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們說了說華熙生物,今年上半年業績不樂觀。上半年貝泰妮增速也出現了減緩。說到這家廠商,可能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敏感肌這幾個字。
確實,貝泰妮算是國內第一個在敏感肌賽道跑出來的,旗下核心王牌薇諾娜自始至終主打的正是「修護敏感肌膚」。
薇諾娜原本是雲南滇紅藥業的一個內部項目,幾經周折之後,貝泰妮最初為「薇諾娜」產品的經銷商,但受讓薇諾娜資產後,貝泰妮有一陣自己生產不了,委託過上海嘉亨、西西艾爾、韻斐詩及滇虹藥業等生產薇諾娜部分化妝品產品。
當時國內市場裡,做功能性護膚品廠商很少,貝泰妮的「薇諾娜"是一個,上海家化的「玉澤」是另一個,但是上海家化沒有把資源傾向玉澤,玉澤沒能起來。最開始,貝泰妮的玩法是走院線,2010年成立了醫學美容中心,專門給全國的皮膚科醫師做美容培訓。根據醫美後公立醫院皮膚科醫生推薦,醫院除了銷售自研護膚品外,基本就是薇諾娜,藉此打開了院線市場。在院線市場賣得不錯。差不多八年前,薇諾娜就打入了連鎖藥房,薇諾娜的市場體量也就50萬元左右。2021年薇諾娜在連鎖藥房渠道4.9億元的銷售金額,去年薇諾娜在連鎖藥房方面的銷售已經突破了7.7億元。這時候,貝泰尼已經建立了敏感肌就等於薇諾娜的邏輯,也給大家灌輸了這個邏輯,當時國外也有不少做敏感肌的化妝品,比如薇姿、雅漾、理膚泉等,這些品牌也有不少進入了中國市場,但貝泰妮敏感肌護膚產品相比其他廠商的產品粘度更高,讓貝泰妮在功效性護膚品的賽道站穩了腳跟。
但有一段時間薇諾娜一直沒能夠走向市場走向大眾,直到紅杉的介入,為薇諾娜這個產品是可以當做消費品來做的,彼時薇諾娜並沒有院外渠道,紅杉覺得電商平台可以把他們帶向廣闊的消費市場。自此,貝泰妮聯合紅杉開始在電商渠道布局營銷,在社交媒體上占領用戶,當然這麼大規模的宣傳,貝泰妮的營銷費用一直不低。
現在貝泰妮業務以線上為主,但其實也有20左右%的線下,這次大多是流向了醫美、藥店、診所。抓住的這個敏感肌市場,雖然之前覺得賽道不太大。不過確實是國內能夠和理膚泉等國外品牌抗衡的一個產品了,2022年,貝泰妮50億營收中,48.85億來源於薇諾娜。還做到了國內敏感肌老大的位子,也夠貝泰妮公吃一陣子了。
打擂台容易守擂難
當然了,我們也說,用薇諾娜這個王牌打市場容易,守市場不容易,
之前,隨著薇諾娜逐漸打開知名度,產品銷量或能明顯增加。薇諾娜確實支撐了貝泰妮的營收,特別是2021年上市後,貝泰妮營收、利潤,均同比增長50%以上。而那時候,珀萊雅也在做護膚品,但沒有什麼效果,一直被貝泰妮壓著,珀萊雅的同比增速只有20%左右。
去年貝泰妮收入規模沒有珀萊雅高,反而增速還比珀萊雅慢。去年珀萊雅實現營收、扣非凈利潤63.85億和7.89億,這兩項同比增長38%和39%。所以能由2022年數據看出來,貝泰妮的營銷紅利或已明顯減弱,增長也在放緩。
去年,對於貝泰妮來說,是個挺明顯的分水嶺,去年之前,貝泰妮一直在快速增長,大部分年份的增長都在50%以上。去年,貝泰妮的增長速度僅有24.65%,創近五年新低。
今年一季度貝泰妮的營收、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速已進一步降至6.78%、1.72%。前幾天,貝泰妮披露半年度報告稱,今年上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為23.68億元,同比增長15.52%;歸母凈利潤4.5億元,同比增長13.91%。這一營收的增速,已創2021年上市以來同期增速的新低。去年的這個時候,貝泰妮的市值還在同類公司中居第一位,如今已下滑至同類公司的末端。
