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廚26年,走南闖北,他對粵菜初心不變

2022-04-01     紅廚

原標題:從廚26年,走南闖北,他對粵菜初心不變

好的廚師要有感受山川湖海、體會人間煙火的經歷,要用雙腳丈量廚房的寬度和厚度。

|陳蘭

編輯|王白石

題圖|紅廚網攝

「年輕的時候,我就想多出去見識一下,全國各地去走一走,看一看各地的菜系,豐富自己的認知。於是我帶著自己所學北上,在外多年,我增長了不少見識,但我始終堅持一點,我是粵菜師傅,我一定要堅守粵菜本味,絕不脫離做粵菜的本質。」 ——龔振奮

十六少年郎

一心一意入廚房

「我一直以來都很嚮往做餐飲,所以初中畢業後,我的第一選擇就是做廚師。」

海龍閣酒家出品總監龔振奮回憶自己入行的初衷,如是說道。

1996年,年僅16歲的龔振奮在朋友的引薦下,進入廣州的海珠酒店工作。從此,龔振奮和廚師二字便一直牢牢地系在一起。

不過,把喜歡變成工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三年時間裡,龔振奮從水台到打荷到砧板,不斷夯實自己的基本功。說起那段日子,他直言說,每天最害怕的事情是被師傅罵。

「我入行的第一個師傅是女廚師,她非常嚴格,脾氣也很暴躁。我學砧板時,師傅說菜切不好,就去外面買個尺子來量著切,直到切好為止。當時每個廚房有6個冰箱,36個櫃,我必須記住每一個櫃里的食材及到貨的先後順序,一旦出錯就要受罰,挨罵。」

龔振奮說,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有一次他河粉沒有炒好,師傅直接將整鍋河粉倒在案板上,讓他自己用手全部撿起來,嘗味道。

「我當時感覺非常受挫,自尊心也備受打擊,我完全不想乾了。但冷靜下來後,覺得做人一定要有一個硬性的標準,既然選擇了,哪怕再辛苦,還是要努力堅持。

在不斷受挫的過程中,龔振奮更加用心去學習,提升自己的技藝。當時,粵菜廚師十分吃香,不少外地餐企為了招到人不惜高薪挖人。

薪水高,待遇好,還能快速晉升,在這樣的誘惑下,當時許多基本功還沒打牢的粵菜廚師,按捺不住浮躁的心,開始跳槽做大廚,甚至有的自立門戶接場子。

當時年僅19歲的龔振奮也收到邀約,但他並未心動,他認為基本功都沒練紮實就想一步登天,是對這一職業的褻瀆,所以他還是選擇跟著師傅繼續歷練。

經過幾年的磨礪後,龔振奮終於練就了一身廚藝,也開始可以獨當一面。這時,龔振奮得到了一個可以出省的機會,他心動了。

他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趁年輕要多出去走走,看一看各地的菜系,增加自己的見識,這也是為未來做積累。

當時外省的粵菜師傅薪水也相對更高,這對於已經成家的龔振奮來說,能獲得更高的收入養家當然更好。再三權衡之下,他選擇帶著自己所學北上,而這一去就是8年。

這8年的時間裡,他去了北京、河北、江蘇等地,先後在各大酒店任職,並從主管升為總廚。

在這個過程中,他也結識了許多其他菜系的朋友。通過與同行交流,他仔細研究每個菜系的特點、做法,希望從中汲取更多做菜的靈感,同時他也努力推廣粵菜飲食文化。

但這個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的,他也遇到過許多棘手的情況,比如很多人對粵菜存在偏見,認為粵菜就是清淡、無味的代表。對此,他通常會通過菜品來矯正這些錯誤的觀點,向食客普及粵菜常識。

在不斷輸入和吸收的過程中,龔振奮也迎來了事業的第一個巔峰期,不少知名的酒店餐廳都向他拋出橄欖枝。這時,龔振奮卻突然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回廣州。

重返廣州

他的初心還是粵菜

「在外省找不到真正做粵菜的那種感覺,我還是想做本味的粵菜。」

龔振奮做出這樣的決定並非一時衝動。

但是,回廣州就意味著要捨棄在外省多年積累的人脈和地位,一切都得重頭開始。

龔振奮卻並不覺得可惜,他告訴紅廚網(ID:hongchu66),雖然外省的收入頗為可觀,但在外省他找不到真正做粵菜的感覺。而且,他在外已經8年,與家人聚少離多,這也促使他做出抉擇。

