讓比亞迪證明了自己的盈利能力。

但與好消息一起來的,還有一位重量級 " 粉絲 " 的脫粉。持股 14 年的巴菲特一周內兩度減持比亞迪股份,持股比例降至 18.87%,引起外界陣陣猜測。

減持究竟是為了高位套現來調整投資組合,還是認為新能源車行業或比亞迪本身被高估,存在一定泡沫?除了巴菲特自己沒人知道。

不可否認的是,這一盆 " 冷水 " 的確給部分過度追捧比亞迪的投資者降了降溫。

畢竟與上汽、長城、特斯拉等頭部車企相比,比亞迪的盈利水平依舊不夠能打。

今年上半年,長城汽車、上汽集團凈利潤分別為 55 億元和 69.1 億元,特斯拉同期的更是高達 55.8 億美元(約合 385 億元),均遠高於比亞迪。

且比亞迪一部分利潤來自於政策補貼,而 2022 年將是實施新能源車補貼政策最後一年,也將給比亞迪的長期盈利能力帶來一定新的考驗。

面對眾多質疑,向高端車型進發、增加利潤空間,是比亞迪給出的解決方案之一。

高端路不好走

有了 " 高端車 " 的心理預期,特斯拉的下沉之路十分順利,尤其是每次降價後,都會迎來一次銷量暴增。例如去年年初發布的國產版 Model Y,價格比進口版車型低約 15 萬元,相當於 " 大甩賣 ",部分門店的訂單直接排到兩個月後。

而對於從中低端市場起家的比亞迪來說,向上進階的高端路難免會艱難許多。

其他自主品牌的經歷就是前車之鑑。

華晨中華、奇瑞東方之子、江淮賓悅 ...... 失敗案例多如過江之鯽,成功者卻如鳳毛麟角。

因此儘管比亞迪在 2010 年就與戴姆勒合資成立了騰勢品牌,向新能源高端純電市場衝擊,隨後的十多年中,騰勢也陸續推出了騰勢 450、騰勢 500、騰勢 X 等車型,但表現都不盡人意。

以銷量最好的騰勢 X 為例,2021 年騰勢 X 的累計銷量只有 4783 輛,2015-2020 年的累計銷量甚至不及蔚小理單月的交付量。

這背後的原因,既有騰勢的價格和定位與實際競爭力不匹配,大機率也離不開比亞迪的 " 分身乏術 ",彼時的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的地位尚未如此穩固,還要分出精力生產燃油車、經營手機部件、組裝等業務。

而隨著在中低端新能源市場逐漸 " 無敵 ",且割捨掉了燃油車業務,比亞迪又有了再次衝擊高端的底氣。

去年 12 月,比亞迪正式重啟騰勢品牌,與戴姆勒分別向騰勢增資 10 億元,並將手裡的股權從 50% 增至 90%,牢牢把握主動權。

重啟後的行動也十分迅速,不到半年,比亞迪就官宣,騰勢 D9 作為比亞迪旗下的首款高端 MPV 正式上市。

e 平台 3.0、DM-i 混動技術、刀片電池 ...... 比亞迪似乎把所有看家本領都集中在了騰勢 D9 身上。

在比亞迪的規劃中,騰勢將覆蓋 30-50 萬元的價格區間,而這個區間中,蔚來、理想汽車早已開始跑馬圈地,傳統車企的 " 親兒子 " ——極氪、智己們也盯上了同一塊蛋糕,騰勢將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或許正是想避開過於激烈的競爭,比亞迪大幅提高了新品牌的定價區間,其相關負責人近期確認,最新高端品牌暫定於今年年底發布,同步亮相首款硬派越野車型,定價 100 萬元以上,遠超最初規劃的 50 萬 -80 萬元水平。

50 萬以上的範圍中,高合、紅旗已經打響聲量,銷量多次將奔馳 EQC、保時捷 Taycan 們甩在身後,但售價均未超過 100 萬元。

比亞迪率先踏入這片 " 荒蕪之地 ",發揮空間相對大一些,但風險之大也不可忽視。

首先,不同於轎車、SUV 等車型,越野車依舊是燃油車品牌的主場,消費市場對新能源版的越野車接受程度有多高還是個未知數。

另外,比亞迪在部分用戶心中根深蒂固的廉價、低端車形象還沒改變,就直接瞄準豪華市場,可能會出現品牌定位和消費者認知錯位的情況,導致銷量尷尬。

結語

2008 年,比亞迪還沒有能讓自己 " 無敵 " 的 DM-i 技術或是刀片電池,主打車型是一款山寨豐田花冠的廉價燃油車 F3,巴菲特卻依舊在金融危機的陰霾下買入 2.25 億股比亞迪 H 股,並耐心持有了 14 年,未進行任何減持操作。

這對於向來排斥科技股的巴菲特來說,並不常見,也是其首次對中國民營企業進行長期戰略投資。

因此巴菲特一周內的兩次減持,讓比亞迪陷入了不少質疑中," 重量級粉絲都跑路了,比亞迪是要塌房了嗎?"。

從財務數據展示的基本面來看,比亞迪的業績其實正越來越踏實,自我造血功能也越來越強大,有底氣將新品牌的價格定在遠超規劃區間的水平就是很好的證據。

對於比亞迪來說,瞄準 100 萬以上的市場是一場影響品牌長期規劃和路線的豪賭,如果賭贏了,將提升整個品牌的調性和認知度,讓戰略布局更加靈活。

如果效果未達到預期,可能也會增加束縛在比亞迪身上的 " 低端枷鎖 ",甚至是畫地為牢。

ZAKER 新聞出品

文 / 鮑星娃

編輯 / 曾憲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36f1b01e7611fd79f84ea9e5f68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