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介紹一款非常出色的裝備給大家---Kalita Wave Dripper手沖咖啡濾杯
【Kalita Wave】
KalitaWaveDripper是一款來自日本的平底手沖濾杯,平底設計可以令萃取更充分。KalitaWave和我們熟悉的HarioV60區別在於底部是平的,用蛋糕杯手沖雖然香氣上還有風味變化上沒有錐型濾杯來的強烈,但是豆子的整體風味還有入口紮實的口感和甜度總會表現的很贊啊~
Kalita Wave Dripper也稱為蛋糕杯。Kalita這家公司從1950年開始生產咖啡設備,Kalita Wave的流線型風格是他們公司產品的典型特點。這款濾杯有#185和#155兩種尺寸,#155較小適合每次只衝一杯咖啡,而#185則較大適合2~4人份。
這款濾杯底部是平的,並且有三個滴水孔,平底的設計可以令萃取更充分。杯身和波浪形的濾紙不會貼的太緊,這樣溫度更加一致水流更分散。
它和我們熟悉的HarioV60區別在於底部是平的,用蛋糕杯手沖雖然香氣上還有風味變化上沒有錐形濾杯來的強烈,但是豆子的整體風味還有紮實的口感和甜度總會表現的很贊。這款需要購買蛋糕杯專用的波形濾紙Kalita濾紙,特殊加深設計側邊疏導槽,會使你有更好的手沖體驗
你知道為什麼濾杯是漏斗形狀嗎?
最初的圓形罐頭筒,其咖啡萃取面積與器具底部的面積是一致的。這種器具的最大缺點就是可萃取的面積特別窄,萃取咖啡的時間會很長,隨之令人反感的雜味和苦味較多。為解決這個問題,應擴大萃取面積,縮短萃取咖啡的時間。
在平面上倒水,水有往周邊擴散的傾向。利用水的這種習性,製成漏斗模樣的濾杯,使之側面也能萃取出咖啡。與利用罐筒的底部萃取相比,漏斗形萃取面積就大有增加,從而加快了萃取速度。經過這樣的改良,縮短了萃取時間,減少了很多咖啡的雜味和苦澀味。
kalita的三孔濾杯,有兩種,一種是直排的,另一種三三角分布的。兩種的流速不一樣,三孔濾杯濾紙跟濾杯好像沒有貼合很好的,至少不如v型的貼合好(沒見識過梅麗塔原廠的高檔貨),不過對水流控制要求較低。
kalita的孔數:
Kalita樹脂濾杯:是用樹脂材質製作的,底部有3個輸出孔。
Kalita銅濾杯:是銅質的,導熱係數高,底部有3個輸出孔。
三孔梯形濾杯廣泛使用的Melita濾杯和來自日本的Kalita濾杯,最早Melita的底部只有一孔的設計,其缺點就是在咖啡過慮時,常會造成孔洞被細粉塞住,使得咖啡泡在水裡太久,而讓咖啡變得苦澀,因此針對這種濾杯會採取一直加水的沖煮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咖啡顆粒可以一直浮在水面,但是相對衍生的困擾就是咖啡顆粒長期浸泡在水中,會影響二氧化碳的排放而降低了萃取率,所以之後才會衍生出三個孔的Kalita濾杯。
三孔濾紙:
值得注意得是:上杯是分大小的:101、102、103,相應的濾紙也分如上型號。家用一般推薦101型號。
還有一些比較奇特的上杯,例如:瑞士金KF-2/4,原用於美式機,他比法蘭絨容易清洗,只要不大力擠壓,基本也不用更換。缺點是由於是金屬濾網,所以不可避免有一點點咖啡粉會過濾進去。
對於Kalita Wave滴濾杯適合中度研磨,建議比你使用v60時的研磨度再稍微粗一點就好了,這款濾杯下水比較慢。雖然有三個滴水孔,但都很小。咖啡粉研磨太細的話會使萃取率增高,不會使風味更突出,反而會很容易過萃,喝起來尾端會澀口。你就會覺得是Kalita 的錯,覺得他沒有v60衝出來的好喝。
水溫建議在88度以上93度以下,這款濾杯相對於其他濾杯保溫效果很好,用前可以先用熱水濕遍濾紙,達到溫杯和去除濾紙味的效果。
關於水粉比,大家可以按照個人口味來調整,建議14.5:1~16:1。
2013World BrewersCup冠軍ErinMcCarthy使用了Kalita白色185Wave Dripper,如今很多比賽選手都喜歡用v60標配瑰夏。你們是喜歡茶感的咖啡呢?還是綿綢的咖啡呢?