「隨著年紀慢慢增大,我還是更喜歡同聲同氣的感覺」,於是他放下一切回到廣州重新開始。

但,剛回廣州的前幾年並不容易。

「回到廣州,我基本是從頭開始,我在北方是整個團隊的頭,但回到廣州,我只能給別人做個副手,很大的落差感。」

但龔振奮並沒有因此泄氣,他用了一年時間,把以前一起工作的兄弟、夥伴一一找了回來,組建了自己的團隊,並先後在成豐酒家、海龍閣任職。

2016年,他受朋友之邀,又短暫離開廣州到福建的凱賓斯基酒店工作。在任職期間,龔振奮因為出色的廚藝,入選為「一帶一路」的國宴接待廚師。

國宴接待是中餐文化展示的主舞台,能入選的廚師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入選很光榮,壓力也很大。

「因為國宴代表了國家的臉面,因此我們既要突出中華飲食文化特色,又得兼顧各方口味。這些對廚師的技藝還有心理都是很大的挑戰。」

龔振奮說,從食材鑑定開始,肉類質感、出品溫度、火候大小、呈現的味道都要經過反覆推敲和演練,以保證出品的統一和穩定。

不過,這樣的國宴經歷也讓龔振奮獲益匪淺,讓他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變得更加嚴謹。

2018年,龔振奮再次被海龍閣聘請為總店的總廚,在這個過程中他將自己在國宴中的經驗融入到管理中,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

據了解,在龔振奮入駐海龍閣廣州總店的時候,這家店的業績僅有70萬左右,但是在龔振奮的努力下,2個月後業績便衝到了120萬。如今龔振奮已經從門店總廚成為了海龍閣集團的出品總監。

身份的轉變,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管理就是一個大難題。

龔振奮表示,做管理最大的難點就是管人,一個酒樓的出品部大概有七八十人,如果每一個人都要管到位的話,很難。更不用說,管理一個集團的後廚。

「目前海龍閣後廚都是層級管理,層層梳理,然後安排到位。這樣就能節省很多精力,也有利於抓出品。」龔振奮認為,後廚最重要的就是出品,因此他的要求十分嚴格。

「我不管你做什麼菜,哪怕是炒個油菜,你都必須要做好。一次不行就兩次、三次,實在不行,明天我加個30斤,回來炒到行。」他認為,對員工嚴格是對他們負責,也是對企業負責。

對於如何做好一個管理者,龔振奮表示,第一是出品能留住人的胃口,第二是服務能留住人心,這就是一個好的管理者。

偶爾,龔振奮也會遇到一些比較「頑皮」的下屬,當難以溝通的時候,他會親自做示範,讓人信服。他認為做管理,一定要有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在有領導管理能力的前提下,還要技高一籌,能說能幹,以理服眾。

什麼是粵菜

新鮮的食材,簡單的做法

「我心中的粵菜就是,新鮮的食材,簡單的做法。」

從廚26年,龔振奮對粵菜也有自己的見解,在採訪的過程中,他明確地告訴紅廚網,他心中的粵菜就是「新鮮的食材,簡單的做法」。

針對當下大家對新老粵菜的爭議,他認為所謂的新派粵菜其實並沒有那麼新,它也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出來的,兩者的區別並沒有很大,依舊是同根同源的菜系。

他是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做的。比如在擺盤上,龔振奮就改變了過去比較接地氣的擺盤方式,融入了西式擺盤的方式,讓菜品變得更有生命力;口味上,他也在不斷創新,嘗試結合其他菜系的特點進行融合,以滿足食客「常吃常新」的飲食需求。

針對近幾年市面上關於粵菜式微、沒落的說法,他則表現得尤為淡定和胸有成竹。

「粵菜並沒有在走下坡路,而是隨著廣東與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密切,更加融合接地氣了。」

龔振奮認為,隨著外來人口的大量湧入,帶來了各種口味,讓大家的選擇更豐富,因此很多人覺得粵菜的聲浪小了。他說,粵菜在當下其實依舊是中高端菜系的代表,依然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式微一說有些誇大了。

但對目前粵菜的一些發展現狀,他也表現出了一絲擔憂。他認為粵菜這幾年外出交流確實少了,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地走出去,不能小富則安不言擴張,要不斷去弘揚粵菜文化,展示粵菜的魅力,這樣粵菜才能發展得更好。

而談及當下很多大廚所擔憂的競爭問題,龔振奮則顯得非常坦然。

他說:「競爭在哪裡都會存在,但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兩樣東西。每個廚師的出品都不一樣,找到自己擅長的,跟著行業趨勢走,跟社會趨勢同步,用積極的心態擁抱新的事物、新的變化,為食客提供好的出品,這才是每個廚師需要思考的方向,而不是談論競爭對手。競爭對手只會提醒你,你不可以偷懶,否則你在跑的路上就會被超越。

*文中所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未經允許不可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240b9374a644b58a3039def8e2faf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