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永州市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寶鏡村
陳瑜
從江華縣城去寶鏡村的路並不平坦,途中要翻越勾掛嶺,嶺高路彎,風光旖旎,青山綠水,奇峰突兀,車行公路,如入畫中,車達山頂,極目遠眺,層層梯田,星羅棋布,自有登高望遠之開闊美境,下走一條長長的山溝路,開闊處就到了寶鏡村。
寶鏡村,我去過兩次,第一次是2012年,村前一棵古樹,樹蓋成蔭,村裡的老人或坐或躺在一條古老厚實的長石凳上,見一群外地人來,眼神充滿著好奇,一條土路旁布滿雜草延伸至八字門樓,台階有些破損,一堆小孩在台階上嬉鬧,古村裡住著很多老人,過著幾百年來平靜的農耕生活,仰望後山的堅挺矗立,遠眺前面稻田的無垠平鋪,我不禁喟嘆,這是一個多麼完美祥和寧靜的人居世界。
2018年,我再次去寶鏡村,多了很多新建的仿古建築,村前擺放著大理石長凳,土路已經成為了乾淨平整的石板卵石路,稻田變成了水塘,塘邊有木製圍欄和游亭,與城市公園相比毫不遜色,村裡靜得出奇,幾乎看不到老人,我的心境自然而悲涼起來。
寶鏡村,並沒有寶鏡,原本叫元竹村,清順治七年(1650年)名士何應祺從道縣沿秦漢時期開拓的瀟賀古道溯沱水、馮河而上來到這裡,因這裡風景秀美,山巒簇擁,樹影婆娑,就全家遷徙到這裡定居,因村旁一股清泉從山中湧出,在村前田峒形成一井塘水,清澈如鏡,因此改名寶鏡村。
正門就是一個台階逐漸上升的八字門樓,在明朝,不是誰家都能修建八字門樓的,要麼官至三品以上,要麼功勳卓著,要麼皇帝恩准,當時的何應琪僅僅是一個名士,估計這八字門樓是後來補建的。
何應琪來到這裡,村落規模很小,因飽讀詩書,知書達理,重耕作,重讀書,繁衍生息,耕讀家風代代相傳,何家第6代育粟成了貢生,即在京城國子監讀書的秀才,何家和寶鏡由此進入上流社會。何育粟的兒子步廷、步月更上層樓,先後中了進士,做了朝廷要員,寶鏡也就興旺起來。何家大興土木,把村內房屋建設得鱗次櫛比,重樓疊室,逐漸形成"三堂九井十八廳,走馬吊樓日曬西"的莊園式格局。據《何氏族譜》記載,清朝有庠生2名,佾生2名,貢生4名,廩生3名,大學生7名,進士6名,職員10名(其中有翰林侍召、衛千總、巡檢、知縣、典史等職)。村前大道旁有碑刻「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稱「馬到止」。
整個寶鏡古民居群布局坐東朝西,建築風格類似於江南民居,占地80餘畝,房屋108間。由北往南依次分布為圍姊地、大新屋、下新屋、老堂屋、新屋等五個部分組成。所有建築耗時近20年,其中新屋的建設就耗時9年。
老屋建在瑤山,因勢而為,充分汲取了瑤族人民的智慧。老屋內吊腳樓風格的民居;村口近百米長的兩層樓房,下面九間馬廄、上面十八間長工房的建築結構,都體現出明顯的瑤族建築特色。
新屋的堂屋由下、中、上三部分構成,進深達50米,一廳高於一廳,每廳均有天井,號稱"三進大堂屋",從上堂屋左右側門可通往兩邊的小堂屋。小堂屋向大堂屋開門,與兩旁廂房構成長房,前面各有天井三個,井旁各設廳屋,共有九井十八廳。
整座建築群為磚木結構,以青石、青磚、青瓦建成。院內屋字儼然,重樓翹檐,雕樑畫棟;院外古木參天,樹齡在四、五百年間者,達百餘株。有「松林淡月」、「槐社夕陽」、「虹橋鎖翠」、「螺岫浮崗」、「響泉逸韻」、「珠塘漾碧」、「寶塔酣青」等寶鏡八景,堪稱人間仙境。
特別珍貴的還算那些石雕和木雕,石雕全是龍、馬、獅、麒麟等大型動物,採用陽雕手法,活靈活現,木雕都是花鳥蟲魚,採用鏤空手法,精雕細刻,每一片羽毛都紋理清晰,栩栩如生,可見當時雕刻師技藝之高超。
清朝大書法家、四川提督學政何紹基,湖南善後督辦唐生智、湖南督學使者江標、學政陸寶忠、道州知州施啟宇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跡和墨寶。30年代,鄧小平率領的紅七軍團在寶鏡停駐多日。1964年,海燕電影製片廠到此地拍攝電影《多喜之家》。1994年,瀟湘電影製片廠亦到此地拍攝過《漫長的邊界》。
寶鏡村,風景的確很美,在群山簇擁,古木參差,田疇襯照;文化的確深厚,家風浩蕩,青史永留。
它是一座古村落,絕不是新農村建設的範本,恢復舊貌,保存古韻,哪怕有點破爛,絕對是厚重的美。
可令人不解的是,保存如此完好,底蘊如此深厚的明清建築,如今還是門前冷落車馬稀?雖不能喧囂,也不該如此寂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