而銷量增長不及預期,除影響收入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後果,就是積壓存貨。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貝泰妮存貨已高達6.69億,存貨周轉天數高達292.3天,遠遠高於珀萊雅的117.69天。
另外,銷量似乎也受到點影響,前年貝泰妮日化產品銷量同比增長55%,可去年貝泰妮日化產品銷量同比增長下滑到33%,絕對增量也由2021年的0.58億支/盒,減少到0.54億支/盒。這些都說明了貝泰妮的萎縮。
資本市場是看預期的,業績下滑的背後,還有減持問題,減持,也是投資者比較介意的一個事了, 大股東也不傻,失去了高速增長這項看點後,貝泰妮的股東們紛紛開始減持套現。去年財報數據披露過,貝泰妮前十大股東中過半數減持了公司股份。其中,天津紅杉聚業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持股減少847.2萬股,廈門臻麗諮詢有限公司持股減少60.17萬股,廈門重樓創業投資合夥企業持股減少741.86萬股,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持股減少355.36萬股。
業績下滑再加上資本帶頭減持,貝泰妮的市值以及股價急轉向下。
第二增長曲線在哪?
現在貝泰妮還是走敏感肌就等於薇諾娜的邏輯,雖然貝泰妮也推出了旗下薇諾娜寶貝、璦科縵、貝芙汀三個新品牌亮相。不過還不賺錢,並沒什麼業績支撐作用,到去年年底,孵化璦科縵的子公司形成可抵扣虧損4082.52萬元,孵化貝芙汀品牌的子公司形成可抵扣虧損100.83萬元,薇諾娜寶貝則在報告期內實現銷售收入1.01億元,是主品牌薇諾娜的五十分之一。
數據上看,這些新品牌不僅營收很小,且處於虧損狀態。
現在的貝泰妮可不是之前的貝泰妮了,不僅營收增速持續下降,而且盈利能力持續下降,新產品線還沒賺到錢。銷售方面線下渠道轉型,又面臨成本增加。還有減持問題。短時間貝泰妮很難步入正軌,資本市場表現也就不好。
雖然貝泰妮也在做轉變,比如做彩妝、醫療器械、甚至醫療美容等。短時間裡,似乎沒什麼作用,去年的時候,貝泰妮的護膚品收入占比仍然高達90%以上。其實,這麼短時間裡,是很難能夠有下一個薇諾娜來支撐業績的。
另外,商業模式上的轉變,就是貝泰妮想要做大線下業務,之前2018年的時候,貝泰妮陸陸續續關閉了很多線下直營門店。那時候貝泰妮的線上業務非常不錯,覺得線下成本高,利潤低,然後貝泰妮在線下銷售渠道方面,多是做線下分銷渠道。像2019年到2021年這幾年,貝泰妮更多的是做專櫃和屈臣氏等集合店渠道。
去年,貝泰妮開始親自做線下,線下薇諾娜直營門店竟然指數級增長,在全國共開出76家線下直營門店。不過,不足的是在拓展的線下渠道里,占據大部分並不是直營門店這部分自營部分。前兩天的今年上半年報披露,今年上半年,自營部分營收僅占總營收的0.59%;而線下的分銷與代銷占總營收的比重為25.49%。不過,2023年上半年自營部分增速很快,達到了515.46%。從這些財務數據上來看,貝泰妮的擴張的這些線下渠道或者自營渠道,還是沒能夠帶來多少作用,也可能是時間比較短,才一年多,今年也可以看看貝泰妮的這些線下對營收會沒有特別有明顯的拉動,貝泰妮能線上線下業務雙線都能最好,並且尋找到薇諾娜一個量級的新產品,才能股價走好。
呂長順(凱恩斯) 證書編號:A0150619070003。【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不構成買賣依據,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