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故事】拙岩:小岩洞 大文章 勿相忘

2019-04-23     金牌主持陳瑜

【永州故事】拙岩:小岩洞 大文章 勿相忘

陳瑜

拙岩離我們很近,就在蔡市鎮太洲村河對面,零陵堠灘沈家村。拙岩尋訪,去過兩次,都是瀟湘故人組織,第一次人多,洞小,走馬觀花,今年四月是第二次,人少,從太洲村碼頭坐船,泛舟湘江,別有雅致,兩岸風光奇秀,怪石嶙峋,突兀者似張牙舞爪,刀削者又似壁立千仞,船行江中,劈波斬浪,掀起一道道坑溝,疾風挑撥頭髮,拱起衣背鼓囊,立於船頭,看風景逐層褪去,看浪如劍奔忙,伸開雙臂,真有擁抱大自然神奇的狂妄。穿過沙洲,驚起水鳥,穿過鐵路,火車在頭上飄揚。

一會兒工夫,船夫的馬達聲漸小,擺移著船頭向岸邊石岩靠上,丟下錨,繫上繩,壓根就沒有路,手攀爬著石頭,踩著石棱,小心翼翼而上,艱辛的爬上一堆巨石,抬頭而望,一塊用篆文雕刻的「忘機處」三字呈現眼前,落款「仙林辰題」,旁邊還有幾行小字,是清代曾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零陵名士周崇傅的題跋:「溫飛卿《利州南渡》詩有『五湖煙水獨忘機』句。仙農意不在釣,暇以釣為寄,且題此處曰『忘機』,近乎道矣!」

據說是唐九齡於清同治庚午(1870年) 題。字面理解,機同幾,有國家政務之意。《尚書》日:「無教佚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身逢治世,才有所用,則勤勤懇懇,為民做事,這是古賢聖的追求。若天下無道,百般無奈,則隱則忘,是為忘機。周崇傅跋中提到的溫飛卿就是唐朝詩人溫庭筠,其詩《利州南渡》:「澹然空水對斜暉,曲島蒼茫接翠微。波上馬嘶看棹去,柳邊人歇待船歸。數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誰解乘舟尋范蠡,五湖煙水獨忘機。」范蠡助越王成就霸業,而後歸隱,可謂功成身退。詩人所願,當亦如此。循范蠡之跡,不問人間事,徜徉於五湖煙水中。「忘機處」或即取此意。

機亦有巧之意,與拙相對,《莊子》雲:「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又「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有機心存於胸中,即逐漸趨於功利而忘本心,而離道漸遠,故須忘機。機是繁雜俗務之由,惟忘機守拙方可得心之安寧。唐人詩中多忘機之語,駱賓王《詠懷》雲「忘機殊會俗,守拙異懷安」。 岑參《肯龍招提歸一上人遠遊吳楚別詩》日「忘機厭塵喧,浪跡向江海」 ,劉禹錫《和樂天洛下雪中宴集寄汴州李尚書》謂「笙歌要請頻何爽,笑語忘機拙更歡」,這些都表達了詩人忘機遠俗,守拙心安的願望。

看完「忘機處」轉身繼續攀石,雜草叢生,荊棘糾纏,一會匍匐前進,一會跨過石塹,踏枝擠草,瀟湘故人像猴子一樣,比我爬得快,還幫我背著相機,壓根就沒有路的痕跡,來到一個洞前石岩上,故人指著洞頂上被樹木簇擁、依稀可見的石頭上的字跡說,那就是拙岩。「拙岩」之意,源於《老子》言:「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據說,在零陵大夫廟村,分東莊和西莊,大部分都為沈姓,在明正德年間出了三個兄弟:沈良臣、沈良佐、沈良輔。沈良臣,字堯夫,隱居鄉里,著《拙岩集》,本當為輔佐君王之良臣,而卻以西莊隱人自居,自稱微士,才華橫溢,皇上頒詔請他為官,他卻不幹,「世人皆鬥巧,沈老獨輸誠",巧為機,誠是拙,西莊守拙去機,得山林之趣,獨異世人。沈良佐,字堯卿,號溪奈,弘治壬子1492) 舉人,正徳戊辰(1508)中迸士,任南京戸部主事、戸部郎中、四川順慶知府、江西副使、雲南副使、本司副使、廣西左參政等取,頗有政績,後來也歸隠拙岩,祀鄉賢。

據說拙岩就是沈良臣所刻,有一天,沈良臣帶著書童、僕從來江邊遊玩,看見一塊巨石下有一個洞,首尾相通,叢藤布幔,就叫童僕匍匐進入,就伐木砍草,挖通洞源,清掃洞裡淤泥,鋪上草蓆,應對柳宗元的「愚溪」,命名「拙岩」,沈良臣謂:「吾永山水之奇絶者,至唐有柳元生,守水石,八愚、朝陌岩之炎,皆拙簡之,而群腔以是焉。吾欲得一丘一壑,如柳公之俊采者。」並寫了《拙岩記》記述了拙岩開闢的緣由:「公之所暇日,偕一ニ僮,散歩堠灘江旁,得群石昂露於下,中一窟隱隱空通,首尾影映。而荊棘藤蘿,芃然四塞,吾疑之必獸穴也。命僮束斤口缺隙,匍匐而入,即蓷草伐木,而菟芟穢而焚之。岩之中,土曼不能立……」此後沈氏兄弟就命工匠將詩文刻在岩洞裡,再後來就有很多文友前來遊玩聚會,寫了不少詩歌。

進入洞裡,比較窄小,但石壁上全是一塊塊的詩文雕刻,有的清晰,有的模糊看不清,最顯眼、最清晰的要數明代正德7年(1512年)沈良臣所題《拙岩成偶書詩》:「開闢乾坤古,清幽絕世塵。坐疑身在夢,景逼可通神。九夏涼無暑,三冬暖若春。華陽茅洞主,相與結芳鄰。

到清同治七年,唐九齡與稽有慶、周祟傅同游拙岩,並重修之,刻《重修拙岩記》於洞內。謂「余性拙,癖泉石,因避城市囂,移家燕洞。適散步,經里許,曠覽湘江,口口一岩竇,僅可入,上有篆刻『拙岩』字,口口明沈堯夫先生題。先生隱居不仕,守拙林泉,莊子所謂大巧若拙是也,余竊慕之,爰命工啟壅塞,築崩潰,安棋局,置漁嘰,種竹植柳,構亭於上,刻八景詩於石。非搏名也,用以質後之養拙者.」唐九齡因避俗塵,偶遇拙岩,幕沈堯夫「大巧若拙」,故重修以質後之養拙者。

「大巧若拙」,巧與拙相對相通。周敦頤為政守拙、為人以拙,可謂深悟此道。其《拙賦》日:「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勞,拙者逸;巧者賊,擁者德;巧者凶,拙者吉。鳴呼!天下拙,刑政徹。上安下順,風清弊絕。」人多隻知小機巧,而不知若拙之大巧之真巧。小巧之人賊且偽,拙者誠懇數事,倘天下多此拙者,則政亦通,人亦合。此文雖短,卻引起了很多人的感慨。

拙岩很少遇世人,世人也很少知道拙岩。 隱士遠去,碑稀亭不在,但卻是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就在我們的周邊,雖是「忘機」但不能被忘記,雖是拙岩,不被保護才真是拙!新農村建設,旅遊資源開發與保護,拙岩不能被忽略、被冷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WeC2wBmyVoG_1Z7Q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