下面讓我們開始沖咖啡吧!
【豆子參數】巴拿馬翡翠莊園瑰夏
國家:巴拿馬
處理方式:水洗
品種:瑰夏(籃標)
烘焙程度:輕度烘焙
步驟一:裝濾紙--蛋糕杯濾紙置入濾杯中,把濾杯放在你選的容器上面。
步驟二:用熱水濕潤濾紙,使用手沖壺中的熱水中心注入熱水再以順時針畫圈澆注濾紙,可以讓濾紙邊緣保持原來形狀。
目的有三:
A、讓濾紙與濾杯更緊密粘合,貼在一起,防止產生通道效應。
B、去除濾紙味。
C、熱水會流入下壺,起到溫熱下壺的作用,讓咖啡更美味。
注意:對於Kalita來說,應該直接快速的在中心處注入熱水。不要要沿著邊緣注水,那樣濾紙會有變型的風險,要記得倒掉廢水哦。
話說回來,你沒必要一定去預先濕潤濾紙來換取一杯優質的咖啡。ErinMcCarthy贏得2013WorldBrewersCup的時候用的就是Kalita Wave,而他並沒有預先濕潤濾紙。在KirstenStamn對他的採訪中說到:別濕潤濾紙,因為Wave的濾紙非常薄,你省略這一步驟也不會影響咖啡的正確味道。
步驟三,加入咖啡粉,稱量15g的咖啡粉,倒入研磨機中度研磨,研磨完的顆粒比食鹽稍粗,我們用小富士鬼齒,刻度4;
有很多的手沖咖啡方式,但我喜歡從1:15的比例開始,這就意味著使用1份的咖啡配15份的水。根據濾杯的大小,以下列出兩種配比供大家選擇:
型號#155:15克-20克咖啡粉對應230克水-300克水
型號#185:20克-30克咖啡粉對應300克水-450克水
第四步:注入熱水(帶停頓的或者持續注入)15g粉,90度水溫,水粉1:15,注225克左右水,大概實際萃取液體是在220g左右。
一種是緩慢穩定連續注水:細水長流繞圈,溫柔地注水讓其均勻萃取,很慢很慢,Kalita濾水性比kono錐型杯和V60杯要慢。
另一種是帶燜蒸的注水:手沖壺中的熱水以濾杯中間為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在沖泡時開始計時,15秒將咖啡沖泡至30g,然後停止注水,當時間至1分鐘時,第二次注水。第二次注水時與前面一樣,以濾杯中間為圓心順時針一圈一圈畫圓,水流不要衝到咖啡粉與濾紙相連的地方,以免產生通道效應,咖啡粉衝到最外圈留出一圈即可,然後再一圈一圈往中間沖泡,2分~2分20秒之內,要將咖啡沖至230g,手工沖泡咖啡完成。
兩種方法都不錯,我比較喜歡帶燜蒸的分次注入,雖然較長的悶蒸時間可能可以得到較厚實的口感,但同時也因與空氣接觸表面積變大,水溫降低得較快而容易影響沖煮結果。
【結果】
兩杯喝起來,第一種喝起來很順,淡淡的香草味,但是Geisha該有的果酸幾乎沒有,沒衝出來。第二種的日曬莓果味明顯許多,跟V60衝起來的感覺比較像,body比較厚實,後段淡淡的紅酒味,回甘很好,紮實的口感和甜度突出。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評 vdailycom 」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發現美好咖啡館 開一家自己的小店