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級已out,看看10歲考上大學的她,這樣的「速成教育」你想學嗎

2020-05-02     親子育兒堂

有這樣一位被稱為「天才」的少女,她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卻從9歲時開始參加高考,10歲時以325分的成績被一所大專院校錄取。

她,就是張易文。



當年她走出考場的時候,曾經吸引了在場所有人的目光,也引發了媒體傳播的熱潮,一時間,網上鋪天蓋地都是她的消息。

很多家長看到後,難免會拿她跟自己的孩子比,會訓斥自己的孩子:「看看人家,這麼小的年紀就參加高考了。再看看你,平時學習要大人督促不說,成績還這麼差。」



天才少女的成長經歷

張易文能夠以這麼小的年紀參加高考,全賴於她父親的一手操辦。

張易文的父親自稱是北大博士,對教育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他不想讓女兒接受傳統的義務教育,覺得那是浪費時間

看過媒體對他的採訪,在他被問到「女兒10歲上大學是好事還是壞事」時,他毫不猶豫地說:「當然是好事!因為省了8年的撫養費,又能早八年掙錢。低收入家庭像這樣培養孩子,就能減輕負擔,還能讀得起博士。」

張父的話聽上去確實很誘人,可事實真會是這樣嗎?

張易文從4歲起就沒有再去學校讀書,而是在父親開辦的「私塾」里學習,接受父親為她設計的「速成教育」



到9歲時,父親認為她已經能夠接受高考的檢驗,就給她報了名。

但是在第一次高考中,張易文成績還不到200分,連專科學校的錄取線都達不到。

張父卻不肯放棄,繼續鼓勵女兒參加高考。

10歲時張易文總算是被錄取了,但也是非常勉強的,分數並不理想,沒有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是天才少女橫空出世,一舉獲得了名牌大學的破格錄取

速成教育是神話,不是現實

不可否認的是,張易文確實是一個聰明的孩子。但她父親對她的培養方式,卻讓人不敢苟同。

1.「取巧式教育」沒有實際價值。

教育是循序漸進、細水長流的過程,容不得走捷徑、投機取巧

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曾經提出過一條「一萬小時定律」,是說天才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不是因為他們的天資多麼超人一等,而是他們願意專注於某個領域付出持久不懈的努力

這種努力要達到什麼程度?經格拉德威爾的研究,給出的結論是至少需要1萬小時的苦練,才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這還只是針對一個領域進行的練習,而高考考查的是多個領域的綜合知識,想要用幾年時間「速成」顯然是不可能的,張易文的兩次高考成績也證明了這一點。

速成的結果是孩子可能學到了一些做題竅門、解題要訣,卻沒有將知識融會貫通加以應用,這樣的學習其實沒有什麼意義。

這樣的速成培養出的「天才」也只是「做題天才」,遇到實際問題就會一籌莫展。

2.「功利性教育」會浪費孩子的天才。

看到網絡上鋪天蓋地的「天才」「神童」宣傳,我卻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傷仲永》的故事。

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天資聰穎,5歲就能寫詩,而且頗有文采。

他的父親在欣喜之餘,卻沒有好好培養他,而是拉著他到處拜訪鄉人,以此博取名聲

因為缺乏系統的培養和教育,方仲永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已經成了普通人,再也做不出好詩了。



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惋惜,而現實中像方仲永這樣的例子又不知道有多少。

孩子即使天資過人,也需要接受科學的教育。父母急於求成,無異於拔苗助長,最終只能是害了孩子。

3.「跳躍式教育」損害孩子身心健康。

張父給女兒設計了一條青雲之路,不但要讓她10歲上大學,還要讓她在3年後就能報考研究生20歲就能拿到博士學位,這樣的「跳躍式教育」的速度實在讓人咋舌。

可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如此「跳躍速成」帶來的危害卻不小:

一個10歲的孩子,尚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卻被父母送進了大學,她該如何適應校園生活,如何打飯、打開水、洗衣、整理內務?這一點讓人頗為擔憂。

我還在網上看到過一張張譯文參加軍訓的照片。



照片中的她矮小、羸弱,站在一眾高大的同學之中,看上去是那麼格格不入。

試問才10歲的她,如何和接近成年的同學們搞好關係,融入交際圈子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最終孩子難免被人孤立

像他這麼大的孩子,其實更應該和同齡人在一起,這樣才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能夠和朋友交流心聲、排遣寂寞

可現在卻被父母親手推進了一個陌生的環境,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並不是一件好事。



正是因為這樣,當我看到「小大學生」的故事後,會感到一股由衷的悲哀。

這個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童年快樂和自由被父母剝奪,人生中將會留下許多無法彌補的「空洞」

而他的父母望女成鳳,或許出發點是好的,但卻過於急功近利,其做法實在不值得推廣。

我是【親子育兒堂】,一個熱愛讀書、學習的老爸,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

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rWG3XEBfGB4SiUwbZS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