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千萬不要以為交了錢,老師管著就萬事大吉了。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10月6日,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平頂山郟縣的彤彤正在舞蹈班練習。
她先是跟著老師練習了跪下腰動作,然後老師又為彤彤多次壓腿。
從監控中可以看出,當彤彤做完壓腿後,走路時已經感覺有些不適。而在接下來的課程中,當其他小朋友做盤腿動作時,可以明顯看出彤彤已經無法抬起雙腿,需要靠雙手幫助完成。之後當舞蹈老師讓後排的彤彤等人往前坐坐時,彤彤的雙腿不受控制,已經無法站起。經過醫院檢查,彤彤被診斷為腰部外傷並脊髓損傷截癱。
兒童練舞出現意外的現象,時常見諸媒體,不能不給醉心於舞蹈育兒的家長,當頭潑一瓢冷水。
2017年9月3日,黑龍江省大慶市一名叫小星星的女孩,因為練習舞蹈時意外受傷,突然癱瘓;
2018年5月,南寧5歲女孩樂樂,在舞蹈班練習下腰後,回到家裡出現全身痛,尿頻等症狀,樂樂被確診為脊髓損傷、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小便功能障礙以及尿路感染;
2018年11月17日,8歲的長沙女孩晗晗(化名)上舞蹈課,練習中突然腰一軟,落地後感到腿腳無力。之後,她的大半個身體完全失去知覺。被診斷為脊髓損傷、截癱。
在山東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外科,這幾年接診的18歲以下的脊椎病患明顯增多。
青島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醫師西永明說:「不少腰椎滑脫、椎弓崩裂的小患者都是學舞蹈的。」詢問後得知,這些孩子主要是在做壓腿、下腰、劈叉等動作時受傷的,有些是因為準備活動不夠,有些是因為沒有掌握基本技巧。
年紀小的孩子練舞蹈出問題,主要表現在對脊髓,骨骼和肌肉損傷。
脊髓損傷:孩子練舞時的脊髓損傷,易發生在8歲以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脊柱含水量高,骨化不完全。脊柱易於牽拉,而脊髓不易牽拉,兩者牽拉長度的差異,導致易於形成脊髓損傷。
肌肉拉傷:踢腿過高,壓腿過猛,拉伸過度,造成大腿後群肌肉拉傷;
關節扭傷或骨折:孩子做壓腿、下腰這些動作時,本身不具備這個能力,輔導老師急於求成,就上去壓。孩子一疼,身體會有自然的排斥力量,稍有不慎,就會發生骨折或扭傷。失去重心的動作落地不穩,造成踝關節扭傷,骨折,甚至頭部著地受傷;
下腰不慎造成腰椎受傷。西永明醫生認為,下腰、劈叉、倒立等動作都不太適合6歲前的孩子。
如今,在一些家長的鄙視鏈中,不報舞蹈班的都不好意思說孩子在上興趣班。
女孩練舞蹈的確好處多多。
具備堅實的舞蹈基礎,有可能成為進入演藝圈的加分項,如孫儷,馬伊琍。即使不從事演藝職業,童子功底會令女孩別有一種卓而不群的身材和超凡脫俗的氣質。因此,少兒舞蹈班成為女孩家長的擁躉。
2017年馬伊琍大女兒文君竹在中國體育舞蹈聯合會全國錦標賽中,獲得業餘女子十歲以下冠軍的好成績。賽場上的文君竹清秀靈動,玲瓏瀟洒,往那一站滿滿的高級感,就是一下凡的仙女。這美妙的現場既視感,引發多少家有美麗女兒家長的羨慕啊!
不過,無限風光的背後,暗藏著洶湧的風險。
如何保證跳舞的女孩不受傷呢?
建議一,六歲以後再進行正規舞蹈訓練。前兩年主要以激發培養兒童的律動感和節奏感為主,而不是急於讓孩子表現下腰,旋轉,急速扭身等酷炫動作。
建議二,選擇正規靠譜的舞蹈班。樂樂出事的舞蹈機構經江南區教育局調查認定,事發時該培訓中心無營業執照和辦學許可證,對此教育部門下令限期整改。報班千萬不要圖便宜,不要被那些營銷型表演迷惑。要打聽和比較,選擇那些資質權威,教師專業,態度嚴謹的學校,班級和教練
建議三,注意激發孩子的興趣。在遊戲性和趣味性方面下功夫,讓孩子慢慢對舞蹈有所感知。如果孩子沒有興趣,家長強逼硬拉,教師強壓硬扯,孩子會感受到超過一般的疼痛和痛苦,也容易受到損傷。
建議四,做好熱身與放鬆。上課前,提前半小時送孩子到學習地點,讓他有充分的準備活動時間。課前要安排做好熱身活動,讓身體各個關節部位都活動開。跳完後做好放鬆,跟著老師做一些舒緩動作,避免抽筋或者受傷。
建議五,練習要講求方式,不要蠻幹。練習下腰要循序漸進,下腰時不能說話、笑、思想開小差,避免岔氣。腿部拉伸訓練要避免踢腿過高、壓腿過猛、拉伸過度。
建議六,一定要有成人看管保護。如果不能確定動作的規範度,父母不要強求孩子在家練習。同時要告誡孩子,在學一些較難的動作時,如翻跟斗、下腰,千萬不能自己單獨練習,要有教練指導和保護看護。
建議七,注意地面防滑和硬度。在地上放一塊防滑墊,或讓孩子進行地面練習,如平躺練習踢腳、坐在地上壓腿等。並且注意孩子落地不穩時的保護。
父母在為孩子選舞蹈機構時,需要提前了解課程內容和目標,最好親臨課堂仔細看老師如何幫孩子完成這些動作,如果有超出孩子年齡所能承受的課程,一定要提起高度注意。
家長千萬不要以為交了錢,孩子交給老師就萬事大吉了。
機構也有缺乏資質的,課程安排未必合乎所有孩子,老師也有不專業的,再專業的教練,也有疏忽大意的時候。
千重要,萬重要,孩子的安全應該永遠被放在第一位。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號簽約作者,青雲計劃獲獎者
本頭條號擁有30餘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傳播學背景的專家學者,將與活動號(微信公眾號:親子溝通如何說)一起,致力於推動有品質的親子溝通,「你問我答」功能已經開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