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底乾得只剩白鹼,到重新注滿已超過1個杭州西湖的水量,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境內的高原濕地泊江海子正恢復「海」的容貌。而隨著生態逐步向好,遠走他鄉13年的「鳥類熊貓」遺鷗,已連續兩年成群返回保護區棲息,數量也成倍增長。
進入5月,鄂爾多斯高原上氣溫快速回升。站在高坡上眺望,泊江海子濕地湛藍的水面,宛若嵌在草原上的一面鏡子,微風吹過,碧波蕩漾,成群的鳥兒在水裡捕食嬉戲。「4月上旬冰面剛融化,遺鷗就飛來了。去年來了800多隻,今年有2000多隻。」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邢小軍握著望遠鏡,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遺鷗是20世紀70年代才被認定的新物種,因發現晚而得名。由於數量少、分布區域小,被我國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2000年,遺鷗還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遺鷗冬季在渤海灣一帶越冬,春季則飛到我國西北部和蒙古國、哈薩克等地乾旱荒漠湖泊的湖心島上棲息繁衍,對棲息繁殖地極為挑剔。1987年,鳥類專家在泊江海子濕地發現遺鷗種群,最多時有近1.6萬隻,占全球發現量的60%以上,成為當時全球最集中的遺鷗分布區和繁殖地。
20世紀90年代,泊江海子約有10平方千米水面。21世紀以來,受降水減少、補水季節河被攔截等影響,水面迅速萎縮,到2006年,水面僅剩約1平方千米,湖心島變為陸地。也是從這一年起,遺鷗連續13年沒有飛回這裡。
「水乾了,湖底的白鹼有三四厘米厚,一起風白茫茫的,啥鳥能活?」62歲的牧民宋秋蓮住在濕地附近,回憶起乾涸時的景象,她連連搖頭。
讓遺鷗回「家」,必須恢復濕地生態系統。2018年5月20日,長約24千米的管線工程全線竣工,開始引黃河水為濕地補水。附近煤礦的疏矸水,經過凈化後也注入濕地。至今,共人工補水1600多萬立方米,超過杭州西湖的水量。
拆除季節河上的11座淤地壩,恢復自然補水;關停保護區內的旅遊、養殖場等設施,減少人類干擾;人工增補魚類等水生物,完善食物鏈……系統治理,正讓濕地逐漸恢復往日的生機。
目前,濕地水面已恢復到近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約1.7米,最深處超過6米,重新形成4座適合遺鷗等鳥類棲息的湖心島,水生物也日漸豐富。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監測數據顯示,近兩年,有包括遺鷗在內的80多種禽鳥來此棲息繁殖,特別是秋季,來濕地棲息的鳥類超過2萬隻。
宋秋蓮揮著鞭子,把靠近保護區緩衝區的幾隻羊趕了回來,「不光是水多了、鳥多了,周圍的草也越長越好,放牧省事多了」。
「我們相信,只要持續治理,泊江海子濕地就一定能重新成為遺鷗棲息繁衍的樂園。」鄂爾多斯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韓玉飛說。
來源: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GbC3IBnkjnB-0zI7s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