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之美 | 川東平行嶺谷 重慶:誕生在川東平行嶺谷的「山城」,封閉但不閉塞的中國掩護所

2023-08-21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之美 | 川東平行嶺谷 重慶:誕生在川東平行嶺谷的「山城」,封閉但不閉塞的中國掩護所

川東平行嶺谷

(Ridge and Valley Province of Chuandong)

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川東),今川渝交接處,中國東北-西南走向山脈組合最整齊地區,又稱盆東平行嶺谷,這裡背斜山和向斜谷平行分布,伸展300公里以上,河道也是互相平行。

(圖 「大地琴弦」@星球研究所)

這裡是我國最典型的褶皺山區,典型褶皺地貌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谷相間,彼此平行,形成平行嶺谷區地貌。

(圖 重慶市地形圖@天地圖重慶)

川東平行嶺谷是四川盆地東緣主要山系,北起於大巴山南麓,南到雲貴高原北側,北部為渠江上源地區,南部水系大多直接匯入長江;

(圖 重慶市地質構造分布@中國國家地理)

包含重慶主城區域、達州市各區縣、鄰水縣、華鎣市、三峽庫區等地的部分區域,是世界特徵最顯著的褶皺山地帶,與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安第斯——落基山並稱世界3大褶皺山系。

(圖 川東平行嶺剖面示意@星球研究所)

形成山的主要動力是地殼的水平擠壓,地殼運動造成了地面的凹凸不平後,再經過氣候,流水以及冰川的侵蝕沖刷,才有了如今這樣崇山峻岭的形象。

(圖 背斜向斜形成示意@星球科學評論)

(圖 褶皺構造形成示意圖)

山嶺相當背斜頂部由硬岩構成。向斜相當弱岩部分,每成谷地,稱為壩,每為縣城所在,彼此相距100~180里,故有「縣過縣,一百八」之語。可見嶺谷平行的地形對人們活動的影響。

(圖 重慶主城區平行山嶺)

向斜谷里分布著平原和一些由砂岩和頁岩所形成的小丘。這是川東富饒的地方,有「梁平壩子新寧田」之諺。

(圖 重慶主城區平行山嶺與槽谷)

谷地沿石灰岩溶蝕出來的叫做「槽」,未成槽形的也每呈現一串巨大的溶蝕窪地,稱為「凼」,凼與凼之間每有地下河溝通。有的凼還由於在「槽」谷底部發生,把槽谷變成一串凼地。

在中國的西南地區,橫斷山脈橫亘在四川盆地的西側,並誕生了「六江併流」的自然奇觀,而在四川盆地的東南邊緣,也存在一處與橫斷山脈相似度很高的山脈-川東平行嶺谷,中國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重慶就坐落在此。作為一座平地稀少,河川縱橫的山地之城,重慶的城市「氣質」深受其影響,在這裡山表現了一種秩序,而水則傳達了一種精神,山水匯合成了重慶的靈魂,那麼川東平行嶺谷對重慶的影響如何產生的呢?

川東平行嶺谷中的重慶

中國這麼大,有山的城市也不在少數,但唯獨重慶以「山城」之名眾所皆知,8.24萬平方公里全市總面積,東西長度約470公里、南北跨度450公里,先有在境內橫穿680公里的長江,後有諸多支流的烏江、嘉陵江、大寧河等蜿蜒分布,山城重慶整個就是一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卷。

由於處於四川盆地向盆周山地的過渡地帶,重慶的總體地形是東南部、東北部高,中部和西部低,整體是從南北兩端逐漸向長江河谷降低的態勢,北部橫亘著大巴山,東部及東南部分布著巫山、七山和武陵山,南部斜貫有大婁山等山脈,西部分布有紅色的方山丘陵,中部主要是以低山和丘陵相互間隔排列的平行山谷。據統計,重慶境內的山地面積占76%,丘陵占22%,河谷平壩僅占2%。

由此可見,重慶境內山多、嶺多、谷多是其主要的地形特徵,而且地質特點多以喀斯特構造為主,溫泉和溶洞分布廣泛。而主城區,正位於從四川境內華鎣山分出的雲霧山、縉雲山、中梁山、龍王洞山帚狀平行嶺以及銅鑼山、南溫泉山、明月山等其它平行山嶺間的向斜谷地中。這些山體並不高大,海拔多數在1000米以下,長度上幾十到上百公里不等,各山間的谷地寬度在10-30公里之間。

長江三峽的三段峽谷中,在川東平行嶺谷之間的巫峽,山嶺聳峙,正是拱衛在長江兩側的屏障。

嘉陵江在合川匯聚了渠江、涪江兩大支流奔向重慶,以洶湧浩大之水勢,如迅龍般奔入滾滾長江。

而這些山脈,正是川東平行嶺谷的組成部分,作為四川盆地東部、重慶西部最主要的山脈體系,川東平行嶺谷一共有30多條高度在1000米以內的低山,與丘陵谷地相間有序排列,是世界上地質特徵最為明顯的褶皺山地之一,與美洲的阿巴拉契亞山、安第斯-落基山並稱為世界三大褶皺山系。當長江、嘉陵江下切穿過這些褶皺山脈時,便形成了「重慶嘉陵江小三峽」和「重慶市區長江小三峽」景觀。

