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人民信的神到底有多少?

2019-04-23     讀懂本星球

在台灣,上至首富、高官,下到販夫走卒,各種民間信仰特別有市場。除了媽祖娘娘這樣知名的神仙外,還有很多小眾化神仙,也都有不少信徒。

除了中國大陸也很熟悉的玉帝、佛祖之外,台灣人民拜的神還有:

邢府王爺、池府王爺等各種王爺以及保生大帝、玄天上帝(北極大帝)、福德正神、感天大帝、東嶽大帝、清水祖師、有應公、三山國王、太陰娘娘、四大護法元帥、虎爺……等等。

其中的王爺信仰中的王爺,多是歷史人物,生前也不一定都是高官顯貴。死後因其功績或品德被奉為神明,尊為「王爺」。

池府王爺(也稱「池府千歲」)一說是指唐朝將領池夢彪,另一說指明朝福建地方官員池然

不管在大陸人看來多陌生的神話人物或者歷史人物,都能在台灣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信眾。

邢府王爺,一般指北宋官員邢炳,一說是唐朝官員刑鵬。本星君表示,無論哪個刑爺,都不是很知名呀。

為何這麼多林林總總的神祗能在台灣找到各自的信徒和擁戴者?台灣繁多的民間信仰背後,又記載著台灣怎樣的歷史文化發展進程呢?

台灣部分民眾每年兩次大典祭祀刑府王爺


一、朝廷官員的政治造神

除了史書上都幾乎沒有提到的歷史人物在台灣成了「王爺信仰」,也有全中國都推崇的歷史人物神明,比如:關公關雲長。

台灣民間信奉關帝爺的廟宇非常的多。之前有學者統計全島共計有356座之多,其中台南43座、高雄43座、雲林39座,信奉之盛可見一斑。

台南市顯明殿的Q版關公

早在明朝末年永曆年間,在台灣就新建了關帝爺的廟宇。當時台灣的政治文化中心位於現在的台南市。如今供奉著關帝爺的台南武廟,至今仍是當地重要的旅遊景點。

關帝爺之所以在台灣廣受推崇,和統治階層的大力推廣密不可分。為什麼統治階層不遺餘力推崇關帝信仰的統治階層推崇關帝信仰?

用郭德綱的話來講,「丫忠義!」

無論是南明時期盤踞在台灣的鄭氏政權,還是後來統一台灣的滿清政府,都十分推崇關羽身上忠君和仁義的道德品質。

清朝乾隆時期的台灣知府、台澎兵備道兼提督學使楊廷理在台南的關帝廟題寫了匾額「大丈夫」三個字。

台南關帝廟的「大丈夫」三個字

楊廷理在乾隆時期就出任台灣知府。後因陷入政治鬥爭而被冤枉獲罪,發配到新疆伊犁。數年後,到了嘉慶年間,他又復出,再次出任台灣知府。

這位兩度出任台灣知府的傳奇政治人物,之所以能當上台灣知府,就是因為他在台灣為官期間,正好碰上了台灣發生了林爽文武裝事件。

當時,楊廷理臨時代理台灣知府職責,對抗林爽文等武裝暴民,守城安民有功,進而擢升任台灣知府。

1786年,台灣的林爽文借天地會結盟起兵造反。林爽文起事於台中,後攻占彰化、淡水等地,並與另外的起義部隊南北夾攻位於台南市的台灣府城,危及台灣地方政權中心。

這種情況下,台灣老百姓內部也出現了分化。明清時期從大陸渡海到台灣安居的人中,福建人和廣東人多有不和。林爽文祖上是福建漳州人,他此次起義又多有燒殺搶掠的行為,更是遭到了廣東移民的憤恨不滿。

在台灣的廣東後裔於是就組織義民軍,協助清軍平亂。他們不僅參與收復竹塹城,轉戰於大甲地區。義民軍與林爽文的部隊進行了激烈的戰鬥,犧牲眾多。

地圖中的諸羅縣,後來改稱嘉義縣,這是為了致敬協助清軍抗林的義民軍

1788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之後,奏明乾隆皇帝後,皇帝親封「褒忠」匾額,這些在平亂中陣亡的義軍也被尊稱為義民。

這就是台灣社會的另外一種很普遍的民間信仰——義民爺信仰。

自明鄭時期到現在,各個歷史時期以武力保衛鄉里的義民都被請進了廟宇,尊為神明而受到當地鄉民的供奉。義民廟裡除了供奉一名的排位以外,也會同時配之以佛祖、菩薩、土地爺等神話人物。民間信仰的氛圍很濃。

1945年以後,這些義民廟的廟產不少都拿來興辦鄉村中小學,這些小學很多都取名義民中小學。當初保衛鄉里的義民們,可能不會想到自己離開人世後幾十年,還能以教育基金的方式行辦教育、造福鄉里。


二、滿清皇帝以敬媽祖籠絡台灣民心

上文提到的林爽文事件其實暴露了當時清政府和南方各省老百姓之間的意識形態衝突。

林爽文起事就是以天地會的名義,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在南方各省很多人仍然奉明朝為正朔,對滿清政府頗有抵制。

為了減少清朝中央政府和南方各省老百姓之間的心理隔閡和感情疏遠,平定了林爽文事件的清朝官員,將這次功勞歸功於媽祖娘娘的保佑。

在寫給乾隆皇帝的捷報當中,討伐林爽文的清朝軍官福安康、海蘭察等,奏請朝廷對媽祖娘娘家以褒崇。

神明在天,哪管得了人間的政治紛爭和武裝鬥爭。歸功於媽祖這不過是一種說辭。乾隆皇帝也就借坡下驢、順水人情,為媽祖娘娘頒布了「佑濟昭靈」的匾額,以籠絡台灣眾多媽祖信徒的人心。

這次台灣林爽文事件之後,清朝地方官員的這番操作,無非是當年施琅的操作的重現。

早在康熙年間,施琅攻占台灣以後就非常重視通過媽祖民間信仰來團結台灣當地人。

施琅曾奏請朝廷在台南的寧靖王府建立大天后宮,供奉媽祖娘娘。康熙皇帝也御筆親寫「輝煌海澨」四個大字。這也是台灣最早的媽祖廟宇。

台南大天后宮,攝於日本侵占我國台灣期間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媽祖娘娘在南方沿海各省人的心中有非常強烈的感情認同。和台灣人民共拜一座神,總是能增進他們對滿清朝廷的感情認同的。

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爺孫倆也深知這個道理。


三、媽祖和其他眾多神祗構成台灣社會生活一部分

連皇帝都要多次表達敬意的媽祖娘娘,為何在台灣有如此深厚的群眾基礎?

台灣的漢人社會主要是由福建和廣東的移民所組成。因此台灣的民間信仰和相關習俗都無不源自閩粵家鄉。

福建、廣東的人每當要揚帆出海,都會把他們所信奉的媽祖的神明供奉在船上,作為航行於茫茫大海時的保護神。

清朝康熙年間的台灣漢族人實際聚集的地方就是現在台灣島西海岸地區。

明末到清朝,到台灣島定居的居民來源主要是福建和廣東

因此對於閩粵人士來說,台灣大部分地區都還是陌生恐懼的地方。在陌生的地方打拚自然希望得到從感情上更加認可的家鄉的神明的保佑。媽祖娘娘的感情撫慰作用也就愈加凸顯。

台灣的漢族移民多到一定程度後,媽祖等民間信仰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大。

當時來台灣的大陸移民中的泉州人,因為比較擅長海上貿易和海上作業,因此他們往往居住在沿海區域。他們新建的媽祖廟除了民間信仰的作用以外,還逐漸增添了很多辦公開會的作用。這時候的媽祖已經從神明走進了世俗社會。

除了媽祖,福建廣東人信仰的其他神也紛紛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在台灣內陸平原地區從事農墾的人來源相對比較複雜,他們也就迎俸不同神明。

同安人信奉霞海城隍,惠安人尊奉青山尊王,安溪人奉清水祖師,漳州人則很多信奉開漳聖王,客家人多尊奉三山國王。

台灣漢族移民主要來源地之一的福建泉州地圖

除此以外,中國人一貫尊重地方像的山川神明,到了新地方也要先向當地的山神和土神拜拜碼頭。於是台灣很多農村都有土地公廟。這些土地廟不僅是做祭拜使用,而往往體現了鄉村單位之間的疆界。

為了防止惡鬼精靈作祟,因此也有了為驅趕邪鬼的「王爺信仰」、「茄苳公」等等。


四、親近人間的當代台灣神祗

有人說,當代台灣很多行業節目基本娛樂化,比如政治,幾乎變成娛樂大眾新聞。

其實很多民間信仰也脫去了禁忌和威嚴,展現出娛樂、幽默的一面。

頗有人氣的媽祖娘娘也有了Q版形象,神祗的文創產品在台灣頗為暢銷。

如今的台灣社會對於神靈的情感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原來的畏懼轉化尊重和敬仰,當初的祈福現在更多變成了對話和宣示。

以往,祭神慶典是人為神靈舉行的;現在,肅穆的儀式成了祭拜者表達自己立場的絕佳機會,儀式其實是為人舉辦的了。

很多中國台灣人,也會繼續以神明之名,宣誓自己的主張和志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uMzCmwBmyVoG_1ZsZ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