源自洪荒之力的造化神奇-川東平行嶺谷

川東平行嶺谷是一種極具代表性與吸引力的地理現象,其形成原因,從地質構造的宏觀角度而言,主要是在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作用下,當印度板塊由南向北俯衝亞歐板塊而來之時,由於受到北面剛性的華北地塊和塔里木地塊阻截,難以繼續向北推進,因而被迫向上生長,整體抬升青藏高原的同時,南北方向的擠壓,使得大陸物質隨之向東西兩端流逸,但東部又遭到屬於華南板塊的四川盆地的頑強抵抗,於是原來接近東西向的大陸被強行扭曲,發生了順時針約90度的旋轉,轉而向南尋找發展空間,於是強烈的褶皺變形催生了橫斷山脈誕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所說的華南板塊,是東亞一塊從秦嶺-淮河延伸到沖繩海槽的巨大的穩定板塊,已存在超過10億年,其東北與阿穆爾板塊在東海與黃海交接處相鄰,南面是巽他板塊和菲律賓板塊,北面和西面有歐亞板塊次級板塊的華北板塊和巴顏喀拉地塊,08年汶川大地震就處於華南板塊與後者邊界的龍門山斷裂帶上。所以當華南板塊持續受到擠壓時,雖然四川盆地強勢抵抗,但其內部相對較「柔軟」的岩石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褶皺隆起。

這種褶皺隆起在地質條件比較均勻、受力方向相對一致等條件的影響下,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出現明顯的褶皺條帶,便形成了岩層彎曲的構造山地,而在兩條褶皺條帶的中間地帶,地勢起伏沒有那麼明顯,便成了相對平坦的「山谷」面貌,川東平行嶺谷因此形成。當然這種呈弧形分布,延伸數百公里以上的平行嶺谷,其走向和排列與內應力的作用方式緊密相關。

重慶會發生8級大地震嗎?

因地殼洪荒之力而生的川東平行嶺谷,自然影響著重慶的地質穩定,那麼重慶會發生類似汶川那邊的8級大地震嗎?相信這是很多人都頗為關注的問題。其實從歷史記錄來看,重慶自1446年有地震記錄以來4.0級以上地震57次,特別是1856年前後(清咸豐六年),接連發生南川5.5級、彭水4.7級和黔江6.2級等一系列中強地震,地震最大半徑230公里,山崩地裂之下形成堰塞湖,便是如今的小南海國家地質公園,湖底古村落、房屋、建築依然保存完好,為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地震遺址。

之後1989年渝北統景發生5.2、5.4級地震、榮昌也在1997年發生5.2級、1999年發生5.0級、2001年發生4.9級、2016年發生4.9級等系列中強地震。此外,重慶轄區內近年來時常有5級左右地震(超過5級為破壞性地震)發生,如2010年潼南遂寧發生5.0級地震,2016年墊江的4.3級地震、2017年武隆的5.0級地震。總之重慶的地震以中小地震為主,歷史最大地震為6級左右,未來基本也不會有8級以上大地震發生。

這是因為重慶整體位於較穩定的華南板塊內部,雖然轄區內分布有多條活動的區域性基底斷裂帶,比如華鎣山基底斷裂帶、七曜山—金佛山基底斷裂帶、長壽—遵義基底斷裂帶和方斗山斷裂帶,這些斷裂帶是重慶轄區內中小地震活動發生的根源。但並無逆沖斷裂型構造,亦無走滑型地震,所以並不具備發生8級及以上地震的條件。也因此重慶重慶域內絕大部分地區抗震設防等級為6度,重要建築工程為7度,屬於全國最低抗震設防水平。

「火爐」、「霧都」成就美女之城

生長在川東平行嶺谷之間的重慶,除了中小地震外,其區域小氣候、城市發展以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深受川東平行嶺谷影響。比如重慶除了「山城」之外的「火爐」、「霧都」的稱號。由於川東平行嶺谷的存在,從太平洋吹來東南季風和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受到盆地四周高大山體和華鎣山、明月山等平行山嶺的重重阻擋,很難越過這些的天然屏障而給重慶送來清涼,所以以前重慶的氣溫總是比長江流域其他城市高出幾攝氏度。

重慶巴南區明月山余脈頂部的茶園 ,海拔600多米的開闊山頂衝破霧靄,陽光明媚。圖源@VCG

至於「霧都」的多霧天氣,也跟重慶所處的地理環境有關,高山的阻隔讓空氣流淌不暢,多靜風天氣,從而使得地面難於散熱,再加上重慶是長江及其多條支流彙集之地,水汽充足,在谷地保溫保濕的作用下,城市上空常出現逆溫層,空氣的垂直運動受到限制,外加城市人口密集、生產生活排放的煙塵,於是輻射型濃霧常常籠罩重慶。

這種濕熱、多霧的環境,雖然會讓人體感覺不適,給交通帶來不便外,卻意外作為天然補水霜和桑拿房,使人的皮膚長期保持在濕潤的環境中,汗水也加快了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意外之外、情理之中的造就了重慶美女的膚如凝脂。而且為應對高起伏地形的翻山越嶺,也讓運動隱藏在日常生活中,苗條身材隨之自然練就。這種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想不出美女都沒辦法。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2d07ea89064d51ca455260dd0aaeb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